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民 孔晓锋 曹剑雄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1)
脑脓肿是由化脓性病原体侵入脑组织,并在其中形成脓肿病灶而引起的局限性感染[1]。常发生于冬春季节,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脑脓肿可分为急性暴发型、脑膜炎型、潜伏型、脑瘤型以及混合型5种[2]。其中脑瘤型脑脓肿因为病情发展缓慢,包膜较完好,周围水肿不明显,临床表现不典型,其症状与体征和同部位脑肿瘤极其相似,难以鉴别,同时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以及激素的应用,脑脓肿的全身感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缺如,使得脑脓肿尤其是瘤型脑脓肿的误诊率较高。现笔者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瘤型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出院随访1~5年,总结出相关临床经验,现分述如下。
20例瘤型脑脓肿患者,入院时初步诊断为脑脓肿者2例,脑肿瘤16例,其中胶质瘤10例,脑膜瘤5例,垂体瘤1例,入院后行MRI检查均确诊为瘤型脑脓肿。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为40.1岁。12例未发现原发性感染灶,4例入院前半月左右有发热史,6例有中耳炎病史,4例有开放性颅脑损伤史。
1.2.1 症状和体征
头痛、呕吐、发热、癫痫、伴或不伴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视物模糊或同向偏盲、眼睑下垂,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3]。查体可有颈抵抗及视神经乳头水肿、克尼格征、布鲁金斯征阳性。
1.2.2 CT检查
头颅CT平扫+增强检查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后环形均匀强化,不典型者可见不规则混杂密度或强化。
1.2.3 MRI检查[4]
典型的脓肿病灶的MRI表现由外向内分别为:①反应性增生的胶质细胞及脑水肿区;②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炎性增生区;③胶原包膜区;④巨噬细胞、纤维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区;⑤中心坏死区。脓肿壁边缘清晰,T1WI为高信号,T2WI呈带状低信号。脑脓肿特征性表现是DWI呈高信号,而肿瘤内坏死DWI呈低信号,可与有中心坏死囊变的肿瘤进行鉴别。
1.3.1 诊断方法
脑脓肿的感染途径主要有耳源性、鼻源性、隐源性、损伤性和血源性,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其他部位感染病史和发热史,结合瘤型脑脓肿不典型临床表现的特点,行脑CT检查初步判断,可疑者给予脑MRI检查,T1WI、T2WI增强扫描,必要时给予DWI扫描。因为磁共振对液体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可与肿瘤囊性变进行鉴别。由于瘤型脑脓肿的全身感染症状多不明显,故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对诊断的指导意义不大。
1.3.2 鉴别诊断
①脑转移瘤:脑转移瘤一般有原发肿瘤病史,且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区,壁较厚且内外壁均不光整,有壁结节,CT呈多环形强化,周围水肿明显;脑脓肿外形较圆,壁厚且内壁光滑,DWI呈高信号,可有全身感染的临床表现。②胶质细胞瘤及星形细胞瘤:二者水肿都比较明显,瘤壁的形态不规整,内壁不光整,CT呈不规则环形强化,DWI为低信号,无临床感染病史。③脑囊虫:脑囊虫一般较小,周围水肿较轻,CT增强扫描为环形强化,补体结合试验检查呈阳性。④脑结核:脑结核多发生于脑基底池,CT呈结节状强化,病灶可有融合,形成梗阻性脑积水,在结核后期可见结节状钙化。⑤脑淋巴瘤:脑淋巴瘤常发生于脑室周围及基底节区,CT强化明显,壁不规整,周围水肿形态不规则。
1.3.3 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案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脓肿吸收较快,对抗生素较敏感者可给予长期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而如脓肿控制不理想,病变较重者应早期给予手术治疗,可根据脑脓肿的不同阶段,脓肿部位范围有无合并脑积水和患者的病情急缓及身体情况,在长期使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选择钻颅穿刺抽脓置管短期引流、钻颅穿刺抽脓及开颅显微脓肿接除术等外科治疗方式,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来治疗并脑积水的患者,对破入侧脑室致脑室炎行脑室外引流加脓肿穿刺置管。
20例瘤型脑脓肿患者,入院时初步诊断为脑脓肿者2例,脑肿瘤16例,其中胶质瘤10例,脑膜瘤5例,垂体瘤1例,入院后均行MRI检查,20例患者确诊为瘤型脑脓肿,误诊16例,误诊率为80%。经细菌培养,无菌生长9例,革兰阳性菌5例,链球菌3例,葡萄球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给予手术切除治疗13例,穿刺引流5例。术后随访1~5年,治愈17例,好转3例。未留有严重后遗症。
瘤型脑脓肿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其临床症状与体征与发生在同部位的脑肿瘤临床表现相似,因脑脓肿的近皮质侧血供较内侧丰富,包膜在近皮侧区较厚呈壁结节状,易被误诊断胶质瘤,鉴别诊断较难,从而易发生误诊。临床上应注意鉴别诊断,做好有囊变的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胶质瘤低密度区周边形呈角回形,边界不规则,占位效应较重,脑室受压出现明显移位变形,强化环的环壁不规整,为多房性,壁结节可见水肿带宽,多呈无定型轮廓表现;转移瘤,特别是肺癌引起的脑内转移瘤,坏死后的脓性物质在出现在瘤腔内部,手术观察也不易鉴别,转移瘤多为Ⅲ度水肿,程度较重,占位效应生,边缘不齐,呈“手掌”形。全面搜集患者感染病史、发热史、颅脑外伤史等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认识瘤型脑脓肿的临床特征和CT、MR的不典型表现,对可疑病例行抗生素试验性治疗,如应用2周后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则炎症可能性较大。如病灶无明显变化,应考虑肿瘤性病变,尽早给予手术治疗。
参考资料
[1]邹云龙,李国峰,阳小生,等.脑脓肿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4,3.17(3):193.
[2]冯子民,徐福照.脑瘤型脑脓肿误诊1例的教训[J].临床军医杂志,2001,3.29( 1):123.
[3]杨光宇,方明昊,王丹,等.隐源性脑脓肿15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5.4(13):159.
[4]吴娟.MRI诊断脑脓肿3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3):3129-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