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大黄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1-02-09 05:40吴常文
关键词:大黄鱼养殖户浙江

陈 飞,吴常文

(1.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浙江舟山 316004;2.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舟山 316004)

浙江大黄鱼是浙江特色海水养殖品种,它的发展带动了许多相关行业,在浙江海水养殖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大黄鱼已经是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类,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八大优势养殖水产品之一。从1996年全省开始网箱养殖以来,短短十几年发展迅速,我们有必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深入研究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并及时采取积极对策,以促使这一新兴特色产业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1 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现状

1.1 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浙江省围绕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开发蓝色国土”和“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渔)村、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为目标,以渔业上水平、渔民持续增收、渔区繁荣发展为工作主线,以增加渔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大黄鱼养殖。目前,全省已拥有大黄鱼育苗室近60家,育苗能力3 000万尾,大黄鱼良种覆盖率达到70%,网箱养殖达6万箱,产量5 000 t,产值13.8亿元,占全国大黄鱼总产值的30%,在全国大黄鱼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

1.2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大黄鱼是浙江省列入农业部优势区域规划的养殖品种。在对全省海区自然条件、海洋水文、生物资源等海况调查的前提下,浙江省大黄鱼养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通过面上政策推动和重点项目扶持相结合的方法,在全省已初步建成了两条明显的大黄鱼优势产业带,即舟山—象山港海区养殖产业带和浙中南海区养殖产业带。舟山—象山港海区产业带涵盖舟山(嵊泗、岱山、定海、普陀)和宁波(奉化、宁海、象山)等为大黄鱼重点养殖区;浙中南沿海产业带涵盖台州(椒江、温岭、玉环、三门)和温州(乐清、洞头、平阳、瑞安、苍南)等为大黄鱼重点养殖区。

1.3 加工业迅速兴起

现有从事大黄鱼加工企业100多家,其中32家企业属省、市级龙头企业;24家企业注册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产值超过5 000万元有32家,超2 000万元有14家,年加工水产品近8×104t,加工业产值超过16亿元。主要品牌有“兴业”、“港明”、“金宏”、“江山岛”、“南麂岛”等,在国内外市场都有一定的占有率。

1.4 养殖技术不断提高

特别是大黄鱼海水人工育苗、规模养殖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大黄鱼产业化科研项目。并在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引进了深水抗风浪网箱、天然围网、高位池、生态式健康养殖等先进技术,建立了大黄鱼育种场、渔民培训基地、病害防治站、渔业环境检测站等,有效促进了大黄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5 市场容量扩大,出口创汇能力增强

目前仍以国内市场为主,主要销往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本地、香港、台湾等。产品销售一般由鱼商直接向养殖户收购,并在京、沪、杭、宁等地配有专门销售网点,产品以冰鲜鱼为主。至今尚未出现产品销售不畅的情况,2010年春节曾一度出现产品脱销现象。国外市场主要是日韩等国,也有少量销往欧美。出口品种有鲜活大黄鱼、冷冻大黄鱼和盐腌渍大黄鱼等。2006年出口创汇4 968万美元,2007年4 627万美元,2008年2 400万美元,分别占全省当年水产品出口总额的34.56%、17.87%、15.35%。

1.6 产业带动能力增强

由于养殖业快速发展,产业的辐射、拉动功能明显提高。大黄鱼带动了本省交通运输、加工贸易、商品供应、餐饮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现全省大黄鱼养殖户近万户,养殖、加工企业数百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大黄鱼养殖产业已经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建设、民生就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渔)村建设的特色重点产业。

2 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大黄鱼是独具特色竞争优势的水产品,在人工养殖热火朝天的同时,和其他海水养殖产品相似,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开始凸现。

2.1 产业空间受到威胁

随着港口经济、临海经济的发展,港口得到进一步开发,按照规划,未来几年舟山—象山港将要建设临港工业基地,以腾出海区与岸线来发展港口城市与重化工业,这将直接导致养殖户“失海”现象,挤压大黄鱼产业发展空间,严重影响浙江被列为全国大黄鱼养殖优势区域的总体思路和布局规划。

