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贵才 潘学玲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83例疗效观察
郭贵才 潘学玲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方法 人为地将带状疱疹分为3期:采用罐疗加中药内服、中药内服加外敷、中药内服。结果中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结论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具有见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之特点。
中医疗法;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蛇丹”。由于其疼痛剧烈,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本人自1995年以来,对所诊治的带状疱疹患者,依据其就诊时间及临床表现,人为将其分为3期,分别采用拔罐、中药外敷、内服方法治疗83例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0例,女性43例;年龄28~71岁,平均52岁;疗程3~15 d,平均6.5 d。其中第一期(疱疹未现期)8例,第二期(疱疹期)72例,第三期(后遗症期)3例。病变部位:胸、背、腰、腹、四肢。本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拔火罐法 用于局部皮肤疼痛,或痒痛,昼轻夜重,衣不可触,但无红肿及疱疹者。采用梅花针轻叩疼痛部位,然后用火罐拔吸,使被叩部位有少量血液渗出即可起罐。
1.2.2 自拟清消散外敷 用于疱疹显现,局部烧灼疼痛,衣不可近,夜间痛甚。用青黛5 g、大黄5 g、冰片2 g。共研细末,用醋或温水调糊状,敷患处。
1.2.3 自拟清和汤内服 用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处方如下: 柴胡10 g,黄芩10 g,荆芥15 g,白芷15 g,川芎6 g,金银花 30 g,白蒺藜20 g,僵蚕10 g,蝉衣10 g,乳香6 g,没药6 g,黄连6~10 g,甘草6 g;煎服法:水煎服,1剂/日,早晚煎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刺激之品。加减:疼痛呈烧灼样,夜间剧烈,加苦参15 g、元胡10 g;如疼痛呈针刺样,衣不可触,加乌梢蛇15 g、红花12 g。
1.3 治疗 第一期患者给予拔罐加清和汤内服,第二期给予清消散外敷加清和汤内服,第三期给予清和汤加活血、祛湿、通络之品治疗。
一期经3~5 d治疗,临床痊愈;二期经5~12 d治疗临床痊愈;三期经10~15 d治疗临床痊愈。总之,83例患者经6~20 d治疗,均临床痊愈。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水疱常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出现。疱疹未出现前,病变部位以疼痛为主,呈针刺样疼痛或痒痛,衣不可触,夜间较重,影响患者的休息及工作,本人将其人为地分为第一期,称为疱疹未显期。此期邪热郁于肌腠,经脉郁阻,邪热发而未透。若诊断明确,采用拔罐治疗和清和汤内服,既可减轻患者的疼痛,又可防止疱疹出现,具有阻断病情发展的作用。然而,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在局部出现疱疹,疼痛呈烧灼样或者针刺样,衣不可近,动则加重,甚者疼痛剧烈,彻夜未眠来就诊。本人将其分为第二期,称为疱疹期。此期毒热炽盛,邪热外发。用清消散外敷、清和汤内服,具有止痛、促使疱疹吸收的作用。但有极少数患者,疱疹消褪后,留有局部肌肉疼痛,呈钝痛、掣痛,本人将其分为第三期,称为后遗症期。此期毒留经脉,邪热未尽。用清和汤加活血通络、搜风止痛、祛湿之品内服,达到通络止痛、祛邪的目的。
拔罐治疗,主要采用梅花针轻叩疼痛部位,而梅花针从古代物刺发展而来,具有多针浅刺、浮散发扬之特点,善治痹证、热证。刺络主要取其血分,有泻血、泄热的作用,引湿热内毒外出。清消散,用青黛、大黄、冰片研细末,用醋或温水调糊状外敷。青黛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肿之功;用大黄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冰片清热止痛,通过散郁火而达到清热解毒的作用。三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活血、祛瘀、散郁、止痛之功。清和汤,用柴胡和解退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荆芥祛风解表、消疮肿,白芷解毒、祛风燥湿、消肿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二花清热解毒,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止痒,僵蚕熄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蝉衣疏散风热、透疹止痒,乳香、没药活血、散血、止痛、消肿,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用黄连清热解毒、燥湿、泻心火,“诸痛肿痒,皆属于心”,甘草调和诸药。
本人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生,邪热是致病的原因,毒瘀是疼痛的根源,分肉是病变的部位。根据其临床表现、部位及特点,通过拔罐、中药内服、外敷的中医治疗,起到了调节整体、和解表里、祛瘀通络、祛邪外透、解毒止痛的作用,达到阻断病情发展、缩短病程、减轻疼痛的目的。
734300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