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成波 敖清艳 张建军
四川省高山蔬菜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詹成波 敖清艳 张建军
詹成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四川成都,610072敖清艳,张建军,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
本栏目特约主持:邱正明
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在职博士,湖北园艺作物引进与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行业专项“长江流域生态型高山蔬菜栽培及产业化示范”首席专家,科技部“国外园艺作物品种引进与改良(南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技术负责人,多个省县市蔬菜专家顾问。先后参与和主持省部级以上蔬菜课题项目3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级科技项目8项;培育审(认)定瓜菜新品种16个,其中主持选育9个;发表文章、专著共40余篇(部),其中主编、主笔12篇(部);制订国家及地方技术标准17部;分别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等奖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项。
四川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1 150 mm以上。除著名的四川盆地外,以多山与高原为特色,是全国地势最高的省区之一,60%以上地区海拔超过1 000 m,地势从东南部向西北部节节抬高。这些高山地区夏无酷暑,适宜发展夏季蔬菜,也无现代工业污染,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四川省不仅是个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2008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 138万人,仅成都市就有1 019万人。四川的大中型城市以及与四川接壤的宁强、汉中、重庆、西安等城市7~9月的蔬菜主要来源于四川盆地周边山区的高山蔬菜,因此四川省高山蔬菜产业在城市菜篮子供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高山蔬菜还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主要产业。
四川省高山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阿坝州、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等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基地面积达3.333万hm2以上,商品蔬菜产量75万~100万t,产值10亿元以上。四川高山蔬菜以叶菜为特色,茄果类、瓜类较少,是成都、重庆、陕西等地秋淡蔬菜的主要来源。产品主要销往我省成都、绵阳、南充及重庆、西安等地。
阿坝州的汶川、理县、茂县等地,蔬菜基地由小到大、从零星到成片、从分散到集中,品种由单一型发展到现在的多样化,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大白菜、甘蓝、椒类、番茄、萝卜等为主,多品种搭配发展的产业格局,2008年播种面积已达1.33万hm2,蔬菜总产值在近几年已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0%~40%,成为各县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广元曾家山、旺苍等地高山蔬菜发展很快,面积达1万hm2。2008年,曾家山蔬菜种植总面积已达0.867万hm2,总产量32万t;成都的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绵阳的平武、青川,德阳的什邡、绵竹,雅安的石棉、汉源等地,蔬菜播种面积约0.667万hm2;甘孜州的康定、丹巴、九龙、沪定等地高山蔬菜播种面积约0.333万hm2。
表1 四川省高山蔬菜主要生产区简要情况
四川省高山蔬菜主要种类有大白菜、甘蓝、番茄、辣椒、甜椒、马铃薯、白萝卜、莴笋、洋葱、芹菜、花菜等。因各地生态环境及地理条件不同,其蔬菜主要种类也有差异,如阿坝州的理县、汶川等地以大白菜、甘蓝、辣椒、番茄、白萝卜等为主,而广元则以辣椒、甘蓝、马铃薯、萝卜、白菜、四季豆等为主。
各地的高山蔬菜因其产地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优越,多以发展秋淡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理县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0.2万hm2,大白菜、莴笋、韩国白萝卜、番茄、辣椒等7个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注册了米亚罗、桃坪羌寨牌鲜活农产品商标和理县大白菜地理证明商标,从而全面提升了基地知名度和农产品的档次。在市场营销上,各地的高山蔬菜产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建立了蔬菜协会,发展了一批营销大户,引进了龙头企业,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广元朝天区曾家山注册的曾家山牌蔬菜商标,现在已被评为“四川省知名品牌”。2003年,曾家山通过了“四川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2007年又通过“四川省绿色食品(蔬菜)基地认证”,成为省内通过了绿色蔬菜基地认证中最大的一个,辣椒、甘蓝、萝卜、马铃薯四大主要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2008年,曾家山已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创建基地”。2009年被四川省农业厅命名为全省10大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曾家山也因蔬菜产业的崛起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地质公园,国家AAA级风景区。
