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娇
婴幼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四季均可发生,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疾病之一,以往称“消化不良”。轻度称“单纯性消化不良”,重度称“中毒性消化不良”,现已改为“腹泻病”,因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危害婴幼儿生命的重要常见病。
1.1 首先要了解婴幼儿的喂养史及喂养情况,辅食添加情况。分析腹泻发生的原因与饮食的关系与食用不洁的食物,有无暴饮、暴食情况。了解大便的性质与伴随症状,大便的次数,性状及数量可决定腹泻的类型。
1.2 区别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
2.1 非感染性腹泻,多见几个月的婴儿,主要原因是食物喂养不当,受凉发热等因素,无急性感染症状,如能注意调整饮食,对生长发育是不会有多大影响。
2.2 生理性腹泻,多发生在母乳喂养儿,大便次数5~7次/d左右,多为黄绿色稀便,一般情况尚可。饮食及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合理添加辅食后可自愈。
2.3 饥饿性腹泻多见于长期喂养不足婴儿,可因母乳不足或生理性腹泻,家长怕增加饮食后加重腹泻而限制辅食的添加而引起,如能逐渐添加饮食,腹泻可纠正。
2.4 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已往称为特发性脂肪泻,乳糜泻,是消化系统的慢性功能性疾病。由于小儿对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减低所致,多在急性腹泻或呼吸道感染后,消化功能不易恢复而出现腹泻,粪便是灰白色含泡沫的脂肪,有恶臭味,除腹泻外,稍有食欲不振,面色苍白,体重不增,贫血,消瘦,粪便检查有脂肪增多,通过饮食及对症治疗病情可缓解。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病毒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鼠伤寒杆菌肠炎和霉菌性肠炎是婴儿期常见的感染性腹泻,分析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主要是靠季节,体征、症状,流行病学及大便的性质和病原体检查。
病毒性肠炎多发生在秋季,故称“秋季腹泻”,发病急,伴高热频吐,腹泻次数及性质从外观上无法与致病性大肠杆菌相区别,所不同的是大便无腥臭味,脱水性质为等渗或高渗性,症状轻,烦渴是本病的特点。
金葡菌肠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继发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少数为全身败血症的表现,起病急,中毒症状重,发热呕吐,腹泻腹胀,水电解质紊乱较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重,大便腥臭。其特点为深绿色海水样,黏液多,可见片状便,做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涂片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球菌。
鼠伤寒杆菌肠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为甚,起病缓,症状轻重不等,一般表现为发热,呕吐,精神萎靡,腹泻水样便,呈暗绿色或乳渣样,偶有脓血,重症出现脱水致中毒及循环衰竭。
肠道外感染性腹泻患儿有发热等感染症状,同时有肠道外的表现,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化脓性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等,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消化不良,无腥臭味,与非感染性腹泻的性质相似,控制原发病,腹泻可自愈。
4.1 发热 非感染性腹泻无发热,见于喂养不当或正常喂养的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伴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加外,无其他状况,食欲好,不影响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与乳糖不耐受有关,添加铺食后,大便即可逐渐转为正常。
4.2 大便外观 蛋花样便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病毒性肠炎;乳白汤样便多为病毒性肠炎;深绿色便多为金葡菌感染性肠炎;豆腐渣样便多为霉菌性肠炎;乳渣样便多为鼠伤寒杆菌肠炎。
4.3 大便腥臭味 有腥臭味多见于大肠杆菌肠炎,金葡菌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鼠伤寒肠炎。无臭味便见于非感染性腹泻、肠道外感染性腹泻,霉菌性、及病毒性肠炎。
加强护理,气候变化时要随时增减衣服,每日适当喂温开水数次。合理喂养,适时调整饮食结构,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每次服一种,逐步增加,适时断奶,人工喂养婴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培养孩子养好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家长要注意乳品的保存和食具,便具,玩具的定期消毒,居室内要勤通风,尽量减少带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场所的机会。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难治性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
腹泻除了影响婴幼儿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外,还消耗体内储存的物质,损害某些机体组织,这是因为在腹泻过程中,本来应该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进入机体,但机体内各器官还需要照常进行各项生理功能,如长期慢性腹泻就会造成营养不良,使患儿身体瘦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不仅影响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各种婴幼儿腹泻病的认识,以提高婴幼儿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