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脑卒中34例临床分析

2011-02-10 05:05:52姜建党石红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附壁前壁下腔

姜建党 石红敏

河南尉氏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尉氏 475500

脑卒中是中老年AM I严重并发症,临床并非少见,且近年有增多趋势,其常造成患者工作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使病死率增加。国外文献报告其患病率为1%~8%[1],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本院2004-04~2010-01住院的4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卒中(下称:急性心脑卒中)34例进行临床探讨,给以后临床治疗提供经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文 428例 AM I并发脑卒中34例(7.9%),其中男 27例,女 7例。发病年龄 56~91岁,其中56~59岁6例,60~69岁13例,70~79岁11例,80~89岁3例,90岁1例,平均年龄68.7岁。34例脑卒中均在AM I后2周内发病,其中26例(76.4%)发生在第1周内,6例(17.6%)发生在 48 h内。34例脑卒中中脑梗死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出血1例。

1.2 诊断标准 本文428例AM I的诊断符合1979年WHO的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两条:(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血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脑卒中符合1995年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 RI确诊;OCSP分型其中全前循环梗死22例,部分前循环梗死6例,后循环梗死4例。

1.3 AM I治疗所有 AM I入院后均给予规范治疗:心电监护3d(或以上),血压监测 1周(或以上),有心律失常时随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所有患者于AM I后出院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34例AM I并发脑卒中者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

1.4 脑卒中治疗(1)一般治疗:吸氧、康复锻炼。(2)扩容治疗:如血压低,考虑为脑灌注不足所致分水岭性梗死,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 L,1次/d,静滴,血压过低给予适当升压。(3)脱水降颅压及脑保护:脑梗死如脑水肿明显或脑出血时给予甘露醇125~250 m L/次或(和)甘油果糖 250m L/次,2次/d静滴,并视情况给予呋塞米 20~40 mg/次,1~2次/d静注。同时给予依达拉奉一次 30 mg,2次/d,加入100 m L生理盐水中稀释后静滴,30 m in内滴完,一个疗程为14 d。(4)其他: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止血剂及尼莫地平静滴。

2 结果

428例中男342例,女86例,住院期间无并发脑卒中的AM I 394例中死亡51例,病死率为12.9%,并发脑卒中的34例患者中死亡7例,病死率为20.6%。其病死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在34例并发脑梗死的病例中,依据脑卒中诊断标准诊断为脑梗死28例,其中1例死于心脏骤停,1例全前循环梗死及另1例为90岁者均因并发肺部感染死于呼吸衰竭;1例广泛前壁心梗死死于心源性休克;有4例为发作性一侧肢体无力,其中1例2周后出现完全性卒中并肺部感染死于心源性休克;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各1例均死亡。

34例并发脑卒中病例中,根据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均为发作性一侧肢体无力,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出血 1例;在28例脑梗死中,确诊为脑栓塞19例,另9例考虑为脑血栓形成。

34例中心肌梗死的部位分别为:前壁9例,前侧壁及下壁各3例,广泛前壁 19例。以前壁心肌梗死为多,占91.1%,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又占61.2%。

在34例中,出现心律失常者共29例,其中出现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各8例,出现室性早搏19例,2例出现心室颤动,电除颤成功转复正常心律1例,另1例反复发生室颤,后死于心跳骤停,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II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心衰8例,11例出现低血压,均经抗休克治疗好转。

4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226例曾于发病3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有附壁血栓者10例,占4.4%,其中8例为出现脑栓塞患者,另11例脑栓塞患者未发现有附壁血栓。

3 讨论

目前,国内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脑卒中的专题报道较少,国外文献报告其患病率为1%~8%[1],本文428例老年AM I发生脑卒中34例,占7.9%,与国外报告相仿。本组34例均发生于 AM I起病2周以内,其中发生于第1周29例(85.2%),占大多数。好发年龄 60~69岁 13例(38.2%),70~79岁次之(32.3%)。本组住院期间共死亡7例(20.6%),较 Komrad M S报告急性心脑卒中病死率13%[1]高。

