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军 辛杰 魏华 王洪刚 张在青
1975年,Ganz等[1]首次对同侧锁骨合并肩胛颈骨折的严重肩部损伤进行了描述。研究表明,这两处骨折容易引起锁骨稳定性的丧失。同时,同侧锁骨骨折合并肩胛颈骨折相对于单纯肩胛颈骨折而言,常有更严重的移位。Herscovici于1992年将浮肩定义为同侧锁骨干合并肩胛骨骨折,其定义得到了普遍认可[2]。Egol等[3]将同侧肩锁关节脱位的肩胛颈骨折列入浮肩损伤。Goss[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浮肩的最新定义:SSSC两处损伤。同时有研究表明,同侧锁骨骨折合并肩胛颈骨折易引起SSSC整体及力学稳定性的严重降低。对于SSSC两处损伤的治疗方略一直存在争议,我院近年收治SSSC两处损伤患者18例,就其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探讨。
18例SSSC两处损伤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2~6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6例。11例伴发合并伤,其中颅脑损伤6例,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和(或)肺损伤8例,颈椎损伤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腹部损伤2例,臂丛神经不完全损伤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CT和三维重建,明确肩胛颈骨折移位程度及成角畸形大小,其中7例分离移位<10 mm或成角畸形<40°,11例分离移位>10 mm或成角畸形>40 °。
对于肩胛颈骨折,Goss[4]根据骨折移位和程度,提出肩胛颈骨折的分类方法:Ⅰ型为轻度移位的肩胛颈骨折,骨折分离移位<10 mm或成角畸形<40°;Ⅱ型为移位明显移位的肩胛颈骨折,骨折分离移位>10 mm或成角畸形>40°。本组中,7例患者为Ⅰ型,另11例患者为Ⅱ型。
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按照损害控制原则,首先处理可能危及生命的合并损伤,待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限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对患者常规行X线检查,必要时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术前测量肩押颈骨折的移位程度和成角畸形,通过测量肩胛盂偏移角(PGA)获得成角畸形数据。7例Ⅰ型肩胛颈骨折,锁骨近端或中断骨折行切开复位解剖板或锁定板内固定术,锁骨远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行切开复位锁骨钩内固定。11例Ⅱ型肩胛颈骨折,术中固定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后行C型臂X线透视,4例肩胛颈骨折移位或成角得到了矫正,分离移位<10 mm或成角畸形<40°,只固定锁骨或肩锁关节,未再固定肩胛颈骨折;7例患者固定锁骨或肩锁关节脱位后骨折分离移位仍>10 mm或成角畸形>40°,术中采用Judet入路联合固定肩胛颈骨折;切口从肩峰内侧沿肩胛冈走行至肩胛骨内缘,转向肩胛下角,直视下不切断三角肌并向上牵开三角肌后部纤维,沿冈下肌和小圆肌肌间隙进入,可显露外侧缘和肩胛颈及盂喙后方。术中注意保护肩钾上神经、血管及三边孔、四边孔内容物。骨折复位满意后,首先应用重建钢板预弯塑形,沿肩胛骨体部外缘及肩胛颈部固定,然后扭转、预弯重建钢板并沿体部内缘及肩脚冈下面固定。术中常规行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螺钉位置及骨折复位情况。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单纯锁骨或肩锁关节固定者,术后上肢悬吊带固定1~2周,逐渐作臂摆动功能锻炼,3~4周后去除外固定,逐渐加强主动功能锻炼;锁骨或肩锁关节+肩胛颈联合固定者,术后三角巾悬吊,疼痛缓解后,术后1~3 d即可开始在适当保护下轻微被动活动肩关节,行钟摆式活动,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运动量,4~6周后逐渐转为主动功能锻炼。在锻炼过程中一定不要操之过急。术后1、4、8、12、24 周摄片复查, 以后每隔 1~2 个月摄片1次,根据复查结果调整锻炼强度及负重程度。解剖板(或锁定板)、锁骨钩一般在术后1年左右取出,肩胛颈重建钢板一般不取出。
