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强华 汤文俊 秦贤举
·病例报告·
胰腺癌合并血小板减少一例
朱强华 汤文俊 秦贤举
患者男,72岁。因纳差1月余,呕吐1日于2011年1月25日就诊。患者就诊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剑突下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无反酸,无呕血、黑便,无腹痛、腹胀等其他不适。就诊前出现剧烈呕吐,遂急诊入我院。实验室检查:CEA19.23 ng/ml,CA19-9 1693 U/ml;血小板80×109/L。CT提示:胰腺体尾部肿块影,胰腺癌可能,累及胃,胆囊泥沙样结石。入院后多次复查CEA、CA19-9,均进行性增高,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至29.40×109/L,但白细胞和红细胞系均一直在正常值范围,凝血功能亦正常,予以升血小板药物及激素治疗后无明显缓解。2011年2月10日行骨髓穿刺+活检,诊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略降低,未见肿瘤细胞。逐考虑患者为消化系肿瘤并发血液综合征。经输注血小板纠正血小板减少后于2011年2月18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胰腺癌已侵及周围组织,无法切除,遂行胃空肠转流手术。术后患者恢复好,予以出院。
讨论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由恶性肿瘤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比较少见。但近年来,肿瘤合并血液疾病多有报道[1],其中,由消化系肿瘤引起的则被命名为消化系肿瘤合并血液综合征,系指消化系肿瘤,如胃癌、结肠癌、胰腺癌、肝癌及胆囊癌等伴有的微血管病性溶血、血液细胞成分增多或减少所引起的类似于血液病的一组综合征。主要有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红血血母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血管内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等表现。其中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又被归类为继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具体机理目前仍不详,但常可导致严重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而导致患者死亡[2]。
本例患者一般情况好,多次复查血常规中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均正常,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略降低,未见肿瘤细胞,发病前血小板计数正常,无反复出血史及出血倾向,亦无药物过敏史及放化疗药物使用史,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考虑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为胰腺癌免疫性引起的微血管血栓形成,大量消耗血小板导致。我们从该病例中得到的经验是:肿瘤患者需注意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计数,如发现继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并复查确认后,首选手术治疗原发灶,术前可用输注血小板来迅速提升血小板至手术安全范围。若肿瘤转移则可在放化疗控制肿瘤的基础上选择干扰素来提升血小板,治疗以控制肿瘤为主,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1] 聂磊,王云梅,刘敏,等.32例初发初治晚期恶性肿瘤合并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现代肿瘤医学,2010,18:800-801.
[2] 杨哲, 颜廷秀, 韩俊庆.23例恶性肿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现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104-105.
2011-06-28)
(本文编辑:吕芳萍)
10.3760/cma.j.issn.1674-1935.2011.05.026
200235 上海,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