2.2 产业化经营不强,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效益

首先是浙江大黄鱼产业化经营程度不强,大黄鱼养殖与出口加工企业两大环节严重脱节,这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同时加上浙江大黄鱼养殖以分散经营模式为主,为了单方面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养殖户通常会超密度养殖,这往往造成病害频发。其次是部分养殖户缺乏安全用药及管理知识,同时水域海水养殖本身很容易出现交叉污染问题,大黄鱼质量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最后是大黄鱼加工企业所收购的大黄鱼来自千家万户,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统一的产品采购链和供应链,造成产品参差不齐,而且还没有建立可追溯食品安全信息体系,这最终都会影响到大黄鱼出口质量和效益。

2.3 大黄鱼种质退化明显,苗种产量不稳定

多年来,大黄鱼人工育苗的亲鱼均来自闽东族同一种源,由于近亲繁殖,种质退化明显,出现性早熟,个体小型化,品质下降,抗病力差。这又导致苗种产量不稳定,时高时低,2003到2009年浙江大黄鱼苗种生产量分别为2 760万尾、2 595万尾、1 490万尾、1 669万尾、1 275万尾、3 087万尾、2 892万尾。当本地育苗量不够时要到福建去购买苗种,增加了养殖成本。

2.4 品牌意识薄弱,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企业经营观念落后,不注重开发、培育名牌产品,低品质的产品无法获得消费者认可。发达国家不断出台“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等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对大黄鱼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的大黄鱼出口企业应对能力相对较差,对饲料、渔具、鱼药及养殖加工等质量检测、监督管理缺乏应有的手段和措施,难以取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使大黄鱼出口量受限。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出口量明显下降,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

2.5 环境保护与养殖开发的矛盾长期并存

首先是当前使用的饵料系数低,不可能完全转化为鱼类蛋白,往往大量流失,这会对水质造成很大污染。其次是大黄鱼养殖规模迅速膨胀,尤其是目前网箱养殖还缺少合理规划,密度设置往往超过养殖水域承载能力和水体交换自净能力。部分网箱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疯狂地增加网箱养殖密度来提高产量。最后甚至还存在个别养殖户违规使用禁用鱼药和劣质饲料的现象,这将造成药物残留和水质大面积恶化,大黄鱼品质下降,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养殖环境的污染,导致大黄鱼疾病频发,成活率下降,生长速度减缓。所以,如果不认真处理大黄鱼环境保护与养殖开发这对主要矛盾,那将会对浙江大黄鱼养殖产业造成恶性循环,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2.6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部门宏观管理亟需加强

随着大黄鱼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水产品市场上大黄鱼的身影屡屡可见,在鲜活海产鱼类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但由于产量过高、质量不稳定、流通环节多、经济危机、物价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市场价格变动频繁,上下起伏较大。同时出口企业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对内压低进价,挤压养殖户利益,对外压低报价,导致出口企业经营效益波动较大,甚至竞争激烈时出现以低于养殖成本销售的情况,进而可能导致国外采取反倾销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打击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养殖户为求生存,客观上也滋生了注水、染色、掺假等非法牟利现象。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调控和市场监管是分不开的。同时据笔者了解,虽然浙江大黄鱼在浙江省乃至国内外知名度很高,但一直没有成立一个独立的大黄鱼协会,这与福建宁德相比也远远落后,必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行业的有序发展。并且相关法规也落后于大黄鱼产业发展,产业管理水平不高。所以,亟需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针对性和力度。

3 浙江省大黄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加强养殖海区管理,保护养殖环境

全面落实海域使用管理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海域使用证》和《养殖使用证》的发放工作,把大黄鱼水产养殖业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执行体系;定期研究、分析,解决海上网箱养殖业的困难和问题,严格控制新增渔排,拆除不规范和影响航运的渔排;积极倡导发展抗风浪深水大网箱养殖,开展大黄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成功经验;政府加大财政、技术、信息、市场等扶持力度,促进大黄鱼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加大大黄鱼人工增殖放流力度

只有通过繁殖保护和人工放流才能修复大黄鱼资源。渔业实践与资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单纯依靠海区的自然补充难以恢复已被破坏的资源时,可以采用人工繁殖的办法培育种苗,放流入海,使其自然生长,迅速补充现存资源。当前,浙江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完全可以做到人工放流的基本条件,近年已在我省舟山、象山等地进行了大黄鱼规模增殖放流试验,并取得初步成效。同时按照《关于印发〈浙江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布局规划〉的通知》(浙海渔政〔2006〕53号)的建设标准、审批程序和保障措施等要求,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省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的建设步伐,在2012年前计划再重点建设6~8个省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相信在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实施下,让浙江野生大黄鱼再度“游上餐桌”不会太远。

