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燕
农产品涨价前因后果
文/吴燕
国内外农产品价格高企已对浙江产生较多负面影响,需多管齐下,才能平抑农产品价格继续攀升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农产品价格开始呈迅速上涨态势,进入2011年后,更是屡创新高。2月18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小麦、大豆和大米期货成交价均达到了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同比分别上涨 95%、71%、44%和 11%。
国际农产品价格快速飙升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21世纪头10年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已增长20%,远期这一趋势仍将继续,但供给形势堪忧。一方面,全球各地恶劣天气导致农产品减产。澳大利亚小麦产区遭洪水肆虐,美国中西部产粮区受严寒暴雪侵袭,俄罗斯主要产粮区大旱……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干扰了市场供给。大麦出口第一大国乌克兰自实施谷物出口禁令后,不断减少谷物出口数量,印度、越南等国从2008年开始对大米等农作物采取的出口限制至今仍未解除。
二是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由于全球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存量持续下降,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支持和鼓励使用来自农产品的生物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大豆、小麦、玉米、植物油以及甘蔗等可作为生物能源原料的农产品需求大大增加,价格因需求促动上涨加快。同时,石油等能源价格的高企,带动了氮、磷、钾等化肥价格上扬,农业生产中所需电力、燃料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三是国际投机行为加剧。为平复危机,流动性泛滥越演越烈,国际热钱从炒金、炒油向炒农产品蔓延。大豆、小麦等主要农产品期货期权的基金持仓已处于历史高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玉米、小麦、大豆期货价格涨幅呈现越来越脱离供需基本面的新趋势。
国内农产品价格在恶劣天气和各种主客观因素推波助澜下也呈现不断上涨行情,且上涨态势可能进一步持续。首先翘尾因素影响导致价格调控难度加大。4月CPI上升至5.3%,其中,翘尾因素依然高企,上半年翘尾因素还将继续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持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客观上也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形成支撑。其次,输入型通胀传导将继续显现。国内豆油、散油与小包装油等农产品与国际价格均已出现“倒挂”,如果后期国际市场价格继续保持高位,国内涨价压力不小。再次,各种成本不断上升。用工价格逐年提高,物资费用快速上涨,运输成本、土地成本不断增加,也成为推高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高企,对浙江已产生较多负面影响:
——农产品价格的持续攀升。3月份浙江标一早籼米、晚籼米、粳米全省集市平均零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4.19%、20.23%、22.63%,散装菜籽油、大豆油全省集市平均零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0.62%、24.23%。
——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低收入群体生活负担有所加重。农产品作为刚性需求,其价格上涨必定引起日常生活开销的增加。随着粮食、食用油等基础消费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低收入群体用于购买食品的消费性支出开始上升,在收入未有明显增加情况下,挤占其他方面消费成为必然,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生活质量,增加生活负担。
——农产品价格上涨并未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表面看,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必然能使种植农民收入得到提高,但农产品流通环节太过冗长,真正落到农民手上的收益很少。以蔬菜为例,先从农户到合作社,接着转到贩销大户,再到销地市场,再经过批发商、零售商环节,层层盘剥后留给缺乏议价能力的农民的利润可想而知。
如何应对农产品涨价?浙江需多管齐下。要建立健全价格监管体系,严厉打击不良经营行为,同步补贴生产者和消费者,增强其抵御价格上涨的能力。同时,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化道路。
(供稿: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