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小 军
(首都体育学院综合教研室,北京 100088)
国家队女子摔跤队、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女子摔跤队以及湖北省、陕西省、山东省的女子摔跤队优秀摔跤队员共计32名。其中48公斤级8名、55公斤级9名、63公斤级7名72公斤级8名(根据奥运会女子摔跤项目设立的标准)。并对其年龄、体重、身高和运动年限(见表1)以及最好成绩都作了详细的调查和认真的统计,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都在全国前五名以上,包括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其中健将15名,国际级健将17名。
表1 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基本信息数据统计(n=32)
1.2.1文献资料法围绕研究主题,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渠道查阅了相关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根据摔跤力量素质特点,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并做分类整理与综合;同时根据研究需要,收集反映摔跤运动员力量素质指标。
1.2.2问卷调查法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专家、教授以及部分教练员的访谈,拟定出关于摔跤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初选指标。本研究在发放问卷前,对问卷进行了内容效度评估,问卷内容满意率为87.5%,表明问卷内容与调查内容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信度检验为重测信度,进行两轮问卷发放,然后计算主要调查内容两次调查间的相关系数R=0.872,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3专家访谈法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专家访问等方式对国家队﹑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校,山西﹑云南和湖北等省队的摔跤教练、助理教练员和专家进行访问并征求意见。
1.2.4数理统计法针对问卷调查以及实验所得数据运用SPASS13.0和Excel 200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绘图。
1.2.5测试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选定26项力量训练手段,随后通过专家对指标进行赋值筛选后,选取分值4.0以上的16项指标作为测试内容。最大力量素质指标:卧拉、硬拉、抱蹲、卧推、握力;快速力量素质指标:15s摔布人、爬绳8m、15s徒手抱腿、高翻、15s防抱腿、10s过头翻;力量耐力素质指标:400m、30s摔布人、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和60s拉橡皮条。按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确定的有关反映力量素质的复选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力量素质测试,测试过程在专业人士的操作下按照合理的方法和标准化的测试程序来完成。
为了在研究中更好地探讨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基本特征,在征得诸多专家的认可下,根据女子摔跤现有奥运会四个参赛级别:48kg、55kg、63kg和72kg进行分组测试,以有利于减小各个级别间因身高、体重的影响而造成的差异。针对专家筛选指标进行测试并对获得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四个级别各项素质指标的测试程序和测试结果如下:
根据专家评价赋分后已经选出的5个最大力量指标进行分阶段、非连续性测试,以避免测试过程中的误差。测试的方法除握力采取直接的1RM最大力量测试外,其他4项指标均采取间接推测的方法进行。为了在完成测试前为防止因运动员的肌肉疲劳而导致的测试误差,故在确立靶重量(5RM)时目标重量的调节参考美国NSCA的研究标准(见表2),以更快捷地在运动员疲劳前获得目标数据。采取5RM重量进行间接推测的理论依据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阿尔伯克基的研究结果,利用5RM重量对1RM重量进行推测是目前最为精确的推测方法,在其研究中证实上体最大力量(如卧推)和下肢最大力量(如深蹲)的间接推测精确率可以分别高达99%和97%,针对上下部位也给出了相应的运用5RM计算1RM的公式:
上体最大力量计算公式:
