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华,李润香,龚惠华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护理部,南昌330008)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有“临终前骨折”之称。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治疗,因卧床时间长,患者出现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现已较少采用。而目前采取的手术内固定治疗方法,避免了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可使患者尽早康复。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术后护理对患者能否耐受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尤为重要。2009年2-12月,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对8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并在术后对其中的41例进行了护理干预,结果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报告如下。
本组82例,男17例,女65例;年龄55~94岁,平均72.5岁,其中55~60岁3例,60~80岁74例,81~94岁5例。82例患者中58例合并内科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病24例、糖尿病28例、慢性支气管炎(慢支)并感染6例。纳入标准: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明确;内科疾病经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患者神志清楚能表达主观意愿,均选择手术治疗方法。排除标准:股骨粗隆间病理性骨折;脑血管疾病治愈半年以内者;严重内科疾病经治生命体征不平稳者;患者及家属拒行手术治疗者。82例入院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原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组患者入院后完成常规检查,卧床行胫骨结节骨牵引,以减轻肿痛力争令骨折端复位。合并相关疾病者,请相关科室会诊,对症治疗。病情趋于平稳生命体征正常后,均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行闭合复位DHS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骨科疾病常规护理,注重术后患者的心理、饮食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早期中频骨折治疗仪照射患部,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序贯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2组均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功能恢复情况。
1.3.1 心理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常面临较长时间的卧床休养,患者不能生活自理,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因此对患者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说明骨折及老年人的机体特点,加强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必要的康复训练,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甚至拒绝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影响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因此,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帮助患者明确功能康复的目的及意义,积极配合早期主动进行锻炼。
1.3.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患者多合并有心肺等内科基础疾病,加之老年人器官系统机能减退,血压、血糖等调节能力降低,术后血压、血糖等容易发生波动。因此,患者术后应立即给予心电监护,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每30 min 1次,并准确记录,至生命体征平稳。
1.3.3 加强营养,注意饮食搭配
患者大多数年龄较高,消化功能减退,可进易消化又具有充分蛋白质的食物,可多吃些鲜牛奶和豆制品、鱼、肉、蛋等,并保证足够的维生素、钙和铁,做到营养丰富多样化,以提高患者的食欲。同时,多食用纤维素高的食物,防止便秘。
1.3.4 并发症的预防
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术后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应有针对性的采用护理措施。对患者讲明术后注意保暖、避受风寒。一旦发生感冒或慢支并感染,咳嗽痰多者,应讲明咳痰的重要性及意义,必要时行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帮助排痰,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术后臀部及患肢关节部位加软垫,定时翻身,按摩受压皮肤,促进皮肤局部的血液循环,并嘱患者主动变换体位,防止褥疮的发生。鼓励患者多喝水,每日至少饮2 000 mL开水,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1.3.5 中频骨折治疗仪的治疗
采用国际最新的旋转干扰电流形式,产生内生电流作用于骨折端,从而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采用电刺激治疗的方法,选择15号处方,用两片适中的电极,并置于人体患肢大腿与小腿肚处,中频载波频率4 kHz,方波、指示波、三角波,30 min·d-1,疗程为10~15 d。
1.3.6 功能锻炼
