柳晨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河南南阳 473000)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柳晨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河南南阳 47300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效果。方法 对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护理显效32例,好转2例。结论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内科心血管疾病,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精心护理在心肌梗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病人进行全身心的护理可以提高治愈率。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体会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心肌缺血性坏死,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所致。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内科心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1]。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所以配合临床治疗,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工作的体会,现将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我科共确诊急性心肌梗死34例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我科共确诊急性心肌梗死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4岁。
所选病例符合全国修订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医师迅速作出诊断及治疗,持续吸氧,镇静止痛、溶栓,极化液应用,促进心肌代谢和并发症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急,不仅要求医师迅速作出诊断及治疗,而且要求医师用药剂量准确,特别是心肌梗死病人易合并各种并发症,要求护士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因剧烈疼痛而有濒死感,再加上进入医院监护病房,环境陌生,内心会产生恐惧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为此患者需要一个安静、整洁、舒心的治疗护理环境,以缓解患者焦虑不安情绪。护士应细心观察,以得体的言语,和蔼的语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体贴和关心患者,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从而融洽护患关系;耐心讲解病因及治疗情况,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及焦虑不安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
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耗氧量以及较好地控制疾病,使患者保持充足时间休息以及限制患者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第1周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照料,避免不必要翻动,限制人员探视,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休息会降低心肌耗氧量而利于疾病控制。第2周可以让患者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除低血压患者外,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深呼吸等轻微活动,防止下肢血栓形成。第3~5周如患者病情稳定,可让患者在病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吃饭、入厕、洗澡等等,活动时要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心悸、气喘、头晕、恶心,呕吐等,如患者有上述症状时应减缓活动或停止活动。
对心肌梗死患者饮食护理非常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护理体会,认为起病后4~12h内予低胆固醇、低盐易消化的流质食物,病情稳定后改为半流质,并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饱,使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防止因腹内压急剧升高,反射性影响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引起意外。便秘者可口服果导片或中药,必要时肛门可置入开塞露[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因剧烈疼痛而有濒死感,护士除应用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焦虑不安情绪外,还要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镇痛、镇静药物,使患者从不良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配合医生治疗[3]。
精心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患者进行全身心的护理可以提高治愈率。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护理显效32例,好转2例。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内科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4]。同时,心肌梗死大部分病例均有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且后果会比前次梗死更严重。因此做好细心的观察、耐心的护理对心肌梗死病人康复有重要的意义[5]。目前,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通过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系统的护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其早日康复[6]。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韩爱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4B):978.
[3]李玉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 (4C):1069.
[4]陈灏珠(译).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5]毛焕元,杨心田.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6]沈卫峰.心血管疾病新理论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R473
A
1674-0742(2011)09(a)-0154-01
201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