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管理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Ⅹ)
——稻(2)
品种管理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7.12.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2。
7.12.2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12.3 品种来源:Ⅱ-32A×OM052。
7.12.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9天,比对照Ⅱ优838短0.6天。株高129.0 cm,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5.1万穗,穗长24.6 cm,穗总粒数182.6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8.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6%,长宽比2.2,垩白粒率64%,垩白度15.2%,胶稠度65 mm,直链淀粉含量24.4%。
7.12.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0 kg,比对照增产4.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 600.4 kg,比对照增产4.5%(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96.2 kg,比对照增产4.60%,增产点比率86.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0 kg,比对照增产6.9%。
7.12.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35天移栽,栽插密度13.3 cm×23.3 cm或13.3 cm×26.7 cm,每穴栽插一二苗。(3)肥水管理:大田亩施纯氮15 kg,其中70%作基肥,返青时施15%作追肥,余下15%作穗肥;缺钾的田块适当补施钾肥。浅水至湿润促分蘖,当亩茎蘖苗数达18万苗时开始分次晒田,以轻晒为主。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12.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3.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3。
7.13.2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13.3 品种来源:泸香90A×南恢1256。
7.13.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0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株高121.5 cm。亩有效穗数17.5万穗,穗长24.5 cm,穗总粒数170.0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7.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3%,长宽比2.8,垩白粒率44%,垩白度10.1%,胶稠度78 mm,直链淀粉含量14.5%。
7.13.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8 kg,比对照增产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 611.9 kg,比对照增产6.5%(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99.3 kg,比对照增产5.2%,增产点比率79.5%。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0 kg,比对照增产6.4%。
7.13.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0.8~1.0 kg,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20 cm×23~26 cm,每穴栽插一二苗,亩插足l.3万穴以上。(3)肥水管理:大田亩施纯氮12 kg,五氧化二磷 6~8 kg,氧化钾10~15 kg,氮、磷、钾比例为1.0∶0.5∶1.0。 施足基肥,早施追肥,50%作基肥,40%作为分蘖肥,10%作穗肥。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3.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4.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4。
7.14.2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7.14.3 品种来源:C815S×396。
7.14.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6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2天。株高115.5 cm。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7.7万穗,穗长24.3 cm,每穗总粒数144.0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9.6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2%,长宽比2.9,垩白粒率39%,垩白度8.9%,胶稠度83 mm,直链淀粉含量14.9%。
7.14.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7.4 kg,比对照增产7.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71.8 kg,比对照增产2.6%(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94.6 kg,比对照增产5.1%,增产点比率82.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7.1 kg,比对照增产9.8%。
7.14.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850 g,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25天左右移栽,亩栽插1.25万穴,亩基本苗6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亩施碳铵35 kg,过磷酸钙35 kg;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4 kg,氯化钾10 kg。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0.8∶1.0,并结合追肥搞好化学除草。深水活棵,浅水促蘖,移栽后15~20天开始晒田,幼穗分化第三期覆水,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收割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14.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5.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5。
7.15.2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
7.15.3 品种来源:C815S×R608。
7.15.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5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3天。株高110.8 cm,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6.9万穗,穗长23.9 cm,穗总粒数171.0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7.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0%,长宽比2.8,垩白粒率39%,垩白度9.2%,胶稠度79 mm,直链淀粉含量14.5%。
7.15.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8 kg,比对照增产5.7%(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79.0 kg,比对照增产3.9%(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92.9 kg,比对照增产4.8%,增产点比率89.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5 kg,比对照增产7.2%。
7.15.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1.2~1.5 kg。(2)移栽:亩栽插1.1万 ~1.3万穴,亩基本苗达到6万 ~7万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与化肥搭配施用,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5.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6.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6。
7.16.2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16.3 品种来源:天丰A×闽恢3301。
7.16.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3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7天。株高118.9 cm,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6.5万穗,穗长24.3 cm,穗总粒数165.2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9.7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耐寒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9%,长宽比3.1,垩白粒率36%,垩白度6.0%,胶稠度79 mm,直链淀粉含量23.2%。
7.16.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4 kg,比对照增产4.4%(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 610.1 kg,比对照增产8.0%(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98.3 kg,比对照增产6.2%,增产点比率83.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1.1 kg,比对照增产6.9%。
7.16.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7.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7。
7.17.2 选育单位: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17.3 品种来源:川香29A×福恢673。
7.17.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4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4天。株高136.0 cm,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片较长易披。亩有效穗数15.6万穗,穗长25.7 cm,穗总粒数180.5粒,结实率73.9%,千粒重30.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长宽比2.6,垩白粒率52%,垩白度12.4%,胶稠度78 mm,直链淀粉含量21.9%。
7.17.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3 kg,比对照增产3.3%(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 580.5 kg,比对照增产2.8%(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80.4 kg,比对照增产3.0%,增产点比率68.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0 kg,比对照增产1.4%。
