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勤曾艺文唐 毅贝国珠王玲玲曾桂玲许 健
(1 深圳市龙岗街道计生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 518116;2 广东省肇庆市计生服务中心,广东 肇庆 526020)
城市化后影响计生工作的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汪 勤1曾艺文2唐 毅1贝国珠2王玲玲1曾桂玲2许 健1
(1 深圳市龙岗街道计生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 518116;2 广东省肇庆市计生服务中心,广东 肇庆 526020)
城市化;计生工作;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从心理学方面分析,任何个人乃至群体的行为,都基于一定的心理,不存在没有心理基础的行为。因而事件虽然蕴含着复杂的社会矛盾,但同时也蕴含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心理作用下的行为选择是社会事件发生和演化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人类社会中80%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1],现在人类的心理问题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所产生的副面影响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到生活与工作,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个体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计生政策的有效落实。心理咨询与疏导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保证我国基本国策有序地、有效地、人性化地、健康发展的一门必备学科。在现代社会工作中,做好心理健康工作,首先要明确组成社会主体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不完全相同的思想体系,对事物的看法、理解及其方式需要一个心理过程,其过程与结果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其差异是由个体的成长生活环境诸多因素决定的。
在笔者工作视角看待目前影响计生工作的主要因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三方面因素困扰着街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流动人口包括人口的流入流出的人口流动,也包括城市内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据国家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处于流动状态,在农村作为劳动力的主题的青壮年由农村流向城市,在人口流入城市中户籍与流动人口数量出现倒挂现象[2],龙岗街道户籍人口数量与流动人口数量呈现1∶9的严重倒挂,据统计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其文化修养,思想意识、心理素质普遍偏低,生育观念传统,此群体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知,决定着落实节育措施的实施。
由于前期企业转制及其经济发展带来的行政管理机能的弱化。企业转制过程中,一些企业不愿承担计划生育的责任,缺少社会责任感,裁减或撤销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对于日趋增多的个体和无主管部门的企业主,存在着对计生生育工作“事不关己,应付检查的”侥幸心理,甚至有的企业主将计划生育工作作为谋取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另外作为部分流动人口栖息地,个体经营者与自由职业者的计生工作存在着多部门兼管,由于部门间职责不明确,计生工作处于管理不到位,使此人群处于失控状态,其生育心理处于自主状态,以上心理状态使政府的人口调控政策的有效落实形成了很大的阻碍。
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施行始,至今已近40年了,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伴随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管理能力与措施,在增长的人口洪流面前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据有关权威部门的研究显示及我们具体执行者的切身感受,以往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发挥重要效能的行政干预手段在2008年 国家计生委号召的“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模式所取代,由于政策的大跨度的转变,不只是使计生工作者在心理认知与实际工作中难以接受与适应,同时也使需落实节育措施的服务对象也感到迷惑,使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产生了 “国家生育政策改变了,可以自由选择了”等错觉,在行为方面由于前期行政干预产生的不理解及压抑许久的不满情绪得以释放,使得目前的计生工作不能顺利的落实,甚至出现了人口反弹迹象[3]。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诱发上述三大问题的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表现在,个体的生育愿望与计生工作方式之间的矛盾。通过前期的调研,作为街道人口主流的流动人口80%~90%来自农村,10%~20%来自其他城镇,统计调查人群数据显示,在政策规定只准生育一胎的人群的生育愿望分别为:满足一名孩子的58.9%(209人及家庭),希望有两名孩及以上者40.44%(144人及家庭)。据调查、分析他们在生育方面存在以下心理:第一在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心理,在农村因为没有生男孩,会受到婆母、和邻居的欺侮和奚落,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一些没生男孩的家庭,便不惜一切代价,大有不生男孩决不罢休之势。第二逃避过关的侥幸心理,由于计划生育工作通常采取突击检查的工作方式,使得基层计生工作者为了在检查中能“过关”,通常采取“头痛医头,对症处理”等非常措施,不能扎实、有效、有序地做好基层计生工作,使有些超生者产生了侥幸过关心理,使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了“空档”和“死角”,成了生育愿望强人躲避计划生育的“安全区”。第三观望攀比心理,大多数按规定应节育的育龄夫妇不愿主动采取节育措施,而是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看上级监督是否严格,看左邻右舍行动得怎么样。对于社会组成而言,由于其思想意识主要是以个体家庭的发展为主,在心理上很难站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问题。认为生孩子自己抚养,不花国家一分钱,多生孩子对国家没有什么害处,对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紧迫性缺乏认识,由于这些心理因素,造成了如今计划生育工作的困难。
