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莎
(山东省荣成市妇幼保健院,264300)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有效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了解和掌握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对抗菌药物的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医院抗生素使用率为79%,二联使用率为31%,三联或三联以上使用率为10%,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的占14%。抗菌药物作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目前临床滥用情况不容忽视。现就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作以下探讨。
抗菌药物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中的有关规定,医院感染参照卫生部2000年11月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有关规定,选择疗效高、毒性小、价格低,使用方便的药物。
有些常见病临床诊断已明确时,即可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不必作细菌学检查。
临床诊断已明确,病原菌一时未能查明的,可根据临床经验推断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有针对性地用药。
根据细菌学检查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药物。
注意全身情况。对药物过敏者禁用,对肝、肾功能不佳者慎用,对老年人、孕妇、婴儿注意掌握剂量和疗效。
给药途径应遵循口服—肌注—静注的原则,并适当考虑患者经济承受力。
严格按引起感染的病原菌选择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此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肝肾功能、感染部位、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的可能性、不良反应和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
病毒性疾病及发热原因不明的,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剂量要适当,疗效要足够。皮肤黏膜感染应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性用药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药物滥用。
联合用药的原则:联合使用抗菌药可产生协同、累加、无关和拮抗四种效果。联合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随联合种类的增加而概率增大。因此,一般以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为主,不宜超过三种。
联合用药的指征:严重感染、败血症和病因不明的感染;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一般抗菌药不易透入感染部位;容易出现耐药的细菌感染。
抗菌药物抗菌特性分类:①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②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等;③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④慢效抑菌剂:磺胺类等。
抗菌药物合用结果:①繁殖期杀菌剂+静止期杀菌剂产生协同作用;②繁殖期杀菌剂+速效抑菌剂产生拮抗作用;③静止期杀菌药+速效抑菌剂产生协同或累加作用;速效抑菌剂+慢效抑菌剂产生无关作用。
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地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
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导致二重感染: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总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成为我国医疗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合理应用能做到治病救人,相反就可能增加毒副作用,延误治疗,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应引起医药同仁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