肩关节功能根据Herscovici评价标准,优:肩部不痛,恢复正常工作,活动不受限,外展肌力5级;良:轻度疼痛,日常工作略受影响,关节活动稍受限,外展肌力4级;可:肩部中度疼痛,日常工作影响较多,外展45°~90°,外展肌力3级;差:严重疼痛,不能工作,活动少于45°,外展肌力2级。根据该评价标准,本组中优 13 例(72.2%),良 2例(11.1%),可2例(11.1%),差 1例(5.6%),疗效优良率为 83.3%。
SSSC主要是由锁骨远端、肩锁关节和韧带、肩峰、关节盂、肩胛颈喙突和喙锁韧带等组成的环行结构,连接躯干和上肢,是稳定肩关节的重要结构,若损伤后处理不当,易引起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浮肩损伤过去常被定义为同侧的锁骨骨折合并肩肩颈骨折[6]。一般认为,两处损伤是SSSC双重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两处损伤时,SSSC的稳定性丧失,肩部将丧失悬吊性支持,导致SSSC生物力学的改变,容易引起肌力减退、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同侧锁骨和肩胛颈同时骨折时,SSSC结构破坏,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的持续牵拉以及上肢的重量,造成关节盂骨折向远端和前内侧移位,可使肩峰及盂肱关节周围肌群的起止关系和长度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肩关节外展无力,肩峰下疼痛[7]。同时,锁骨失去支撑作用,肩胛骨骨折很不稳定,SSSC结构双重破坏,形成浮动肩,使上肢的稳定性极差,严重影响肩部及上肢的功能。由于致伤因素多为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故许多患者可同时伴发其他重要器官的损害。
黄长明等[7]根据SSSC概念,损伤机制与治疗选择,将SSSC中两处损伤分为3型。即:A型,同侧肩胛颈骨折+锁骨干骨折;B型,同侧肩胛颈骨折+锁骨外侧端骨折;C型,同侧肩胛颈骨折+肩锁关节脱位。B型和C型伴有喙锁韧带损伤者,需同时修复喙锁韧带。研究表明,肩胛颈骨折是肩胛骨骨折中较为常见的骨折,仅次于肩胛体骨折,骨折线多起自肩胛上切迹,斜向外下至肩胛骨外缘,为关节外骨折。骨折分型是选择治疗方法的基础,肩胛颈骨折常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及发生部位分类。Miller等根据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将肩胛颈骨折分为3种基本类型:Ⅰ型,解剖颈骨折,骨折线位于肩峰-肩胛冈基底部和喙突的外侧;Ⅱ型,外科颈骨折,骨折线累及肩峰基底或肩胛冈部,位于喙突的内侧;Ⅲ型,肩胛颈下部骨折,骨折线沿肩胛冈下方向肩胛骨内侧缘延伸,使肩胛颈横形断裂。
我们认为肩胛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骨折线的走行无关,主要是与骨折移位的严重程度相关,所以我们选择根据骨折移位和程度而定的肩胛颈骨折分类方法:Ⅰ型为轻度移位的肩胛颈骨折,骨折分离移位<10 mm或成角畸形<40°;Ⅱ型为移位明显移位的肩胛颈骨折,骨折分离移位>10 mm或成角畸形>40 °。
1970年以前,绝大多数的浮肩损伤都采用非手术治疗。Ada等[5]通过对113例肩胛骨骨折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有移位的肩胛颈和肩胛冈的患者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50%~100%的患者残留疼痛,40%~60%的患者出现伸屈乏力,20%~60%的患者伸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而8例手术复位牢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获得满意疗效。Leung等[8]认为绝大多数的肩胛骨骨折可以用非手术治疗,手术仅用于某些特殊复杂骨折。对浮肩损伤则提倡手术治疗,并报告15例浮肩损伤均采用切开复位、锁骨和肩胛骨以AO钢板内固定。随访14~47个月,结果3例肩关节功能正常,11例轻度受限,1例中度受限。郝毅等[9]提倡移位的肩胛骨骨折应予手术治疗,但手术应避免损伤肩胛上神经、动静脉及腋神经。根据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理论,黄长明等[7]认为锁骨、肩胛骨两处损伤,只需固定1处,即可达到浮肩损伤的稳定。