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开展节育避孕工作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确确实实的降低了我国人口出生率,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且也向世界各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4]。但是,对于行政干预式向人性化过度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问题一:由于本地区实际状况,存在着政策与实施之间过大的差距。国家计生政策由以往的行政干预形式转化为如今的“知情选择,人性化服务模式”,充分显示了我国民主与法治体系的逐步完善过程,但对于所有国民来讲,笔者认为目前的计生政策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已经深刻体验到计划生育后所带来的益处的居民来讲,很容易理解与接受,但对于由于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仍然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群体来讲,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对于目前服务群体能完全的、自愿的接受生育政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问题二:计生队伍的建设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基层计生队伍的建设问题,现今的基层一线计生工作者的编制已由以往的村制及村制开发公司自筹,改为政府财政统管的工资形式,但工资待遇等还是沿用20世纪90年代的执行标准,90%以上为临时聘用人员,由于保障体系及工资待遇低,被聘用的基本素质较高的人员存有将计生工作作为临时过渡的心理,心中从而使计生队伍不稳定,促使了计生工作人员素质偏低,跟不上现在的工作模式,收入的不高,生活的保障性降低,计生队伍就像流水的兵,没有其他工作可选择的人员或许抱有“做一天和尚,也不用费力撞钟”能混一天是一天的应付心理。就目前状况既要解决以往遗留问题,又要开展新工作,以保障顺畅的,高效的落实好计生工作来讲,困难重重。据国家计生委出台的操作规范规定,节育措施的落实,是需要医疗卫生人员,现今计生医疗技术人员面临的是,人员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支持。计生工作人员的配置是根据当地实际人口数实行配置,在本地每年、每个地方都看到人数剧增、每个人都抱怨“怎么人越来越多”而在配置计生工作人员时,人口统计数据出现5年左右时间没有太大变动,使计生工作者长时间超负荷付出,得到的是更多的埋怨,上级更多的问责。从民众意愿来讲,计生工作内容要想完全满足民众意愿,从时间上、形式、内容还需要很长时间[5]。问题三:计划生育工作服务内容、方式与服务对象需求变化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丰富多彩的生活,使正处于生育高峰的这个群体的生育观念相对于以往的生育群体有了转变,在接受节育措施的同时,对落实计生措施的服务质量与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的现时代,对落实节育措施产生了恐惧等问题,在心理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表现的“怕痛、紧张、影响身体健康的”忧虑日益凸显,并出现“群体效应”[6]。由于现在的服务模式跟不上服务对象需求的需要,特别是在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心理咨询方面的服务更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当前计生服务工作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应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缓解矛盾和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应采用以下方法与对策。
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各级党委和政府等相关部门要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国家目前的人口危机,从心理上加以重视,从分发挥各部门的行政职能,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及人口与计划生育运行的法制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经济和社会保障政策、政策性奖励性质措施,保障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确立实行计划生育除对居民履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以及计划生育工作做出法律规范外,更重要的是对各方面的管理职责、资源配置以及协调运作机制,加强对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执法监督,坚决打击妨害甚至冲击计划生育工作的现象,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全面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全民从心理上真正理解国家计生政策的实施给国民带来的益处,以保障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政府支持、社会认同的政策环境,构建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中调控体系。增加政府对社区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和项目的投入,完善社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要加快计划生育社区建设,实现计划生育居民自治,以填补政府行政职能向人性化服务转变后出现的难于管理的薄弱环节。社区是属地方区域化管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和基础,社区建设的发展,必然逐步承起更多更重要的社会职能,对于当前计生工作形式与需求,计划生育工作的将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建立以社区、各职能部门为之间的立体管理体系,将计生工作作为管理体系中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消除“空档”和“死角”,熄灭超生者的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形成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运行模式,使其从心理上自愿的接受管理与服务,实现人性化服务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综合治理体制,使计划生育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3.4.1 引进竞争机制,多措施并举,构筑计生队伍能力建设新平台
