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00 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 于晓波沈静萍田敏丽薛爱军
066000 秦皇岛市肿瘤医院 于秀英2
护士在工作中受到血源性感染和患各种职业病的报道越来越多,护士的职业卫生情况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2004年,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表示:“职业暴露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风险,我国有八成以上的护士曾经被针刺伤”。为此护理专家们也强烈呼吁:在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安全的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
血源性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径是锐器伤,护士工作在临床一线,每天注射、输液、换药,处置接触的都是针头、刀片、剪子、钳子等锐性器械,面临着被锐器刺伤的风险,加之有创操作的增加,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也随之增加。据研究,医务人员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的几率为0.3%;若暴露于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体液,其感染率为6%~30%;若被丙肝病毒利器刺伤其感染率为1.8%[1]。我国现有艾滋病毒感染者约85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约8万多例。目前对医务人员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2]。
护理人员是血源性感染的主要高危人群,据统计造成血源性感染的原因多半是工作行为不规范所致,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使用的手术刀、剪、钳、针等器械摆放不规整及手术传递不规范。②丢弃的锐器物,如注射器、穿刺针、安瓿、刀片、缝针等,扔在不耐刺的容器中,护士处理时造成刺伤。③刚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回针帽,增大了损伤的机会。④被污染的布类、敷料等医疗废弃物,不能严格按处理程序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⑤使用的锐利器械在进行分离、浸泡和清洗过程中造成的意外损伤。⑥个人防护意识淡薄,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不能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⑦工作环境凌乱,工作粗心大意,技术不熟练,不遵守操作规范,对锐器损伤认识不足等,都是发生血源性感染不可忽视的原因。
3.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是避免职业损伤和减少血液性疾病感染的关键。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必要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
3.2 工作中采取标准防护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①戴口罩。②洗手:在接触每个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包括脱手套后,如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被血液污染,需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③戴手套:当预料到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特别是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以减少皮肤接触。操作中,如手套被损立即更换,脱手套后彻底洗手。在护理操作中,抽血、静脉穿刺,处理血液污染的器械等需戴手套进行。④医疗废物的处理:所有废弃的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等应按照标识放在专用的回收桶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3.3 加强血液、体液传染的防护,避免针刺损伤 针刺伤是护士血源性感染的高危因素,在护理工作中被针刺伤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也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护士在操作中应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工作中应尽量避免锐器损伤,尤其是用过的带有血迹的锐器,应做到用过的锐器立即放入利器盒内;用过的注射器针头不可套回针头帽中,以防刺伤;打开玻璃安瓿时用棉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以免破损划伤手指;如果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眼中,立即用清水冲洗或滴眼液做好清洗和保护;一旦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时,应立即将损伤部位的血挤出,同时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清洗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并在24 h内注射高效价的免疫球蛋白,且要定期进行体检,如有异常及时治疗。此外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加强责任心,避免受伤。
3.4 加强防护知识的宣教 平时工作中要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医院管理人员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采取讲座、下发资料、开设专栏等方式传授防护知识,让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锐器伤害教育包括危害性教育和预防伤害的教育,纠正护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使其重视和配合伤害处理,提高护士预防锐器伤害的自觉性,使其认识到预防锐器伤害不只是院方的责任,同时也是护士自己的责任,真正认识到防护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护士在不断为病人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切勿忽视自身的职业安全,要彻底全面做好职业防护,要让每个护士真正警觉起来,不能麻痹大意,切实做到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
[1]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2]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