汶川县的优质蔬菜播种面积也达到0.2万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左右,并已注册了岷江牌水果、蔬菜商标,已申报认证了甜椒、马铃薯等4个绿色食品和大白菜、甘蓝等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0.34万hm2。成都大邑县唐王坝,其无公害蔬菜取得唐王坝商标后,2003年获得了“成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牌子。
在四川,高山蔬菜产业还未得到充分认可,也没有专项支持,存在技术单薄、设施较差、专门的研究机构缺乏、品种退化严重、加工贮运体系不完善,品牌不响等问题。
由于四川高山蔬菜生产区多处于较偏远的山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高山蔬菜生产品种多为引进品种,种类单一,年复一年的种植,造成严重的连作障碍,种植也没有规范化,从而导致高山蔬菜品种退化。因此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需要加强科技支撑。
因为高山蔬菜生产地多处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有的地方村寨道路交通条件差,运输途中耗时较多,加上一路颠簸,不利于蔬菜品质的保证。此外,蔬菜基地、园区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如有的地方灌溉条件差,缺乏先进的喷灌设施。
引进蔬菜新品种集中在十字花科蔬菜上,种类少,品种杂。同时,本地特色高山蔬菜没有得到重视,常常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进行耕种,在其产量、品种和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地特色高山蔬菜品种还有待于得到更好的开发。
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是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的双翼,其自身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虽然有的地方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总的说来仍然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缺乏专业科技人才,且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贮藏、加工能力弱,多数地方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流通组织体系,导致产业综合效益不稳。
目前四川省的高山蔬菜经营在各个地方各自为阵,品牌意识总体不足,认为“小菜何必大吆喝”,导致四川高山蔬菜质优价不优,市场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如何加强技术服务,如何保证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打造出一个知名品牌或者著名商标是当前和今后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在继续发展秋淡反季节蔬菜的基础上,鼓励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高山蔬菜、高山精细蔬菜和特色山野菜;发掘地方品种,进行地方品种资源的收集、提纯、复壮;开展新品种的选育、示范推广,研究高山蔬菜连作障碍的解决办法;建立高山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高山蔬菜的增值潜力,必须将高山蔬菜产业化的链条延伸到保鲜与加工业。一方面,加强新鲜蔬菜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运保鲜技术开发,使新鲜蔬菜以洁净、美观、方便的环保包装形式供应市场,真正体现高山蔬菜的绿色、卫生、安全,使高山蔬菜上档次,并产生品牌效益;另一方面,深加工是蔬菜产业化链条的终端产业,是实现最大增值效应的终极目标,因此应强化龙头企业的培育,着力扶持现有加工型龙头企业,开展高山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清洁化加工,提高产品分级装箱比例,改变统货、散货、大路货的传统产品形态,以提升高山蔬菜经济效益。此外,应加大投资改善高山蔬菜产地交通状况,减少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从而保证蔬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培养高山蔬菜产业,开发各类人才,建好人才资源库,重点培养研发、营销、管理三方面人才队伍,逐步解决目前高山蔬菜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并且可以与国内、省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开展高山蔬菜研究,开展多层次蔬菜研究和科技攻关。同时在主产县市建立高山蔬菜技术推广试验站,专门负责高山蔬菜技术推广和成果应用工作,主产乡镇依托农业服务中心重点搞好种植、加工、贮运和销售各环节的科技服务,组织技术培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结合西部大开发,实施高山蔬菜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
①注重资源节约,逐步改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特别要注意资源的综合利用、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并举,资源开发与市场开发并重。实行岗坡梯田化、冲田园田化,对中、低产田进行科学改造,改善高山灌溉条件,增强基地设施抗灾能力。制止毁草种菜、毁林开荒和陡坡开垦现象的发生,防止水土流失,并注意保护高山上的野生资源和原始森林植被,促进高山蔬菜持续、稳定的发展。
②根据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学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生产出产量高、质量好、无农药污染和无残毒的蔬菜,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1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