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革(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35)
卫生部《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自2001年创刊以来,近百次的专家圆桌会议的关注点均为现代医学各分支的治疗进展与合理用药,为盘点学科进展、传播医药信息、规范处方行为等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为回应广大医药学者的期盼,展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互结合治疗疑难急症上的创新与成果,本刊编辑部首次举办的“疑难急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圆桌会议”于2011年8月24日在京召开。会议在我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主持下,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清泉副院长、王显教授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徐贵成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扶正透邪法干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络风内动”、“心律失常治疗的中医优势”的专题报告,40余位医、药学专家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
传统医学历史渊源,上下5 000年的人类繁衍、健康长寿均有所依仗,传统医学在疑难和急症的治疗方面,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厚的理论,成为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国之瑰宝”。近50年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取长补短、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花团锦簇,共铸中国医学史的灿烂篇章。
王显教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络风”的见解独有建树,其假说引经据典,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进行归纳,指出病征与风的理解。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上,原则就是“时间就是心肌”,提出“养心勿忘补肾,疏肝当须健脾,去邪方能安正,活血还需益心”等治理格言,并对中药涂药支架(威灵仙、大蒜、雷公藤、三七皂苷)的研发前景进行了剖析。
徐贵成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利用药物多通道(钾、钠、钙、氯通道)和非通道的作用途径相互结合,优势互补,通过双节多相调控,解决失眠、紧张、焦虑、虚弱等症状,达到更佳和综合对抗心节律失常作用,同时规避药品的不良反应,降低抗心律失常药的非心脏毒副作用,取得良好的疗效。作为国粹,中医药具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其深邃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中药资源、良好的临床疗效都为继承研发新的抗心律失常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发现,中药及其组合确已具有多离子通道阻滞及非离子通道调节作用,可以使失调的最佳靶点功能恢复平衡,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和较低的致心律失常的毒副作用。
刘清泉教授对多重耐药菌株(超级细菌)感染,主张“扶正透邪”,即采用中药增强人体的免疫机制(体液和细胞免疫),利用血浆中药有效成分的抗菌作用,杀菌解毒,养阴清热,降低抗菌药物的最小杀菌浓度(MBC)或抑菌浓度(MIC),对抗细菌通过多种耐药机制所产生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未来威胁人类健康六大严峻问题之一,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危机,成为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抗争中制胜的焦点!中药也成为众多制服细菌耐药措施中(研制新型抗菌药物、探索疫苗、抗体片段、研发细菌基因组、摸索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的重磅措施,成为削弱细菌耐药的手段之一。基于伏邪理论的扶正透邪法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干预,不论在动物体内、体外实验研究中,还是在临床疗效观察中,结果显示出了一致性,均能够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协同抗生素作用,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但是由于中医药机体整体调节、多靶点、多机制的作用特点,在对中医药干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作用通路和机制探讨方面的研究相对困难,目前尚未有深入的探索,有待积极开拓。而中医药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优势是明确的,随着其临床的广泛深入,一定会为患者及整个人类带来巨大的福音。
姜良铎教授就传统医学在疑难急症治疗中的优势进行回顾,并首肯3位教授的报告。传统医药在疑难急症的治疗上,历史悠远,经验丰厚,业绩辉煌。从《黄帝内经》到《神农本草经》,从“独参汤”到“生脉饮”,无不验证和显示,传统医学在治疗疑难急症上独具特色,在承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合现代医学的精华,共同促进,携手辉煌。一番高论使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会议无疑为传播中医药的作为作出一次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