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美娥(浙江省畜牧技术服务中心)
山区和海岛发展特色畜牧业,饲养规模可大可小,饲养方式可多种多样,适合农村千家万户家庭养殖,是农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农户的脱贫路,更是当前农民工返乡和大学生创业的致富路。
从2001年起,浙江在欠发达地区实施山区和海岛特色畜牧业,推进山区和海岛兴牧富民工程建设,至2010年,实施面从初期的6个县6个乡镇588户,现惠及到全省35个欠发达县(市、区)299个乡镇的1516个科技示范户和20000个农户。项目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推进了浙江生态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当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围绕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要求和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利用浙江欠发达地区丰富的饲草、山林、园地等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养殖品种、规模和区域,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养殖基础和积极性较高的养殖户,按照一定的饲养规模,推行农牧结合健康生态养殖,强化良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建立以发展羊、兔、鹅、优质土鸡为主的特色畜牧业示范乡镇、专业村和特色畜产品基地。
浙江根据省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若干意见》和省农财两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和海岛特色畜牧业的意见》精神,扶持全省35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畜牧业。如今项目所及之处,牛羊成群、鸡欢鹅跃,乡村民风焕然一新,特色畜牧业蓬勃发展。通过扶持,全省新建299个特色畜禽示范乡镇,新增无公害畜产品基地50个;培育畜产品营销加工龙头企业15个,畜牧专业合作组织130个,农民组织化程度达70%以上。10年来,35个项目区累计增收16470万元,科技示范户年均增收9.08万元,一般示范户年均增收4500元,扶持户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从2000年的218元提高到现在的8210元,比重占到75%以上,山区和海岛兴牧富民工程建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1.畜牧业区域布局显著优化。山区和海岛县充分利用当地的草山草坡、丰富的牧草资源和大量的空壳村,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山羊、肉兔养殖和园地生态土鸡养殖,改变了长期以来浙江畜牧业内部结构一猪独大、牛羊兔等草食动物比例偏低的局面,促进了畜牧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温州、丽水两市通过项目实施,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肉兔、山羊生产基地之一。2010年,温州市肉兔饲养量达408.65万只,出栏286.69万只,比项目实施前的2000年分别增长83.32%和103.56%,占全省总饲养量的78.5%。丽水市2010年山羊饲养量达19.28万只,其中出栏10.31万只,比项目实施前的2000年分别增长42.92%和102.55%,占全省总饲养量的11.57%。
2.欠发达地区畜牧业发展方式快速转变。在项目实施前,浙江经济欠发达县的山羊养殖、园地放养土鸡基本上是农户零星散养、不成规模,饲养方式粗放,目前是牛羊成群,遍地开花。一是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全面推进。随着近几年“下山脱贫、小岛迁移”项目的实施,荒山养牛、空壳村建羊舍、园地养鸡等随处可见,大量的羊、兔粪为竹林果园等提供大量有机肥,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二是科学养殖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实施推广良种10550万头(只),修建标准栏舍788670平方米、牧草28735亩,培训农民51600人次,新增设备4300台。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集中和巡回培训,组织专家深入299个建设乡镇,现场指导农户17150户,养殖效益变化明显,肉兔繁殖率提高8%,成活率提高10%,生长速度提高12%,山羊提前3~4个月出栏。三是产业化意识不断增强。扶持点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农家乐+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3.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山区和海岛发展特色畜牧业,饲养规模可大可小,饲养方式可多种多样,适合农村千家万户家庭养殖,是农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农户的脱贫路,更是当前农民工返乡和大学生创业的致富路。据测算,不包括劳动力成本,山区和海岛放养一只山羊利润400~500元,科技示范户年纯收入可达9.08万元,年增幅达37%;普通农户纯年收入达4500元。江山市横渡村通过2008年始的项目帮扶,短短三年全村有215户低收入农户脱贫,人均收入超过4500元,脱贫率从2008年的19%提高2010年的88%,脱贫成效明显。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发展山区和海岛特色畜牧业不仅是一个实实在在帮助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造血”工程,更是一个提高农民素质、转变观念的“造智”工程。
欠发达地区畜牧业发展涉及面广,浙江在围绕生产、加工、流通三大领域,做好山区和海岛特色畜牧业这篇文章积累了一些经验。
