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斌
小儿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性或局限性,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可伴随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发作时间可由数秒钟至数分钟,有时惊厥持续>0.5 h或2次惊厥之间意识丧失未能恢复。高热惊厥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选取2009~2010年收治的90例临床收治的小儿惊厥患者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其中男53例,女37例。发生年龄:新生儿31例,1个月~1岁18例,2~4岁31例,5~7岁10例。早产儿72例,占80%;足月儿18例,占20%。
1.2 惊厥类型 高热型35例,低血钙17例,维生素D缺乏15例,低血糖1例,癫痫6例,新生儿窒息并缺氧缺血性脑病6例。
1.3 治疗 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者吸氧,高热者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分泌物予吸收,给氧。控制高热,可给予退热药,物理降温,冷湿敷,冰袋等。重症感染予抗感染。低钙、低镁所致者及时予静脉点滴葡萄糖,补充钙镁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不易过多补液,以防脑水肿发生。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均按压或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位。抗惊厥药种类较多,应适当选择,疗效不满意时勿短时间内用多种药物或反复多次用同一种药物。可选择苯巴比妥钠:每次8~10 mg/kg,肌内注射。10%水合氯醛:每次50~60 mg/kg,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地西泮:每次0.2~0.3 mg/kg(或1岁1 mg),一次最大≤10 mg,直接静脉推注,以1 mg/min速度推入。控制感染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找出惊厥原因给予对症处理,痊愈75例,占83.3%;好转15例,占16.7%。
惊厥是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大量异常放电所致的全身或局部肌肉暂时的不随意的收缩,多数伴有意识障碍,缺血、缺氧、缺糖,感染、水肿、坏死、中毒、变性等,均可导致惊厥。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广泛、复杂,且多种病因同时存在,以围生期并发症如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颅内出血、脑积水,各种病原体所致的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破伤风,代谢异常如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低血糖、碱中毒、核黄疸、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维生素B6缺乏症及各种心肺疾病、红细胞增多症所致的脑缺氧为最常见。颅脑异常、先天性酶缺陷、基因缺陷及一些药物如呼吸兴奋剂、氨茶碱、异烟肼局麻药、有机磷的撤药综合征等都可引起新生儿惊厥。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惊厥患儿可以有多种病因,如缺氧缺血性脑病可同时有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低血糖,败血症患儿可合并脑膜炎、中毒性脑病、低血糖,在有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血糖异常的惊厥患儿中绝大部分存在更主要的病因。
春季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季常见于中毒性痢疾,夏称多见于乙型脑炎,冬季常见于肺炎、百日咳脑病、低钙血症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者四季可见,小儿惊厥30%因感冒所致。除注意生命体征外,应注意有无皮疹、出血点、色素斑,注意头颅大小及形态、囟门、颅缝、瞳孔、眼底,运动系注意肌张力、有无瘫痪,有无病理反射,身体其他部位有无感染灶;外耳道有无溢脓、乳突有无压痛。依原发病而异。有些病因如低血钙、低血糖、维生素B6缺乏、急性脑缺氧、高热、高血压等,重点是处理病因。如情况紧急,应立即给氧,在抽血备检后,先静脉缓慢注射25%葡萄糖和10%葡萄糖酸钙各2 ml/kg,对维生素B6依赖症家族史者,可加用维生素B6100 mg,如惊厥未控制,立即使用抗惊厥药。惊厥可致通气障碍,增加氧和能量消耗,影响细胞增殖和脑的生长发育,在早产儿、窒息儿可致颅内出血,故应及时应用止惊剂。新生儿惊厥以苯巴比妥为首选,因其具有镇静、保护脑细胞作用[1]。静脉注射呈显效快、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小等优点。苯巴比妥无效则用苯妥英钠或安定,水合氯醛可作为抗惊厥治疗的辅助剂。咪达唑仑是新型的苯二氮革类药物,是治疗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安全有效药物。但目前发现应用咪达唑仑治疗新生儿惊厥的副作用较多,可导致新生儿脑电图出现暴发抑制现象;用于早产儿镇静时,可导致肌阵挛性痉挛和强直姿势,多不主张应用。安定作用极快,但维持时间短,而且与其他药物合用有很强的呼吸抑制作用,另外安定可增加白蛋白与胆红素解离,对重度黄疸患儿不利。用量每次0.25~0.75 mg/kg,从小剂量开始,分次静脉缓注,惊厥止即停注。
[1]朱建幸,何振娟.新生儿疾病诊治技术热点的理念更新(上).临床儿科杂志,2003,21(9):58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