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文 于丽娟 张小薇
(1 镇江市蒋乔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2;2 镇江市润州区妇幼保健所,江苏 镇江 212002)
自1990年开始,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确定将每年的5月20日作为中国学生营养日。过去的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以此为主要诱因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儿童的过度肥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早些年从未出现肥胖流行,但是现在大城市超重率明显增加,大城市出现肥胖流行,中小城市超重流行,到2004年大城市肥胖全面流行,发达城市尤为严重的几个阶段。现阶段中小城市的情况更为严重。在去年的中国学生营养日,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有1200万超重肥胖的儿童少年,全世界1.55亿超重肥胖儿童少年中,每13个里就有一个是中国儿童少年。以北京为例,此前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健康播报就显示,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肥胖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2~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接近10%,还有11%的同龄儿童处于超重状态,极可能发展为肥胖。
关于镇江儿童的肥胖问题之前并没有相关人员做过太多的调查研究,故本文在分析最近一次的身高体质量采集资料的同时,将过去几年的资料作为对比,从而得到镇江润州区儿童肥胖的整体走势。通过对润州区儿童超重,肥胖的调查,可以掌握本地区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引起社会及家庭重视,提供有效帮助措施。
利用镇江市润州区妇幼保健所2010年体检所采集到的身高、体质量数据,随机抽取3~7岁儿童资料782份,其中男孩471份,女孩311份。在资料的筛选时,体检资料对象均没有使用激素、慢性病及内分泌疾病史,体格正常。按年龄将资料分为3~5岁组,5~7岁组。
研究对象资料可以从采集到的体检表中直接得到,根据相关标准计算出BMI值以及采用传统标准算出的η值(二者的算法及意义见下一节)。
因本文中的数据对象为3~7岁中国学龄前儿童,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BMI(Body Mass Index)标准并不适用于本文中的研究对象。中国学龄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并未正式颁布,所以在采用许志达等在《应用体重指数筛选4~6岁肥胖儿童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标准[1]的同时,仍旧采用以往的判断标准。孩子是否肥胖和营养不良,一般通过目测就能做一个大致判断,更精确的,我们采用以下方法来判断儿童营养状况的主要指标:
体质量(kg)=年龄(岁)×2+8
身高(cm)=年龄(岁)×7+70
用这两个公式计算出来的是与年龄相对应的标准体质量和身高。肥胖的判断按照“身高标准体质量法”,定义肥胖系数η:
如果η≥110%,为超重;如果η≥120%,则为肥胖。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只能看见别人的错误,却往往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也会有部分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是不符合师德建设的标准及要求的。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的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每一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知错就改。尤其是教师这么重要的职业就更加要善于认识自己。所以说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注重自我反思。
许志达等在《应用体重指数筛选4~6岁肥胖儿童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标准是:对于BMI,取4~6岁男童≥18.0,4~6岁女童≥17.5为肥胖标准。
采用Excel、Origin等相关软件进行计算和绘图。
镇江市润州区3~7岁儿童超重、肥胖的比例见表1。
其中利用许志达等的标准所得的结果与上表结果相差并不大,这也验证了这个标准的可行性。
表1 镇江市润州区3~7岁儿童超重、肥胖的比例
总体上男孩超重率达到了14.44%,女孩超重率为8.68%。男孩的超重率高出女孩超重率,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有相似。男女总体肥胖率相差不多。把超重和肥胖比例合计,男孩的比例为16.78%,女孩的比例为10.61%。把超重和肥胖比例合并,不难看出均是男孩高出女孩,总体上男孩超重、肥胖的情况要比女孩严重。
镇江市润州区与国内部分城市市区男女儿童超重、肥胖资料比较见表2和图1(采用的计算方法均是1.3中介绍的方法)。
表2 镇江市润州区与国内部分城市市区男女儿童超重、肥胖资料比较