1)床上锻炼期(术后第1-7天)。该阶段以卧床功能锻炼为主,采用床上锻炼法,目的是减少关节囊、韧带等组织粘连及肌萎缩。术后次日取半卧位,患者置于外展中立位。术后第3天开始指导患者早期静力练习。其步骤为: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让患者伸直绷紧足尖,同时膝部用力向下压,触及股前肌肉收缩为有效[1]。②臀肌锻炼。让患者将两边臀部收缩在一起,令髋部轻轻上升。强度以不使患者感到腿累为原则。2)骨痂形成期(术后第8~42天)。该阶段以加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功能运动,从被动到主动屈伸运动,逐步过渡到抗阻练习,以恢复行动能力。其步骤为:①踝关节活动。让患者将踝关节背伸跖曲,蹬床尾及离床上下活动。②膝关节活动。让患者平躺轻轻屈膝或坐在床沿,双的小腿踩踏脚凳上,令膝活动。③髋关节活动。取仰卧位,让患肢伸直主动进行下肢内收、外展运动,以及侧卧位,患肢伸直抬高做伸髋肌力练习[2]。上述练习每日2~3次。强度以不疲劳为宜。④抗阻运动。进行抗阻股四头肌练习,练习应注意遵循“逐渐抗阻练习法”,有利于逐渐、持续发展肌肉的耐力[3]。在锻炼下肢同时可做上肢适度的锻炼、上肢支撑肌肉抗阻练习,包括胸大肌、肱三头肌的锻炼。此期锻炼过程中应注意禁止在床上盘坐。避免髋关节内收和旋转。3)骨痂成熟期(术后43 d)。此时骨折端的骨痂基本形成,应注意加强下肢稳定性,让患肢逐步恢复负重。指导患者正确扶拐助行,从扶拐部分负重逐步过渡到负重行走。并掌握正确行走方法,使患者保持患肢中立位、向前屈膝屈髋90°的双拐行走逐步过渡到单拐行走,使单腿逐渐负重,直到患肢单腿站立能够负担全身重量。通过功能锻炼可促进骨痂愈合塑形,3个月后可酌情弃拐。
采用Harris评分标准[4],包括伤肢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情况的观察,按照分数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其中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使用SPSS 12.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2例功能活动受限,对照组6例功能活动受限。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骰骨粗隆间骨折术后(8个月)临床愈合情况详见表1-2。
表1 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例
表2 2组患者术后8个月临床愈合情况比较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患者,其年龄越大,对手术的耐受力越差,加之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衰退,内科合并症较多,身体的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往往低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大。本研究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既注重生活护理又要注重心理调整,防止或减少并发症发生,令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早期使用中频治疗仪治疗,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序贯功能康复训练,使患者功能尽早得到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由本文表1可见,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68%,2例功能活动受限;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5.60%,6例功能活动受限,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骨不连是骨折的主要和严重并发症之一。尽管骨折治疗技术日益提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发生率仍高达5%~10%[4]。因此,在给予骨折坚强的内固定使骨折恢复良好的对位及对线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药物及物理疗法、辅助功能锻炼,对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及术后康复有重要的意义。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其他以瘢痕形成方式愈合的组织不同,原有组织(骨)再生并且保存了先前存在的组织特征[5],人们已从多方面进行研究。J.Jr.Borrelli等[6]认为电能可通过改变胶原纤维亚空间的比例及含量发挥作用而促进骨折愈合;孙仁贵[7]认为外加骨折的治疗加入电刺激以电磁能作用于骨折部,符合骨折本身客观存在的电磁能。由本文表2可见,使用中频骨折治疗仪后,观察组患者愈合优良局部无肿胀优良率为95.12%优于对照组的85.36%,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占92.68%优于对照组的82.93%,局部无异常活动占92.68%优于对照组的78.05%,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及不扶拐平地行走3 s、行30步占92.68%优于对照组的80.49%。所以,中频骨折治疗加强或补充了骨折本身电磁能量之不足,促使胶原纤维按电场力的方向规则排列,并改善了局部环境,形成纤维骨痂,具有明显的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并且对软组织损伤的恢复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常规护理加中频骨折治疗仪,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进行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整个手术疗效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 董秀丽.orthofix外国定器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的护理45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9-20.
[2] 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5-78.
[3] 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245.[4] 毛宾尧.髋关节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8-219.[5] 刘道德.骨折愈合过程及相关细胞因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14(4):46-48.
[6] Borrelli J Jr,Prickett W D,Ricci W M.T reatment of nonunions and osseous defects with bone graft and calcium sulfate[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3(411):245-254.
[7] 孙仁贵.直流电刺激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学杂志,1983,21(8):5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