脑梗死与AM I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基础的疾病。AM I作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已逐渐被神经病学工作者所认识。其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并继发血栓形成,或斑块在短期内急剧增长是AM I的发病基础。脑卒中也有同样的发病机制。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多个脏器,尤其以心及脑血管为突出,因此,在相同的致病因素下通过相似的发病机制使心及脑相继出现梗死,是AM I后出现脑梗死的机制之一[3]。

心肌梗死的部位以及心律失常、心脏功能等都和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发脑梗死者常发生在左室前壁,目前认为,该区受颈交感神经支配,当左室前壁发生心肌梗死时,可反射性引起血管运动中枢及大脑皮层血管痉挛,造成脑缺氧、水肿、血栓形成,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Kom rad MS[1]报告18例脑卒中,其心肌梗死位于左室前壁或前侧壁者71%,Johannessen报告的急性心脑卒中心肌梗死部位均位于左室前壁。本组 34例中,心肌梗死位于左室前壁 31例(91.2%),位于下壁3例(8.8%),与上述报告相似。

AM I并发心律失常时可以使心脏的搏出量减少,易导致脑血循环障碍,而且易形成心源性栓子。特别是房性心律失常时,更有利于心源性栓子形成。据报告,AM I并发脑卒中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分别是无脑梗死病例的2.3倍和1.7倍[1]。本组428例AM I中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1.8%,室性心律失常为16.2%;在34例并发脑卒中病例中,其心律失常房性12例,室性19例,发生率分别为35.3%和55.9%。此外,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液黏滞性增高,且AM I造成心内膜面粗糙,亦造成心脏附壁血栓发生率增高。曾有报道,924例AM I,44%在梗死区存在附壁血栓。心室内附壁血栓多无症状,临床不易发现,多见于梗死的第1周内,最早可发生于梗死的第1天。Johannessen报告5例急性心脑卒中,4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有附壁血栓。本组34例中,发现有心脏附壁血栓8例(38%);其报道,在连续观察中附壁血栓可自行溶解,有的仅在1 d内就可消失。本组34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在住院1周后进行,可能也和血栓自行溶解有关。

关于急性心脑卒中的表现及病变部位,国外文献报告病变位于颈内动脉系统者76%,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者24%,且位于颈内动脉系统者,左侧比右侧多[1]。本组34例病变位于颈内动脉系统者28例,占82.3%,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者6例,占17.6%。34例中,发生于左右颈内动脉系统分别为17例和11例,与Kom rad M S报告近似。本组34例中,以脑栓塞最多,共19例(55.9%),其次为脑血栓形成,共9例(26.5%),1例(2.9%)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2.9%)脑出血。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收缩力突然下降,心排血量及动脉血压骤然降低,甚至发生心源性休克,这些因素均可使脑血液循环发生严重障碍,而导致脑卒中发生[4]。本组22例均曾经持续或间断静滴硝酸甘油或硝普钠。用药期间,血压曾持续低于12.5/8 kPa,以下至少在24 h以上者,共 16例。其中8例血压一度低于12/8 kPa以下达24 h以上,于心肌梗死后第2~7天并发脑血栓,应引以为训。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尤其在应用可引起血压降低的药物时,注意防止因血压过低影响脑血灌注而造成的脑卒中发生。

[1]Kom rad MS,Coffey Edw ard MD,Coffey KS BS,et al.Myocat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J].Neurology,1984,34:1 403.

[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白建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脑梗塞40例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06,3(18):53-54.

[4]李友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87.

猜你喜欢
附壁前壁下腔
纯磨玻璃结节的HRCT征象对非附壁型浸润性肺腺癌的诊断价值
河北医学(2023年1期)2023-02-01 12:49:20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掘进工作面附壁风筒控尘特性研究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经闭孔阴道前壁尿道悬吊术与自体阔筋膜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伴恶变及附壁肉瘤结节1 例及文献复习
二维斑点追踪与双源CT分析左心室前壁缺血的局部心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