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广东省雷州市龙门镇湛江农垦第二医院内科 广东雷州 524272)
本病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和对疾病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单纯的抗凝治疗和外科手术取栓治疗的疗效受到人们的重视[1]。由于深静脉血栓可并发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因此,对治疗DVT和预防PTS应强调综合性的防治。
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DVT病人86例,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29~75岁,平均59.5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麻木、肢端青紫、淤血,皮温升高,严重者皮肤水肿,形成水疱、渗液、渗血。
外科手术可使DVT发生的机会明显增加。手术后发生DVT与手术种类、创伤程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密切相关[2]。当手术开始后凝血酶的活性即显著升高,术后病人卧床、血流缓慢、潜在的静脉损伤均促进DVT的形成。Hull按手术种类将DVT危险因素分为三个等级。(1)低危。无其它危险因素,年龄<40岁,无并发症的腹部和胸部手术;或年龄>40岁,小的腹部或胸部择期手术。(2)中危。年龄>40岁,腹部或胸部较大的手术。(3)高危。近期血栓栓塞病史,腹部盆腔的恶性肿瘤手术及下肢骨关节较大手术。不少学者[3~4]阐述了骨关节手术和盆腔手术后DVT高发的原因。
尽管DVT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DVT的发病率明显升高,80岁较30岁的病人发病率可增加30倍。高龄病人发病率增高的另一原因是同时合并较多的其它危险因素[5]。
弹力袜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性预防方法,弹力袜自上而下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可促进下肢浅静脉回流,明显提高血流速度,减轻静脉淤血。向病人详细讲解如何正确穿着弹力袜,先将弹力袜从头卷至足趾,放入双手,手掌撑开,尽量使足趾深入袜卷,然后以拇指为引导,轻柔向上拉起弹力袜,经过足跟、脚踝和小腿,到达应至之处。其次使用间歇气体压迫装置,这是一种非侵入性预防DVT的方法,通过加快下肢静脉回流的速度来减缓静脉淤滞的程度。将2个可充气的袖带固定在小腿部,通过间歇充气模仿骨骼肌的泵血功能。非下肢损伤的病人使用间歇气体压迫装置预防DVT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果住院时间>2周,病人也不再有出血倾向或者不再接受手术,可以考虑口服抗凝剂。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可以作为长期抗凝和预防DVT再发使用[6]。口服华法林后一般要求病人每3~7天监测血药浓度,以达到国际标准比率2.0~3.0。
在术后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视自身情况增加机械性预防,如果不适合机械性预防,可在没有抗凝禁忌证前提下选择药物抗凝。
术后有效的活动即可降低发病率。
护理人员应告知病人术后早期活动对于预防DVT的重要性,鼓励病人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在饮食和生活方面要劝导吸烟病人戒烟,肥胖病人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多运动。殷晓红等[7]采用包括定时翻身、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早期活动等综合护理措施,对9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进行护理,DVT的发病率仅为3.95%,效果较好。
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DVT预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掌握DVT的发病机理及高危因素,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预防方法,从而降低DVT的发病率。
[1]顾建平.加强下肢静脉病变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1):13.
[2]黄红健.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0.
[3]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
[4]陆立,刘永成,李继先,等.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7):397.
[5]张强.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63.
[6]陈悦,李燕.全科护理·下旬版.2010,8(8).
[7]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