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山西省文水县人民医院,032100)
慢性盆腔炎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局限于盆腔器官,是以输卵管、卵巢、宫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炎性改变,致局部神经纤维受到激惹和压迫而发生一系列症状。属中医学带下、少腹痛、痛经、癥瘕、不孕等范畴。其病机多由正气不足,外邪侵袭,热毒或湿浊瘀滞胞宫、胞络,与血相搏,积而成瘀,瘀阻胞脉,痹阻络道,而致气滞血瘀,冲任受损或寒湿凝滞,从而导致病人常感觉下腹不适,坠痛,经前或劳累后加重。自2006年以来,笔者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23例,取得了明显疗效。
23例病人中住院病人16例,门诊病人7例;年龄最大者48岁,最小者20岁;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1个月;已婚未孕者3例,未婚者1例,其余19例均为结婚已生育妇女。本组23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或下腹坠胀感和牵拉感,每当月经前期、劳累或同床后,因盆腔充血而使症状加重。少数患者有白带增多、月经失调、尿频等。病程较长的有精神委靡、失眠、头昏等症状。妇科检查:有宫颈糜烂者6例,单纯性附件增厚者6例,双侧附件增厚者9例,触及包块者2例。
红藤汤加味灌肠:药物组成:红藤30g,败酱草2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土茯苓20g,香附12g,丹参10g,赤芍10g,柴胡10g,枳壳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2g,黄芩15g。煎法:上药用冷水500~600ml浸泡30min,分3次水煎,将3次煎液相混,浓煎至80~100ml。
注意事项:灌肠前应排空大小便,临睡前灌肠尤佳,以利吸收。嘱患者取左侧卧位,将药液适当加温(37℃左右),以100ml注射器抽取药液100ml,以16号导尿管插入肛门15~20cm,在30min内缓慢注入,侧卧休息4h以上。经期停用。
疗程:每晚1次,15次为1个疗程。如疗效不明显,可连续进行2~3个疗程。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消失,附件或包块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本组23例病人,治疗1个疗程18例,2个疗程5例。治愈21例,治愈率91.3%;有效2例,有效率8.7%。
例1.患者,26岁,已婚。患者因下腹部胀痛,牵拉感,反复持续半年,近1个月有不规则阴道出血,伴有白带增多,头昏,乏力。曾在某医院多次抗炎治疗,疗效不佳。体检: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妇科检查:宫颈Ⅰ度糜烂,左侧附件区可触及约6cm×10cm大小包块,活动受限。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给予中药煎剂保留灌肠,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包块缩小,可触及增厚之片状组织。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痊愈出院。
例2.患者,25岁,未婚。患者近3年来经常出现腹痛,经多方治疗未见好转,病程反复迁延,于2009年来我科就诊。当时患者自觉下腹隐性疼痛,有坠胀感及牵拉感,不能直立行走,排便后腹痛症状减轻。体检:心肺(-),腹平软,肝脾(-)。肛查:子宫大小正常,左侧附件厚,右侧附件区可触及7cm×5cm×3cm大小包块,活动受限。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中医属带下腹痛范畴。给予对症及中药煎剂灌肠治疗。经2个疗程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治愈出院。
例3.患者,31岁,已育。患者下腹部胀痛,反复持续数月,一直未就诊。现有不规则阴道出血,伴白带增多,身软,乏力。体检身体机能基本正常,腹平软。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轻度糜烂,右侧附件区可触及6cm×8cm大小包块,活动受限,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给予中药煎剂保留灌肠,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痊愈出院。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药外治法之一。近年来,它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笔者在临床用红藤汤加味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见证此方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吸附功能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促进血肿包块的消散和吸收,而起消炎消肿、化瘀消积等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功能,促进蜕膜淤血及其残留组织的完全排出,而起调经止血、止痛等作用。其灌肠作用机理为:盆腔静脉壁薄,缺乏外鞘,中小静脉没有瓣膜和静脉丛,因此盆腔脏器的静脉系统就像一个水网相连的沼泽一样,可以设想,经直肠吸收药物可以很快在盆腔弥散,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局部药物的有效浓度。另一方面,保留灌肠药液局部吸收快,能很快发生作用,直肠黏膜吸收药液后,促使血液循环加速,改善组织营养,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的渗出,有利于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和促进包块的吸收,避免了苦寒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肠道给药主要依赖药液于直肠中,然后通过黏膜被吸收,吸收后的药物约50%~70%直接进入大循环,从而避免了肝首过消除效应,减轻了肝脏的负担。直肠淋巴系统也是直肠吸收药物的另一途径。据研究,直肠给药比口服吸收要快,其吸收总量和生药利用率也较口服药为高。临床经验反复证明,中药保留灌肠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