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教学方法初探

2011-02-10 17:07:33尹德辉郭教礼杨世忠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8期
关键词:养生学中医学讲授

尹德辉 郭教礼 杨世忠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养生教研室,海南 海口 570102)

中医养生学教学方法初探

尹德辉 郭教礼 杨世忠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养生教研室,海南 海口 570102)

中医养生学既具有基础理论性质,又具有实践技能特征,教师宜将它们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用和阐述,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加强学生对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经过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另外在教授具体方法时,还可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中医养生学;教学;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从内容上来看,它涉及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本课程在保持中医养生学理论的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重视历代养生名家的学术精华,同时对现代的养生学研究成果及其实践运用经验也注意吸纳在课程内容之中,这为本课程的讲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系统地学习本门课程的知识,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

“养生”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又称摄生、道生、养性等。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术的思想精华,秉承了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系统、简单到多样的发展规律,并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1]。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了中医学良好的医学思想和观点,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三因制宜等;并运用了中医学一切独特的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象、气血、精气神、情志等;还使用了中医学独具风格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气功按摩、食疗等,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同时中医养生学还不断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比如,它兼容了我国道家的“效法自然,清静无为,形神兼养,众术合修”的养生思想,并广泛的吸收道家、道教的养生功法;同时它还非常重视儒家关于伦理道德规范和心性修养的的养生思想,并吸收其“心斋”、“坐忘”等具体养生方法。教师宜将上述养生思想和观点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用和阐述,以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加强其对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解。

2 注重传统与现代多学科兼容

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广涉百家。讲授中医养生学时,教师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采用中医和西医相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相结合,自然疗法和现代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兼容,多种手段介入。例如,讲授“养生的预测和预防”时,应立足于对疾病过程高度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传统中医学整体的宏观观察、循证医学提供的临床证据并与基因蛋白质水平的微观观察相结合,及时发现疾病征兆,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疾病趋向进行准确的预测,对患病人群进行准确的诊断。另外由于社会和谐、饮食均衡、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养生的概念将进一步外延到社会、生存环境等许多领域,体现海纳百川的核心思想。

3 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养生实践课的教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对于养生基本技能的讲授,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必须结合临床实习,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有必要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在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的同时,一方面要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来理解、分析和解决养生上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以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这样经过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4 采用直观教学法

中医养生学在教授具体方法时,可选择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印象特别深刻,比如心理健康、常见病的防治等题材,可通过观看一些具体的健康教育知识的影片、幻灯等多媒体,将本来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还可以分析一些养生的个体化案例,这样对大家平时常见的健康问题不仅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不同健康问题的解决能力。

[1] 杨世忠.中医养生学概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J].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0:5.

[2] 张玉苹.中医养生学教学之我见[J]. 中医教育,2009,3(1):46-47.

R212

A

1671-8194(2011)08-0336-02

海南医学院校级教育科研课题重点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养生学中医学讲授
古诗中的养生学
浅谈高职英语精读讲授中的文化导入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传统体育养生学发展的路径抉择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56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 16:03:12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
中医研究(2013年5期)2013-03-11 20: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