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涛 毛定安 吴小川 熊洁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 长沙 410011)
当今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医学教育的全球化进程也日益加快,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也必须适应这一趋势。1999年6月9日,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不仅包括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等专业内容,还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和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人文方面的内容。然而,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无论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忽视人文科学之嫌。2003年7~10月,IIME组织对我国医学院校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统一考核,结果显示“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领域有待进一步完善。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准确性、配合的不协调性及交流的困难,人文教育在儿科临床教学中更为重要。
由于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等方面都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和特殊需求,在治疗过程中,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家属的情感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给予恰当的心理干预,这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完善的人格结构和以人为中心的关怀照护理念,才能适应现代临床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儿科教学中强化人文关怀意识,有助于早日培养关怀照护意识,为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人文关怀知识,实施人性化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文教育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具有三个重要作用:(1)转变医学模式;(2)提高医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平;(3)改善医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索质。而在我国整个医学教育中人文主义教育薄弱,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完全认同人文科学应该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明确将人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医学教育中往往只过分注重医学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在发达国家达15%~25%,而我国不足10%,而且相关学科分散在医学之外,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医学-人文学科体系、教材和课程设置等。同时缺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指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误认为自身的人文素质远远没有专业知识重要,而往往忽视自身人文知识的自我修养,医学生课程负担繁重也导致学生难以兼顾人文知识的学习。而在进入到临床实践后,直接面对患儿及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态度生硬,难以交流。这时往往感觉到这方面的知识的不足,表现出对人文知识的强烈需求。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协调需要艺术和技巧,交流就是通过语言、写作、行动等与人交换想法、信息、资料。对患者的特征保持敏感,例如民族、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知道什么时候该倾听,什么时候该发言,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对病人病情的关心和投入,为患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帮助,深深地理解患者承受的痛苦和渴望缓解的愿望。如何了解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善于向患儿表达出对他们的体贴和赞赏,使他们配合治疗。让医学生理解即使它们所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但儿童同样有自尊,需要维护患儿的尊严。尊重患儿及其家长的选择和习惯。这些在儿科临床教学工作中有意识的增加相关课程,使医学生掌握与儿科患者交流的技巧,在见习过程中加以示范和点拨,使他们更为顺利地进入临床铺平道路。
荣誉感是一种高尚的正直性格,正直感是一种在道德伦理层面的坚守。在医疗行为中严格保护患儿及其家长的权益,诚实对待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经验水平,认识和尊重与病人之间的私人的、情感的、身体的分界。准确报告已经核实无误的数据。为观点和数据来源作适当的索引。敢于承认错误。正视自己的缺点,意识到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自我调节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学习无私地关心他人。将患儿的需要至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实事求是。深入了解病人的问题,认识和处理不确定的问题,善于自我反省。通过学习和研究来不断获取、拓宽知识面。这些理念在儿科临床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渗透,从接触临床开始的一刻就开始进行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培养,树立起治学严谨的学风。
总之,应该从医学发展的本源追溯来深刻理解人文教育对医学的重要作用,并且向医学教育比较先进的地区和国家了解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和体现,早期在儿科教学中引入相关人文教育内容,从而完善医学教育。
[1] 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