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明范
(珲春市医院 神经内科,吉林 珲春 133000)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Medullary Sund rome,LMS)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是供应延髓背外侧及小脑后下部的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使延髓背外侧部神经核团和传导束受累而出现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本研究总结了42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就其临床与预后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吉林省珲春市医院神经内科2000年1月-2009年12月经临床证实为本病患者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在39-76岁,平均 52.3±6.5岁。既往高血压病病史20例(47.6%),糖尿病病史 17例(40.5%),高脂血症病史10例(23.8%),陈旧性脑梗死12例(28.8%)。
1.2 临床表现 症状:头晕30例(71.4%),恶心呕吐26例(61.9%),吞咽困难18例(42.9%),声音嘶哑16例(38.1%),饮水呛咳15例(35.7%),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例(21.4%),呃逆7例(16.7%)。体征:眼震25例(59.5%),Horner征10例(23.8%),面部感觉障碍26例(61.9%),肢体感觉障碍19例(45.2%)。
1.3 影像学检查 全部患者均行头部CT检查,仅有5例示脑干侧病灶。
1.4 预后 以上患者均予以脱水、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活化脑细胞、对症支持治疗。表现为共济失调、头晕、恶心呕吐者预后良好,表现为球麻痹者预后不佳。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延髓背外侧损害,使该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受累所出现的一组临床表现的总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由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椎动脉闭塞所致。
2.1 PICA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ies)为椎动脉颅内分支中最大的一支,左右各一。其发出点比脊髓前动脉发出点为低,约相当于延髓橄榄中或下1/3水平,距基底动脉下端约1.2-2 cm。但有时,其起始点很高,可自基底动脉发出,或与脊髓前动脉共干,发出后先弯行向后,继而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根丝背面,上行至延髓上端或至脑桥下缘,在此转折向下,沿第四脑室下外侧缘,进入小脑后下面。此动脉主要供应延髓、第四脑室、脉络丛和小脑。供应延髓的区域为下橄榄核的背侧、舌下神经及其根丝以外的区域,所谓延髓背外侧。供应小脑的区域,除小脑后下面皮质外,还有小脑扁桃体以及深部的齿状核[1]。
2.2 临床分析 头晕、恶心呕吐、眼震为前庭神经核损伤所致。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为疑核损害所致。Fisher and Tapia报道LMS尸检有严重的周围性面瘫,本研究也有21.4%这是由于病灶延伸至下部脑干,影响面神经束,大部分面瘫病例出现在上部延髓损害时。呃逆是因走神经和膈神经及网状结构的呼吸中枢组成的呃逆反射弧受刺激引起[2]。Horner征为交感神经下行纤维至延髓处受损。面部感觉障碍26例,肢体感觉障碍19例,其中交叉性感觉障碍16例,同侧面部及肢体感觉障碍2例,对侧面部及肢体感觉障碍1例,同侧面部感觉障碍10例。交叉性感觉障碍病灶在延髓中下部的后外侧或延髓外侧表面,损伤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丘脑核。同侧面部及肢体感觉障碍,病灶在延髓尾端,损伤脊柱首端得大部分纤维。对侧面部及肢体浅感觉障碍是损伤了三叉丘系三叉神经的二级纤维及脊髓丘脑束。单纯同侧面部浅感觉障碍,是损伤三叉神经脊束核损伤所致。
2.3 预后 表现为共济失调、头晕、恶心呕吐者预后良好,表现为球麻痹者预后不佳。有报道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预后与头部MRI受累部位有密切相关[3]。根据头部MRI,将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分为上延髓型、中延髓型、下延髓型,上延髓型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预后良好,而下延髓型主要表现为球麻痹,预后较差。基层医院未具备MRI,根据临床表现估计预后,早期进行干预,改善预后。
[1]张致身,主编.人脑血管解剖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45.
[2]孙慧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13(10):790.
[3]刘学军,王纪佐,赵学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与MRI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0(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