加强计生队伍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所在,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得如何,计生干部队伍作用十分关键。优胜劣汰。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从心理上激发她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以增强计生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心理疏导和管理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支过硬的计生队伍,把那些责任心不强、工作能力差的予以辞退,以杜绝混日子心理,使热爱计生工作,工作能力强,具有责任心的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使其心情舒畅的发挥专长与能力的。加强指导,计生专职人员要充分发挥职业优势,经常深入社区指导工作,培养她们独力开展工作的能力,管好辖区内计生工作。做到:一是定期回访掌握辖区内育龄妇女的婚、孕、育、避孕节育情况要到位;二是发现政策外怀孕的情况及时动员落实补救措施,减少大月份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对妇女的伤害;三是及时发现非法抱养、弃婴、溺婴、等违反法行为;四是发现早婚早育、私婚私育情况;五是监测“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等违法行为。
3.4.2 运用激励机制,以开展在职教育为主干,着力提高综合素质
计生工作者不断要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养、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和业务知识水平,强化学习考核力度。把在职学习作为一项制度纳入议事日程,列入年终考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计生干部的学习自觉性,营造浓厚的学习范围,使其从思想意识上提升学习的自觉性。保证计生队伍建设经费,确立必要的工作、学习、技术交流、考核等培训机制,落实好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使其在心理上有一个主动地工作意识和责任心,以保证服务队伍相对稳定。并且,按照辖区常住人口规模和工作需要配备人口与计生工作人员,建立个人实绩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奖惩,确保优质服务开展有阵地、有人员,定期开展工作检查、及时掌握信息并且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使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心理上有一个归属感。
3.4.3 转变服务模式,以开展健康心理教育内容,重点应对心理危机
我国的计生政策由以往的行政干预为主,向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模式转换,工作重心也由以往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稳定低生育水平、关注人口安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的方向转变。广大计生工作者要尽快改变以往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准确把握计划生育决策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指导思想,更好地把国家、集体、长远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统一起来,及时展开服务人群所需的多层次的服务需求。目前,我国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反应在每个行业均成为主要矛盾,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因素[7]。据街道目前状况,以及全国计生工作的需求,本中心应肇庆市计生中心之邀,联合开展了《建立心理干预模式提高节育措施率方法研究》科研课题研究,2010年获得广东省科研立项,以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产生的忧虑与恐惧等心理问题,更好地有效的落实好国家基本国策,实现“以人为本”做好人性化服务。采用一个有效的心理疏导模式,对有心理忧患的人群进行疏导,以使有效地落实节育措施,对于处在2005年至2020年期间形成一个生育节育高峰的国家来说,如果能有效地疏导这些人群中所产生的在落实节育措施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其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和谐意义远大,前景广阔。
[1] 弗里德曼JL,西尔斯 DO,卡尔史密斯JM,高地,高佳等译.社会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584-585.
[2] 洪小良,嘎日达,尹德挺.城市流动人口移民度指标体系初探——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4):73-78.
[3] 吕红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计划生育问题与对策[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7(4):6.
[4] 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5] 陈岱云,高功敬,于晓丽等.人口生育观念的嬗变与社会发展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7,17(6):58-62.
[6] 李俊国.农民在计划生育问题上的心理障碍及对策[J].人口研究,1997(1):73-74.
[7] 尹晨茹.群众满意度测评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评估中的应用与方法研究[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12(45):33-35.
R395.6;R169
A
1671-8194(2011)07-0038-03
广东省计生委资助(201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