1RM = (5RM weight × 1.1307) + 0.6998
下肢最大力量计算公式:
1RM = (5RM weight ×1.09703) + 14.2546
表2 测试确立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各力量指标5RM重量的调节依据[1](单位:磅)
测试进行前运动员均采取小重量(15—20 重复次数; 强度65%以下)针对测试部位进行热身练习,组数2—3组非竭力状态,运动员使用RPE(主管疲劳感觉)进行判断,主观感觉轻松。五项最大力量素质指标测试和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最大力量测试数据测试处理统计结果(Mean±SD; n=30)
从最大力量处理结果整体分析从48kg→55kg→63kg→72kg各指标的数值变化均呈现以下态势,即最大力量的大小随级别的增加而增大,而相对力量素质(最大力量/体重)却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这一特征与Song 和Garvie[2]的研究结果一致。2006年何强[3]针对大级别(63kg和72kg),且两级别人数均衡)在卧推、卧拉和抱蹲三项最大力量指标上的研究结果分别为93.33±12.34kg,85.00±6.81kg和132.33±9.61kg,对比本研究中的最大级别(72kg级)三指表数据105.63±12.08kg,78.75±6.43kg和 135.63±11.48kg,卧推指标优势明显(P<0.01),均值+12.3kg;抱蹲有一定优势,均值+3.3kg,但差异不显著(P=0.08);而卧拉指标却低于其研究结果,均值-6.25kg,差异显著(P=0.03<0.05),考虑仅用72kg级数据进行的比较,因此可见在该指标上的差距。综合本研究中63kg和72kg级(大级别)的数据,卧推、卧拉和抱蹲三项数据的处理结果分别为:97.77 ± 12.22kg,78.14 ± 6.73 kg和128.17 ± 12.16kg ,仅在卧推指标具有优势(均值+4.44kg);而卧拉(-11.86kg)和抱蹲(-4.16kg)指标均值皆低于何强的研究结果,且差异显著性高度显著。在中小级别卧推、卧拉和抱蹲指标上本研究数据分别为80.40±17.66 kg,68.88±7.49 kg,105.08±19.46 kg,对比何强的研究结果78.41±8.92 kg,70.45±5.10 kg,112.05±12.88 kg,仅卧拉指标均值-1.57 kg。
卧拉指标反映运动员躯干背部肌力及上肢屈肌群肌力水平,抱蹲指标则主要反映摔跤运动员的下肢力量水平及核心区腰腹的控制力,结合摔跤项目特征分析,运动员在比赛或实战中施行抢把、提抱、滚桥或防守时,成功与否均与上述两指表成绩的优劣有密切关系。鉴于现有数据分析所存在的差距,且研究对象皆为健将和国际健将水平,因此当前我国女子运动员的背部力量、上肢屈肌肌肉群力量、下肢力量以及核心区腰腹控制力有待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提高。
根据专家评价筛选确立的反映快速力量素质的六项指标:15s摔布人、爬绳8m、15s徒手抱腿、高翻、15s防抱腿和10s过头翻,由专业测试人员通过标准化的测试程序分期进行测试记录,数据的处理结果见表4。
摔跤运动员的力量以动力性力量为主,而在动力性力量中,快速力量又至关重要。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高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克服阻力的能力[4]。15s摔布人、15s徒手抱腿、15s防抱腿和10s过头翻是典型的专项力量指标;爬绳8m主要反映的是运动员的上臂肌群的抓握能力和背部肌肉群的快速发力能力;高翻指标主要反映了运动员的全身快速发力能力及协调发力的能力。本研究中小级别(48kg和55kg)15s摔布人6.87±1.05次,15s徒手抱腿13.30±6.97次,15s防抱腿16.11 ± 2.46次,10s过头翻6.16 ± 0.99次,对比何强[3]中小级别个指标数值6.77 ± 0.87次,12.32 ± 1.52次,20.41 ±3.84次和4.86±0.83次发现仅15秒防抱腿指标处于劣势,其他指标均高于其研究结果。从大级别上分析本研究15s摔布人7.21±0.80次,15s徒手抱腿12.93±1.37次,15s防抱腿16.43±1.67次,10s过头翻6.07±1.02次,对比何强该级别各指标研究结果6.40±1.40次,16.47±2.70次,13.27±1.53次和4.07±0.60次发现在15s防抱腿上存在劣势。10s过头翻反映运动员的核心区腰腹肌群的快速力量,从对比研究中发现目前水平仅此指标处于劣势,因此在平时的力量训练中快速力量方面要加强核心区力量的训练。
表4 快速力量测试数据处理统计结果(Mean±SD; n=30)
力量耐力是指的在接近100%强度条件下肌肉持续运动状态的能力,时间一般在30s~120s之间,但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不存在统一的评价力量耐力指标[5]。根据摔跤项目相关研究文献,结合项目的专项特征并征求专家意见,选择400m、30s摔布人、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和60s拉橡皮条作为评价摔跤运动员的指标,各级别相关指标测试结果见表5:
