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江洪
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分析
郭江洪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HMD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早期给予PS并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22例为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未加PS治疗者,两组均配以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结果。结果治疗组的临床表现,血气结果改善明显强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缩短。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机械通气联合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疗效确切。
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因肺泡细胞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而导致,早产是主要诱因,也可发生于剖宫产儿,双胎的第二婴,母患糖尿病及产时窒息等新生儿,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吸气性三凹征,青紫[1]。我院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DM)的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NICU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HMD患儿60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的诊断标准[2],男性48 例,女性12 例;时龄最小30 min,最大23 h,小于12 h45例,平均时龄8.2 h;胎龄28~40周,平均32.3周;胎龄小于35周44例,其中28~32周33例,32~35周11例;早产57例,足月3例;体重0.8~2.2 kg;单胎53例,双胎7例;自然分娩32例,剖宫产28例;出现症状时间:产后30 min至2 h22例,2~6 h12例,6~12 h11例,12~24 h15例。主要症状:呼吸困难,哭声低,呻吟,发绀及吸气性三凹征等,肺部听诊啰音19例。
1.2 诊断标准 新生儿在出生后6~12 h内出现呼吸困难并逐渐呈进行性加重,伴呻吟,呼吸不规则,间有呼吸暂停,面色灰白或灰青,血气分析表现为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并有X线特征改变者诊断为肺透明膜病。
1.3 辅助检查: 均做X线拍片,结果显示:两肺透亮度普遍降低,全肺出现弥散性均匀颗粒状致密影,出现气管充气征。心影,膈肌模糊不清,严重者出现“白肺”。根据具体情况分轻,中,重度三组。其中轻度18例,中度29例,重度13例。X线分组,与其临床病情的轻,中,重基本符合。
1.4 方法 两组早产儿均置于暖箱保暖,给予吸痰,保持呼吸通畅,用多功能监护仪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上机期间均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怀疑有肺部感染者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表现 治疗组用PS后1 h内紫绀均明显改善,患儿气促,呻吟,三凹征等症状消失,听诊两肺呼吸音明显增强,症状体征减轻,SpO2升至85~93%。对照组症状体征也明显改善。
2.2 血气改变 见表1。及时做痰培养,根据药敏及时调整抗生素,予维持血糖、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治疗组:使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固尔苏、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气管内注入加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首次用药剂量为120~200 mg/kg,确认气管插管深度达到气管分叉处,两肺呼吸音对等,将PS一次性从气管插管内注入,不用改变体位,给予复苏囊加压通气4~5 min,用药后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使用鸟牌或纽邦E360呼吸机,设置初始参数:吸气峰压(PIP)20~30 cmH2O,呼气末正压(PEEP)4~6 cmH2O,呼吸频率(RR)30~50次/min,吸气时间(TI)0.3 ~0.6sec。用药后6 h,12 h,24 h查动脉血气分析,根据血气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血氧饱和度>90%,血气结果正常。如用药后呼吸困难无改善,6~12 h可重复给药。给药后除非出现明显呼吸阻塞症状外,一般6 h内不作翻身拍背及气道内吸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只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不使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结果改变。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的改变(±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的改变(±s)
时间PO2(kPa)PCO2(kPa)pH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 6.21±1.82 6.25±1.79 7.58±1.21 7.45±1.33 7.14±0.12 7.15±0.11治疗后 1 h 11.05±2.58 10.86±2.72 6.07±1.24 5.82±0.92 7.28±0.12 7.32±0.09 6 h 10.22±2.51 10.59±2.43 6.02±1.41 5.71±0.53 7.31±0.09 7.30±0.11 12 h 9.83±1.56 10.25±1.69 5.77±0.87 5.36±0.92 7.21±0.07 7.14±0.08 24 h 10.21±1.82 9.46±1.52 4.71±0.85 4.72±0.57 7.37±0.07 7.31±0.16
两组患儿治疗后PO2较治疗前增高,PCO2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H值也有所升高。而治疗组与对组比较,不同时间两者PO2,PCO2及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
2.3 转归 治疗组,上机时间为20~50 h(平均38 h),治愈34例,1~2 d内好转放弃3例,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对照组,上机时间为48~118 h(平均76 h),治愈16例,1~2 d内好转放弃3例,因肺出血死亡2例,肺部感染死亡1例。
3.1 HMD 发病机制[3,4]:正常时,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产生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能维持肺泡表面张力,肺泡不会萎陷。早产时,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发育不成熟,生后72 h内PS的合成与释放不足,无法满足呼吸的需要,不能维持肺泡表面张力,呼气末残气量减少,形成呼气性肺泡萎陷;肺顺应性差,气道阻力增加,通气/血流降低,气体弥散障碍,引起缺O2及CO2潴留,产生混合性酸中毒。由于严重缺氧及混合性酸中毒,使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入肺泡内产生纤维蛋白,在肺泡壁、肺泡管等管道处形成透明膜,从而进一步加重气体弥散障碍,加重缺氧和酸中毒,抑制PS合成,形成恶性循环。
3.2 PS及机械通气对HMD的治疗作用:PS替代治疗是HMD的有效方法,本组资料显示,PS和机械通气联合应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使PS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临床疗效满意。PS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改善肺顺应性,减小呼吸作功,提高肺泡通气度,迅速改善肺氧合功能[5]。与机械通气联合应用,可在整个呼吸周期维持充分的气体交换,更有效地提高肺氧合功能,改善肺的顺应性。氧合功能的改善又可以促使肺泡产生PS,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优势互补,既能减少PS的重复使用,也缩短了机械通气的时间,吸氧时间与病情的恢复时间,这种方法疗效肯定,操作容易,能显著改善患儿预后,提高存活率。
[1] 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7-398.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2-423.
[3] 薛辛东.儿科学.第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9-120.
[4] 胡亚美,江戴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8-460.
[5] 黄国盛,唐上英,廖燕.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1):10.
529600 广东省阳春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