1.在生产领域中,着力强化科技服务体系。首先从“种”抓起,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引进优良的畜禽品种;已新建或扩建一级种兔场3个、二级种兔场5个和种羊繁育基地6个,引进新西兰肉兔、日本大耳兔、比利时肉兔、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优良品种,有效地提高了项目实施县的畜禽良种率。同时,不断强化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建立联场带户责任制。县(市、区)畜牧兽医站抽调技术骨干,分片包干在实施村蹲点指导;对规模养殖场户,由县乡技术人员挂钩,建立联场带户责任制,帮助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解决新难题;大部分乡镇还专门配备畜牧兽医员,对科技示范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常年开展技术指导与疫病防治工作,确保技术到位。二是三级联动,强化培训。每年集中培训和巡回培训方式,耗时3个月,对35个县37个乡镇的分管领导、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以及3000户示范户进行系统培训。项目实施县及乡镇也通过组织专家对示范户进行培训,免费赠送技术资料等,努力提高养殖户的饲养水平。项目实施县组织培训92次,受训人员7422人次。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利用浙江农业信息网、“农技110”等,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及价格,解答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2.在加工领域中,着力提高畜产品竞争能力。推进山区和海岛特色畜牧业发展的不仅是养殖问题,还要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各地积极实施畜牧业产业化战略,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后续环节。据统计,2001—2010年,培育畜产品营销加工龙头企业15个。如文成县双凤食品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建厂房,引设备,年加工肉兔能力达到100万只以上,生产的肉兔松产品被认定为“有机兔肉松”。
3.在流通领域中,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山区和海岛发展特色畜牧业的最大难题是销售,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和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分散等原因,往往导致产品销售难度较大。为切实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各地一方面通过组织参加农博会、农交会等,大建畜产品促销平台,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发展产业化经营,帮助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提高产业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展销售渠道。培育建立畜牧专业合作组织130个。龙游县通过组建喜羊羊合作社对接余杭掏羊锅合作社,解决了农户的市场销售问题。松阳县早上好鹊山鸡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苗鸡、防疫免疫、产品购销等服务,解除养殖户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全县鹊山鸡养殖从无到有,养殖农户达300多户,规模不断扩大,存栏鹊山蛋鸡50万多只。
4.在政策领域中,着力营造宽松的环境。突出政策引导和严格监管,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项目实施县、乡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层层抓落实,各县农业局、畜牧兽医部门和乡镇领导不仅参与项目的组织发动,在选择示范户、组织培训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有效促进项目实施。二是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如项目实施比较早的文成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文成县畜牧业发展意见》《文成县兔业产业化发展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对列入省“山区和海岛特色畜牧业示范项目”的示范乡镇,按省、县、乡三级1∶1比例配套资金。三是招商引资,鼓励和吸引工商企业、民营企业投资山区和海岛特色畜牧业,实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项目实施县均有一批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私营企业投资特色畜牧业,尤其是畜牧产品加工业,推动了山区和海岛畜牧业发展档次的提升。
山区和海岛特色畜牧业项目是一项深受欠发达地区农民欢迎和喜爱的惠民工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浙江以省委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畜牧强省的建设目标,围绕当前的“着眼低收入农民增收、科技示范户养殖致富,着眼优质畜产品生产及山区和海岛特色畜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规模化、设施化和良种化为突破口,推进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产品和优势产区,提高特色畜牧业的整体素质。
1.坚持农牧结合,立足生态养殖。在发展山区和海岛特色畜牧业的布局上,选择与村庄有一定距离的山坡地或空闲地,使畜禽排泄物通过农牧结合就地消纳,实现养殖与种植双赢。积极鼓励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养殖业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2.突出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根据各地的种养习惯、自然资源、地理特点和市场需求,按产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适度、集中连片、产销联结、市场对接、效益稳定的要求,整合资源,汰弱留强,突出优势,防止零敲碎打、朝东暮西。在养殖种类上,选择投资小、见效快的畜禽,优先发展节粮型的毛兔、肉兔、山羊、肉牛和短平快的土鸡、肉鸽等产品,使山区和海岛农民以较少的投资获取较高的效益,尽快实现脱贫致富。项目扶持的农户取得一定效益后,续建的重点放在支持农户扩大规模和提升饲养管理水平上,形成专业村特色乡,推行标准化生产,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3.拓展有机专卖,形成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培育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发展订单牧业,拓展销售渠道,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做优做精特色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探索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合作组织和项目建设乡镇联合在大中城市开设专卖窗口,打好原生态有机品牌,拓展中高档消费市场,形成山区和海岛特色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