表5 力量耐力素质测试数据处理统计结果(Mean±SD; n=30)
根据本研究48kg和55kg级统计数据计算本研究中小级别400m 成绩68.39±4.84秒,30s摔布人11.81±1.70次,60s拉橡皮条84.62±6.72次,对比2006年相关的研究结果400m成绩69.55±2.92秒,30s摔布人11.41±1.14次和60s拉橡皮条81.50±11.31次[3],发现三指标均优于对方。从大级别上来看本研究400m成绩为 71.76 ±5.19s ,30s摔布人为12.53±1.64次,60s拉橡皮条成绩89.4±37.03次,比较相应的指标研究结果74.74±3.90s,10.60±1.99次,83.53±11.11次[3],发现三个指标数值与中小级别呈现的特征相同,均好与对方,但从相比较研究对象中最优秀的个体看,均值与其皆相差较大。引体向上与8m爬绳涉及到的肌肉群基本相同,从各级别两指标成绩均值的相关性看R绝对值0.8648,呈高度相关。从个体引体向上数量上看48kg 级2005年世锦赛冠军任某某、2006年世界杯冠军黎某某和2007年世锦赛第二名李某某引体向上次数分别为44, 45和44,平均44.3,本研究中为39.38±6.76,差距较大,但相对38.2±7.0[3]存在一定优势;55kg 级2006年世锦赛第二名苏某某47,本研究中结果为32.20±7.36,与之差距比较大,但与31.1±8.6[3]相比存在优势;63kg级2003年世锦赛冠军孟某某46,本研究中39.66±7.89,均值相差接近7个,差距较大,与36.0±13.0[3]相比同样存在一定优势;在72kg级上,2004年奥运会72kg冠军王某和2007年全国冠军梁某分别为27和40,虽然两个体的差距较大,但本研究的结果29.75±8.19 次,即使王某引体水平较差,但未出本研究的范围之内,另外比较28.75±9.32[3]发现在本级别上较之以前水平依然较高。
综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在400m、30s摔布人、60s拉橡皮条和引体向上四个指标上相比何强2006年的研究均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与本级别中最优秀的运动员相比依然差距较大,说明在各项指标的发展上我们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对反映最大力量素质的五项指标各组别对比研究发现,仅卧拉指标处于劣势,鉴于卧拉指标所涉及的肌肉群,因此,当前我国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背部力量、上肢屈肌肌肉群力量、下肢力量以及核心区腰腹控制力有待给予重视和提高。
(2)在反应快速力量素质的六项指标对比研究中发现仅10s过头翻指标低于过去的研究结果,鉴于10s 过头翻主要反映运动员的核心区腰腹肌群的快速力量,因此在平时的力量训练中快速力量方面要加强核心区快速力量的训练。
(3)在力量耐力素质方面当前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在400m、30s摔布人、60s拉橡皮条和引体向上四个指标上相比何强2006年的研究均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与本级别中最优秀的运动员相比依然差距较大,说明在各项指标的发展上我们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 Roger W Earle, Thomas R Baechle. Nsca's Essentials of Personal Training[M].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U. S.), 2003,12.
[2] 陆远,邰俭峰.力量训练对摔跤队员的重要性[J].少年体育训练,2009(1) .
[3] 何强.我国高水平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特点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5.
[4] 王保成,杨汉雄.竞技体育力量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5] Jaeryang Yoon Physiological Profiles of Elite Senior Wrestlers. Sports Med,2002,32(4):225~233.
[6] 许奎元.国家女子摔跤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备战形势分析以及应对策略与创新规划[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4):42~43.
[7] 詹勇.浅谈田径训练中力量素质训练的基本原则[J].科技资讯,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