7.17.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规格20 cm×20~23 cm,每穴栽插一二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12 kg,氮、磷、钾施肥比例1.0∶0.5∶1.0为宜。以基肥为主,穗肥以钾肥为重,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为6∶2∶2。浅水活棵,薄水养蘖,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后期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7.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8.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8。
样品为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人参配方 颗 粒( 批 号 :1504213、1504213、1504214、1603212、1603214、1603215)、红参配方颗粒(批号:1502210、1502216、1502213、1605210、1605211、1605212)、西 洋 参 配 方 颗 粒(批 号 :1501233、1501234、1501235、1604211、1604212、1604216),经薄层色谱法鉴别及含量测定均符合药典规定。
7.18.2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18.3 品种来源:C815S×岳恢9113。
7.18.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7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3天。株高109.7 cm,株型紧凑,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9.0万穗,穗长24.1 cm,穗总粒数161.9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5.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2%,长宽比3.0,垩白粒率36%,垩白度7.6%,胶稠度58 mm,直链淀粉含量21.8%。
7.18.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2 kg,比对照增产3.1%(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 586.4 kg,比对照增产3.8%(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82.8 kg,比对照增产3.4%,增产点比率78.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9 kg,比对照增产6.7%。
7.18.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850 g,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25天左右,适时移栽,每亩栽插1.2万 ~1.3万穴,确保亩基本苗6万苗左右。(3)肥水管理:大田氮、磷、钾施用比例为2.0∶0.8∶1.0。施足底肥,亩施碳铵35 kg,过磷酸钙35 kg;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4 kg,氯化钾10 kg,并结合追肥进行化学除草。深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幼穗分化第三期覆水,生长中后期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8.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9.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9。
7.19.2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7.19.3 品种来源:扬籼6A×R814。
7.19.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9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3天。株高127.2 cm,株型紧凑,剑叶较长易披,籽粒有芒。亩有效穗数16.8万穗,穗长24.6 cm,穗总粒数153.1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9.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长宽比2.9,垩白粒率30%,垩白度6.7%,胶稠度56 mm,直链淀粉含量22.5%。
7.19.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7 kg,比对照增产5.2%(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71.7 kg,比对照增产2.0%(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87.2 kg,比对照增产3.6%,增产点比率82.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1 kg,比对照增产4.8%。
7.19.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亩栽插1.8万 ~2.0万穴,亩基本苗8万 ~9万苗。(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4 kg左右,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重视磷钾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当亩茎蘖苗达16万 ~18万苗时及时分次晒田,后期田间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
7.19.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20.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0。
7.20.2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
7.20.3 品种来源:内香5A×中恢8015。
7.20.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1天,比对照Ⅱ优838短1.6天。株高122.2 cm,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有二次灌浆现象。亩有效穗数16.1万穗,穗长26.8 cm,穗总粒数157.0粒,结实率80.8%,千粒重32.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2%,长宽比3.0,垩白粒率30%,垩白度4.4%,胶稠度76 mm,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0.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1 kg,比对照增产2.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 594.5 kg,比对照增产3.9%(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90.8 kg,比对照增产3.3%,增产点比率69.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1.4 kg,比对照增产8.8%。
7.20.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750 g,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秧龄掌握在30天内,适时移栽,亩插足l.3万穴以上,亩基本苗达到6万~7万苗。(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0 kg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0.5∶1.0。施足基肥,移栽前大田适当施部分农家肥作底肥,亩施40~50 kg过磷酸钙;早施追肥,移栽后5~7天施总肥量的70%促分蘖,移栽后15天内施完其余的30%;后期看苗补施磷、钾肥。水浆管理上做到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后期湿润灌溉,防止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20.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21.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1。
7.21.2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7.21.3 品种来源:新安S×YR343。
7.21.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2天,与对照Ⅱ优838相同。株高128.5 cm,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5.5万穗,穗长24.2 cm,穗总粒数187.8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8.5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6%,长宽比2.8,垩白粒率22%,垩白度2.8%,胶稠度78 mm,直链淀粉含量15.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1.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2 kg,比对照增产7.3%(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99.8 kg,比对照增产8.2%(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607.0 kg,比对照增产7.8%,增产点比率96.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4.8 kg,比对照增产9.2%。
7.2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适龄移栽,亩栽插约1.8万穴,每亩基本苗达到7万 ~9万苗。(3)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时亩施3~5 kg尿素做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晒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7天断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7.21.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22.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2。
7.22.2 选育单位:长沙年丰种业有限公司。
7.22.3 品种来源:Y58S×F302。
7.22.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2.3天。株高131.9 cm,株型紧凑,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6.5万穗,穗长26.6 cm,穗总粒数178.1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6.5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2%,长宽比2.8,垩白粒率17%,垩白度2.9%,胶稠度74 mm,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7.22.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1 kg,比对照增产6.8%(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95.1 kg,比对照增产7.4%(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603.1 kg,比对照增产7.1%,增产点比率92.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3 kg,比对照增产6.4%。