3.3 依靠科技进步,保障大黄鱼健康养殖

加强技术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养殖技术;加大科研投人,增加科技含量;强化技术培训、科学普及,全面提高养殖、管理人员素质;加速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与开发;重视病虫害的防治与研究;充分发挥科技兴渔的先导作用,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3.4 强化苗种生产与销售管理,提高大黄鱼品质

针对大黄鱼品种退化,成活率低,成品鱼畸形等问题,加强结构调整,增强科技资金投入,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建立育苗基地。将水产养殖场现有育苗设施与各地水技站等渔业研究机构进行技术链接,建立苗种繁育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严格检验检疫苗种和引进亲体,预防疫病输入。二是规范育苗生产。依照《浙江省重要水生动物亲体苗种管理条例》和《浙江省育苗室规范管理标准》,加强育苗管理,育苗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规范育苗行为,提高苗种质量。

3.5 大力发展加工业,促进大黄鱼增值高效

虽然大黄鱼生产目前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离建设国内领先的养殖加工基地和产品出口物流基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要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技术改造投入,强化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推行“公司+基地+渔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养殖生产者组织化程度和养殖整体水平。二要发展大黄鱼精深加工,企业要通过技术提升,开发独具特色的方便大黄鱼、即食大黄鱼、休闲大黄鱼等产品,进一步完善条冻、酒糟、盐渍风干等产品工艺,使大黄鱼加工率从10%提高到50%,产品附加值增加到3倍以上。三要通过招商引进外地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资金、技术、设备、市场开发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联合生产经营,促进整个产业全面升级。四要全面推行HACCP、ISO9000、欧盟等国际质量认证体系。龙头加工企业要严格实行标准,促进质量效益提升,带动区域内整体养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6 积极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

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明朗的前提下,以拓展内需市场为主。同时必须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严格标准化生产,拓展发达国家市场,扩大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实现大黄鱼加工企业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快进快出。要着眼于建设集物流功能、贸易功能、加工功能和展示功能为一体的大黄鱼产品交易中心,使舟山成为国内乃至东南亚地区一个重要的生产加工集聚地和扩散地。适时调整过分依赖国内少数市场的状况,重点打造品牌,发展超市品种,开展连锁经营。并借鉴福建宁德地区的先进做法,建立完善大黄鱼加工配送中心,在品种、技术、包装、营销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3.7 构建大黄鱼产业利益共享机制

实践证明,现有的大黄鱼“公司+渔户”产业组织模式,不符合新形势下公共食品安全新要求。大黄鱼产业链的利益共享机制不平衡,育苗场、养殖户、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等均属于产权独立的利益分配主体,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各自为政的缺点。一方面当市场对养殖户有利时,养殖户私自向市场直接出售大黄鱼,绕开公司的毁约行为时有发生,容易造成经济纠纷;另一方面当市场对加工出口企业有利时,加工出口企业往往利用在管理模式、产品品牌、掌握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和支配地位,采取拒收拒购、压低进价、拖欠货款等手段,直接将市场风险转移给养殖户承担,这严重打击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改变传统的“小农式”养殖模式,彻底改变现有的“公司+渔户”产业组织模式,将各方利益主体整合成完整统一体,使产业链上各种有效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黄鱼产业利益共享机制,是大黄鱼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3.8 借鉴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

在结合浙江本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渔业发展管理经验。如在政府的严格管理、网箱改造、种质优选、饲料营养与投喂、疫病防治等方面可借鉴挪威三文鱼的成功经验。同时向国内大黄鱼养殖主产区福建宁德学习,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新创“大黄鱼南北接力养殖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大黄鱼效益,并加强两省间技术、信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把大黄鱼市场做强做大。

[1]刘家富,刘招坤.福建闽东大黄鱼产业展望[J].现代渔业信息,2008,23(12):3-5.

[2]范宏东.闽东大黄鱼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213-214.

[3]胡慧子,黄丽萍,高 健.闽东大黄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8):169-172.

[4]苏永全.大黄鱼养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5]夏章英,颜云榕.渔业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6]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大黄鱼养殖户浙江
我国大黄鱼产业的集聚水平研究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28元/斤的辉煌不再!如今大黄鱼深陷价格“泥沼”,休渔期或初现曙光
宁德大黄鱼“ 游”出新天地
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黄鱼肉质的影响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