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结构理论在英语快速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2011-02-07 06:07张小雁
统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信息结构后测实验班

张小雁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一、引言

自2005年起,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在阅读理解部分增加了快速阅读这一新的题型。快速阅读文章中包含有1 200个左右的单词,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读完文章并回答文后的10个问题。这种新题型对于长期在传统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他们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正确处理如此多的信息。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基于语篇分析中的信息结构理论并通过一个实验,探讨了如何把信息结构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快速阅读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快速阅读成绩。

二、理论背景

(一)信息结构理论的发展

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对信息有不同的描述和分析。狭义地理解,信息是一种消息、信号或数据;广义地理解,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物质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因此,信息具有多层次的表现形式,如信号、数据、文本、图像和声音等。其中,文本即篇章是语言学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语言学中的信息理论是在二战前由布拉格学派提出的,他们把信息理论称作交际动态论(communicative dynamism),并在功能句子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的框架内对信息结构进行研究,确立了信息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在西方学者中,系统功能语法的旗手韩礼德(Halliday)结合自己对话语和篇章结构的研究,于1967年和1978年先后撰文,对信息结构的概念及其相关的思想做了深入研究,并将其直接引入语篇结构分析。另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如Brown和Yule(1983)、Chaf(1976,1979,1987)、Quirk(1972,1985)、Taglicht(1982)、Clark等(1977)、Prince(1981)等。国内学者也对信息理论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如徐盛桓(1982)、胡壮麟(1987)、彭宣维(1999)等。徐盛桓认为,语言学所说的信息是指以语言为载体所输出的消息内容,可称为话语信息。陈忠华(2004)指出,信息是指一个语篇系统在其现实化过程中所要求的知识,是语篇局部结构中的最小内容单位。

(二)信息结构理论

不同的信息在语篇中并不是随意存在的,而是以信息单位的形式合理地分布于语篇之中。信息单位(information unit)一般是由新信息(new information)和旧信息(given information)组成,而信息单位的中心称作信息焦点(information focus)(Halliday,1994)。信息焦点的选择表达了信息单位的重要成分,信息单位的内在组织结构称为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新信息是指发话人认为受话人不可复原的信息,即上下文未提及的事物或意想不到的事物(不管上下文是否提到过)。旧信息是指受话者可以复原(recoverable)的信息,即上下文提及的事物、处于语境中的事物和正在谈论的事物(Halliday,1994)。在语篇中,信息处理过程必定是新旧信息的交替及相互作用过程。旧信息是信息传递的起点,它为引出新信息服务。

G.Brown和G.Yule(1987)指出,信息结构在言语交际中具有话语功能,语篇中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有语义的互指关系,新信息与旧信息之间的交替和转接是语篇连贯的语义机制。陈忠华等(2004)把具有话语功能的已知信息实体分为两类:代词性成分(pronominals)和定式名词短语(definite NPs)。其后,他们又将代词性成分分为三类:(1)具有回指(anaphorical)功能的代词性成分是已知信息,而作为其先行词的实义词是新信息;(2)具有外指性(exophorical)功能的代词是已知信息,它采用一种替代形式(pro-form)同语篇内虽没有明确表现形式却可以从情景语境中确定的一个实体建立语义关系,通过语境确立的这个实体便是新信息的载体;(3)动词替代形式是已知信息,上文中的对应项则是新信息。定式名词短语分为两类:语篇中第二次提到的词汇,尤其是限定性表达式多表示已知信息,上下文中与已知信息词有互指关系的实体多表示新信息;语篇中下文中出现的词汇被包含在上文中语义场中,则被认为是已知信息,而上文中的词汇为新信息的句法形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把信息结构理论运用到快速阅读理解中,以检验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在CET-4中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山西某高校二年级物理专业的两个自然班,一班(实验班)49人,二班(对照班)50人。学生年龄为19~21岁,平均年龄为19.8岁。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进行前测、中测和后测的方法。为了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所有测试的材料和问题都来源于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快速阅读理解题。

(四)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2007年9月开始至2008年1月,历时18周。

1.前测。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所有受试者都参加前测。测试内容为2007年12月的CET-4快速阅读理解部分,要求受试者在15分钟内阅读完文章并完成7个选择题和3个补充完整句子题。

前测的目的是找出学生在做快速阅读理解题时遇到的问题,成绩可以作为两个班的原始成绩,以确定两个班在研究前是否有相似的英语快速阅读水平。

2.方法讲授。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使用浙江大学编写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由同一老师授课,授课时数相等。唯一不同的是,实验班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信息结构理论,而对照班不做要求。

教学过程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复杂深奥的理论简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便于没有任何语言学基础的学生理解并运用到快速阅读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些简单的句子,用图式的方法解释什么是旧信息、新信息及信息焦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课文中更多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新旧信息及信息焦点的理解。教师还要讲授更多的信息结构分布规律,使学生能够快速找到课文中的新旧信息及信息焦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些简单句、复杂的从句、整个段落及整篇文章,并给予指导和解释。

3.中测。经过10个星期的信息结构理论训练,中测采用2008年6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快速阅读理解题。学生要在15分钟内完成试题,期间不能查字典,不能讨论。

4.后测。在接下来的8个星期,对照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法,而实验班进一步对信息结构理论进行强化。在学期期末,统一进行后测,后测采用2008年 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快速阅读题。

(五)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中测和后测成绩,可以反映出各班的阅读水平发展过程。同时,我们对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确定两个班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测试结果与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平均分分别是3.84和3.72,说明这两个班在实验前的英语快速阅读水平相当。中测实验班的平均分是5.06,对照班的平均分是4.48,两者相差了0.58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后测平均分分别是6.59和5.46,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了1.13分。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平均分

表2 实验班和对照班三次测试之间的T检验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平均差异是0.124 9,中测平均差异是0.584 3,后测平均差异是1.122 45,这说明两个班的差距在扩大。从前测t(48)=0.953、P值为0.345(大于0.05)可以看出,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显著差异,水平相当。从中测t(48)=3.312、P值等于0.002(小于0.05)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经过8个星期的实验,差异虽然显著,但不是特别显著。从后测t(48)=6.541、P值 为0.000(远小于0.05)可以看出,两个班之间有了相当显著的差异。

(二)访谈结果

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有23名学生自愿参加了访谈,访谈主要用来了解实验前后学习者在英语快速阅读方面的变化。

所有参加访谈的学生都认为,把信息结构理论运用到快速阅读理解中是相当有效的。在没有学信息结构理论之前,学生经常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在不认识的词或复杂的句子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读不完较长的文章,更没有时间回答问题了。在学习了信息结构理论以后,许多学生了解到在一句话或一整段中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不重要信息,对于重要信息要重点去读,对于不重要的信息一带而过,这样就节约了阅读时间,答题也既快又准。

五、结论

在本研究中,我们针对大学生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快速阅读部分遇到的困难,选择了山西某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的两个班进行了实验。

从数据的结果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信息结构理论学习后,快速阅读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对照班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进步不如实验班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把信息结构理论运用到英语快速阅读理解中比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更为有效。这种方法可以训练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识别信息结构,准确抓住信息焦点,不再单纯着眼于个别的词汇或语法,而是有意识地从整体来解读文章,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要义。

[1]G Brown,G Yule.Discourse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M A K 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M A K Halliday.Linguistic Studies of Textand Discours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4]陈忠华,刘心全,杨春苑.知识与语篇理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信息结构后测实验班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巴尔特的照片语义学和影像真实神话批判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基于调节聚焦理论的生物农药推广有效性研究
事件结构、信息结构与句法表征*——领主属宾句的认知语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