7.22.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内移栽,每亩栽插1.2万 ~1.5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不超过12 kg,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增施钾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以6∶4为宜。亩总苗数达到15万苗后及时晒田,后期间歇灌溉,倒三叶期覆水重施穗肥,抽穗后保持湿润,收获前5天断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
7.22.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23.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3。
7.23.2 选育单位:抚州市临川区绿江南农业新产品研究所。
7.23.3 品种来源:香H2A×R158。
7.23.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1天,与对照金优207相当。株高97.5 cm,株型紧凑。亩有效穗数23.6万穗,穗长23.4 cm,穗总粒数114.9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6.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2%,长宽比3.3,垩白粒率23%,垩白度4.8%,胶稠度53 mm,直链淀粉含量21.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3.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6.8 kg,比对照增产6.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492.5 kg,比对照增产7.4%(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04.7 kg,比对照增产6.7%,增产点比率91.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5 kg,比对照增产7.5%。
7.23.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量1250 g,采用湿润育秧方法。施足基肥,稀播匀播,适施断奶肥和送嫁肥,防病治虫,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25天以内,适时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方式,每亩栽插约1.8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前期多施,后期看苗施肥。中等肥力田块,一般亩施水稻专用复合肥40 kg作基肥;第一次追肥在移栽后7天,亩施尿素10 kg,氯化钾8 kg;孕穗期看苗适量施用尿素和钾肥。苗期浅水勤灌促分蘖,中期晒田控苗,壮苞抽穗期深水灌溉,后期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壮籽,后期防止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23.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4.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4。
7.24.2 选育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7.24.3 品种来源:五丰A×昌恢T025。
7.24.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3天,比对照金优207长1.4天。株高103.3 cm,株型适中,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8.8万穗,穗长22.8 cm,穗总粒数174.6粒,结实率77.7%,千粒重22.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1%,长宽比2.9,垩白粒率29%,垩白度4.7%,胶稠度52 mm,直链淀粉含量22.5%,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4.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1 kg,比对照增产3.2%(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 501.5 kg,比对照增产0.8%(不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01.3 kg,比对照增产2.0%,增产点比率55.4%。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0.11 kg,比对照增产14.0%。
7.24.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 1.0~ 1.5 kg,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适时移栽,栽插规格13.3 cm×26.7 cm或16.7 cm×20.0 cm,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1.0~13.0 kg,五氧化二磷5.5~6.5 kg,氧化钾11.0~13.0 kg。施足基肥,稳施促蘖肥,基、蘖肥比6.5∶3.5;后期看苗补施穗肥。浅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薄水抽穗,干湿壮籽,收获前5~7天断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24.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5.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5。
7.25.2 选育单位: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
7.25.3 品种来源:湘菲A×湘恢8118。
7.25.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对照金优207长3.3天。株高98.3 cm,株型适中,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0.7万穗,穗长22.6 cm,穗总粒数129.8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8.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2%,长宽比3.0,垩白粒率35%,垩白度7.9%,胶稠度84 mm,直链淀粉含量25.2%。
7.25.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5 kg,比对照增产8.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491.4 kg,比对照增产5.2%(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15.4 kg,比对照增产6.8%,增产点比率100.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6.3 kg,比对照增产17.3%。
7.25.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1.5 kg。(2)移栽:秧龄30天或主茎叶片数达5~6片时移栽,每亩栽插1.8万 ~1.9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及时晒田控苗,后期湿润灌溉,不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25.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6.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6。
7.26.2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26.3 品种来源:H28A×R51059。
7.26.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4天,比对照金优207长0.4天。株高100.0 cm,株型适中。亩有效穗数20.8万穗,穗长24.0 cm,穗总粒数124.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7.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0%,长宽比3.3,垩白粒率12%,垩白度2.5%,胶稠度72 mm,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26.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8 kg,比对照增产5.5%(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494.5 kg,比对照增产5.8%(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09.7 kg,比对照增产5.6%,增产点比率82.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7.1 kg,比对照增产8.2%。
7.26.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1.5 kg,适当稀播。(2)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适时移栽,栽插规格16.7 cm×20.0 cm,每亩栽插2万穴。(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酌施穗肥。薄水浅插,深水活棵,浅水分蘖,多次露田,够苗晒田,后期湿润灌溉,不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7.26.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7.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7。
7.27.2 选育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7.27.3 品种来源:深95A×ɑ-7。
7.27.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2天,比对照金优207长1.2天。株高99.9 cm,株型适中。亩有效穗数19.5万穗,穗长22.2 cm,穗总粒数137.6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5.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2%,长宽比3.1,垩白粒率13%,垩白度2.1%,胶稠度78 mm,直链淀粉含量21.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7.27.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0 kg,比对照增产1.7%(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493.3 kg,比对照增产5.6%(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499.6 kg,比对照增产3.6%,增产点比率80.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3 kg,比对照增产16.1%。
7.27.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1.5 kg左右,合理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控制秧龄,适时移栽,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 ~8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偏上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水浆管理上注意后期干干湿湿灌溉,不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27.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未完待续)
1005-2690(2011)09-0049-04
S 511.029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