对于肩胛颈骨折,Chadwick等[10]对肩胛颈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当肩胛盂成角>40°或移位>10 mm时,肩袖各肌肉的起止关系和结构长度将发生改变,会导致肩关节动力装置的平衡功能丧失。SSSC损伤采用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手术中是仅固定锁骨干,还是同时固定锁骨、肩关节或肩胛骨仍有争议。研究表明,上肩部悬吊复合体单处损伤,如单纯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非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当两处骨折或两处以上骨折时,悬吊复合体的环形结构遭到破坏,手术治疗效果明显。SSSC的部分损伤(锁骨骨折)相对常见,且不会影响肩部整体悬吊功能;但是,SSSC中的两个部分或大于两个部分损伤,有明显移位时,将影响肩部整体悬吊功能。
锁骨完整性和稳定性是肩胛带与躯体唯一的连接方式,肩胛颈骨折伴同侧锁骨骨折,失去锁骨的骨性支撑悬吊作用后肩胛颈的解剖位置和力学稳定丧失,肌肉肌力和长度之间的平衡丧失。有些学者认为,单纯固定锁骨不仅能够恢复肩关节的轮廓,使肩胛骨骨折趋于稳定,而且能够恢复肌肉软组织的正常长度。但从本组病例术中复位情况看,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获得复位牢固内固定后,并非全部肩胛骨骨折均可得到满意的复位。SSSC两处损伤多继发于高能量暴力损伤,常伴有其他部位的合并伤。因此,我们认为对SSSC两处损伤进行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同时有利于合并伤的诊治及预后。我们术中7例行锁骨或肩锁关节单纯固定,方法简便、操作简单,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后,部分不稳定性肩胛颈骨折也得到明显复位,并获得可靠的稳定,同时也避免了手术对肩关节的干扰。本组中SSSC损伤两处损伤的例数较少,有关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指征及手术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Ganz R,Noesberger B.Treatment of scapular fractures[J].Hefte Unfallheilkd,1975,126:59-62.
[2]Williams GR Jr,Naranja J,Klimkiewicz J,et al.The floating shoulder:a biomechanicalbasis for classlfication andmanagement[J].J Bone Joint Surg(Am),2001,83-A(8):1182-1187.
[3]Egol KA,Connor PM,Karunakar MA,et al.The floating shoulder:clinical and functional results[J].J Bone Joint Surg(Am),2001,83-A(8):1188-1194.
[4]Goss TP.Double disruptions of the 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J].J Orthop Trauma,1993,7(2):99-106
[5]Ada JR,Miller ME.Scapular fracture analysis of 113 cases[J].Clin Orthop,1991,269:174-180.
[6]Hashiguchi H,Ito H.Clinical outcome of the treatment of floating shoulder by osteosynthesis for clavicular fracture alone[J].J Shoulder Elbow Surg,2003,12(6):589-591.
[7]黄长明,陈勇,王建雄.浮肩损伤的分类与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0):748-750.
[8]Leung KS,Lam TP.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ipsilateral fractures of the scapular neck and clavicle[J].J Bone Joint Surg(Am),1993,75(7):1015-1018.
[9]郝毅,杨文勋,赵大正.预弯双钢板治疗肩胛颈骨折的影像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3):173-175.
[10]Chadwick EK,van Noort A,van der Helm FC.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scapular neck malunion--a simulation study[J].Clin Biomech(Bristol,Avon),2004,19(9):90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