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浩
综合能力是指在日常的工作、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解决问题、运用和创新知识等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功能和本质要求
高职教育是直接服务经济发展和大众就业的高等教育形式,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2.综合能力是学生有效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的目标是制造产品、创造效益。高职院校要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精技能的劳动者,学生必须符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就业。《2010年第三季度辽宁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在2006年,有90%以上的招聘企业对求职者文化程度做出了硬性要求,这一比例2007年降为84%,2008年降为76%,2009年则仅为74%左右,2010年前三个季度,进入市场进行招聘的企业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硬性要求的比例分别为81%、72%和73.92%。《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生毕业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以下简称《麦可思》)显示,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专业对口率为57%。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正在由过去的重视学历层次向重视综合能力转变,学历对求职者就业状况的影响逐渐淡化,个人能力与专业技能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3.综合能力是个人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随着科技发展、产业调整、行业不断更新,人才的流通频率加快。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打破了传统的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保持不变的模式,人的一生可能进行跨职业、跨行业、跨岗位、跨工种的职业变动,形成职业岗位迁移。《麦可思》显示,2009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灵活的用人制度使得职业的迁移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正常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岗位迁移经历作为重要的用人指标,例如世界银行的用人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3次就业经历”。世界银行认为,对于经常需要考查、验资的银行人员来说,知己知彼非常重要。人要适应职业迁移就必须具有很强的学习、适应、交流、沟通等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持续就业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依赖其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的综合能力。
多证制是指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证书等挂钩或并重的制度。高职院校现行的多证制度部分解决了传统教育与就业岗位技术脱节、错位的弊端等问题。但是现行的多证制教育推行的技能证书的考核鉴定并不能完全说明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无法实现学做合一的目标,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
1.多证制教育流于形式
科技的进步使得社会产业的分工不断细化,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但是,技能证书的考核鉴定内容更新远远滞后于职业岗位的更新,一些新兴主流专业甚至无相关的技能证书。同时,一些证书考核存在重形式轻技能的趋向,这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如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核虽然可以促进学生基本应用水平的提高,但并不能实现有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就业能力的目标。一些新兴专业实施的多证制教育多表现为形式化,缺少其内涵实质。
2.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内容导向偏差
学生教育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分别属于两个范畴,其对待技能证书的考核鉴定视角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多证制在推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目标和手段的差异。劳动部门进行的职业证书考核主要测试考核对象的专业岗位操作技术,以及极少相关的简单理论知识。考核者只要在相应的技术岗位进行机械的操作训练,了解相关的基础理论,就可以顺利通过考核,因而造成学生忽视相关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能力训练。这与高职教育的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相悖。学校推行多证制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职业证书考核的是岗位操作技术,职业技能鉴定不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果学校以技能证书作为学生能力考核的主要指标,会减弱学校教育的功能,出现教育目标导向偏差,弱化学校的人才培养功能。
3.多证制教育忽视人的全面提升
技能证书的考核是对相关岗位技术的检验,与其对应的多证制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技术的提高,其培养目标就是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单个技术岗位的操作要求。强调单纯岗位技术培养易造成学生有技术无技能,适应能力不断下降;学校的实践技能标准模糊,忽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事实证明,企业用人的标准不仅仅是技术,更主要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一个员工仅仅具备高超技术,是不足以有效融入企业、发挥作用,并被企业认同的。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鉴定体制不完善
考试培训、鉴定机构门类众多,良莠不齐,且相当数量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滞后于生产实际。一些唯利是图的机构采取降低考证要求提高培训、考试费用的做法,变相“卖证”,其结果是,技能证书考核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能力提高的途径。
1.创新办学模式,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
高职教育要建立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积极改善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互助互利的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推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运行机制。政府具有政策服务引导,有效指导学校改革,推进校企合作的功能;学校教育具有传授知识、提高素质、训练基本专业技能的功能;行业、企业具有帮助学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的功能;科研具有推进高职院校学科、教师的发展,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让学生接触新产业、学习新技能的功能。办学模式的改革可以实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保证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和行业、企业需求,制定能力本位、理实结合、比例恰当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切实推行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丰富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和资源,实现书本知识、生产实际、科研实践的有效结合,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2.以市场需求引领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者,企业是人才使用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企业是买方,学校是卖方。企业不可能为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改变企业的生产、发展方式;学校必须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才能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学生就业。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有效的调研分析,学校和企业属于教育、劳动两个范畴,要努力寻求人才能力培养和能力需求之间的平衡点,并采取有效方式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不仅要强化对学生理论和技术修养的要求,更要明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充分体现学校社会服务功能和价值。
3.综合渗透,工学结合
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获取和技术的掌握,不是通过一门课程的深入学习或者技术的反复训练就可以获得的,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采取讨论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学校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示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工学结合是学校校企合作实施的重要途径,企业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企业氛围中提高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生产实际中改变行为、习惯、方法,应用和提高各种能力;学校既在学生进入企业前培养基本能力,又在学生实践回校后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升能力,这样随着教学、实验、实践等环节的不断循环,学生的能力得到积累和提高。
4.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改革学生评价标准
质量的评价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高职院校有效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和实施人才培养高质高效的重要保证。实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标准,不能只注重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知识深度;而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高职院校要实现教育、企业和行业统一的评价标准;实现课准融通,将课程考核和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实现课证融和,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结合起来。在评价标准中引进职业标准和技能证书的有效内容,淘汰滞后内容,使得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证书有效地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高职院校还要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将传统的命题标准、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针对学生个性化的纵向评价方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促进其综合发展。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其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采取学校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优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办学的模式,共建实验、实训室,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同育人的教学运行机制。其中,专业课程水环境监测的考核,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水环境监测工”从事的工作及职业能力要求和水环境监测工技能证书考核要求为课程考核内容;从“操作水质采样器,采集水样品并使用监测分析仪器进行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 “依据技术规范确定水和废水污染源的采样点位”、 “采集水样品,对样品进行处理、保存”、 “进行样品分析” 、“监测数据统计,完成监测报告”、 “维护保养监测分析仪器”等方面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测试、评价。该专业毕业生都实现了有效就业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在以多证制为手段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合的办学体制,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保持良性持续发展。
[1]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27.
[2] 史锋.论风险社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迁移”能力培养[J].江淮论坛,2009(2):107-110.
[3] 王军.辽宁就业:学历因素影响减弱 综合能力更受重视[EB/OL].[2011-04-20].http:∥liaoning.eol.cn/liaoningnews_5106/20101215/t20101215_554777.shtml,2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