从表2可见,镇江市润州区2010年的数据即使与前几年其他城市的资料相比,超重、肥胖的比例还是较低的。从表2可以看出,超重比例上海地区最高(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达到肥胖比例北京地区最高(男孩女孩皆是如此),应该引起社会和家长高度重视。上海地区男女超重比例分别是镇江润州区的132.06%、132.83%,北京地区为117.73%、108.99%。部分城市也是代表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最高的代表地区,其男女超重比例也比镇江地区高出不少。肥胖比例相比较,北京地区不论男孩女孩均是最高的,与镇江润州区比例分别为426.92%和335.23%,部分城市为388.89%和259.07%,上海地区291.45%和125.91%,南京地区230.77%和150.26%。把超重和肥胖比例合并,男孩均比女孩高。
镇江润州市近几年的超重、肥胖合计数据比较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在过去的5年里,镇江市润州区的超重、肥胖合计比例变化并不大,维持在27%~30%(最高的是2005年,29.16%),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超重、肥胖的比例逐年下降,虽然下降的幅度不大,但从中可以看出较为明显的趋势。
图1 镇江市润州区与国内部分城市市区男女儿童超重、肥胖资料比较
图2 镇江润州市近几年的超重、肥胖合计数据比较
1997年,国际肥胖工作组采用体质指数(BMI)作为儿童青少年肥胖判断标准[2-8]。虽然BMI已经被证实与体脂含量高度相关,能较好的反映体脂累积程度,但是本文中的研究对象并不十分符合这个标准的要求[9,10],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①受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水平、亚洲人群和欧美人群的体脂与BMI对应关系不同所限,利用这个标准对中国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情况进行调查,会造成超重、肥胖检出率偏低。②虽然我国学者建立了“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选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但是其适用对象是年龄至少为6岁的学龄儿童,考虑到本文的资料对象(3~7岁)有一大部分是低于6岁的学龄前儿童,故不予采取,转而用更为客观的“身高标准体质量法”,并利用许志达等在《应用体重指数筛选4-6岁肥胖儿童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标准作为校对,以期达到更为精确的结论。③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人群的BMI差异也值得注意,需要考虑建立南北不同的儿童青少年BMI肥胖判断标准,但目前仍未有相关标准出台,故综合考虑仍旧主要采用“身高标准体质量法”。
用“身高标准体质量法”,并辅之以许志达等的研究结论作校对,发现镇江市润州区男女之间的超重比例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高出女孩6%,特别是3~5岁组的儿童,男孩高出女孩近5%,而6~7岁组儿童的比例差只有1.55%;对于男孩组,3~5岁的男孩超重比例比6~7岁组男孩的高约1.5%,这个情况到了女孩组恰好相反,即6~7岁组女孩超重比例比3~5岁组的高1.5%。这说明男孩和女孩在身体生长的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差异会更加明显。值得指出的是,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均是学龄前儿童,年龄普遍较小,故可以认为不存在主观上的刻意控制,所以我们可以排除“从饮食和行为方面进行自我控制”这个说法,所得到的结果与何卫龙等对广州市学龄儿童调查分析结果不同[11]。这也给我们提示,不同年龄阶段的超重原因要综合分析,要多方面考虑。
因为在相关数据上的匮乏,无法搜集到同一年份各大城市的超重资料,故采用2000年的数据。所得的结果是,即使与2000年的南京、上海的情况相比较,镇江润州区儿童超重比例还是相对较低。上海地区男女超重比例分别是镇江润州区的132.06%、132.83%。北京地区为117.73%和108.99%。部分城市也是代表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最高的代表地区,其男女超重比例也比镇江地区高出不少。同时,不出预料,肥胖比例远<超重比例,这并不是一个好信号,这说明镇江润州区的肥胖情况有一个客观的基数,有一定的流行潜力,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的话,肥胖比例会迅速增大。
本文同时将镇江润州区过去5年的超重比例与2010年的情况作了对比,以期得到润州区超重儿童比例的整体走势。得到的结果是:在相对于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镇江润州区儿童超重比例较低的同时,其超重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很可能与随着经济条件的极大改善,居民的家庭生活方式转变有关。
但是,虽然镇江市润州区的儿童超重、肥胖比例与其他地方相比较还较低,但国内的很多研究已经表明我国的儿童肥胖发展速度比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还要快。我们不能以一个区的现状去窥探中国全貌,同时也期待更多的数据成文,给中国儿童超重、肥胖研究一个准绳或依据。如果不及时对国内儿童肥胖发展速度进行遏制的话,我国将很可能以比欧美国家更快的速度出现儿童肥胖大规模流行趋势,其后果是不堪设想。在大规模流行之前有效干预,研究对策,将有效防止大规模肥胖的流行,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排除地域差异,可以从饮食和运动抓起。再者从出生前抓起,孕妇在妊娠后期要适当减少摄入脂肪类食物,防止胎儿体质量增加过重;要宣传肥胖儿不是健康儿的观点,使家长摒弃“越胖越健康”的陈旧观念;父母肥胖者更应该定期监测小儿体质量,以免小儿肥胖的发生[12-18]。
4.1 总体上镇江市润州区3~7岁男女儿童超重、肥胖率比北京、上海及一些发达地区的超重、肥胖率低,但本地区男孩超重、肥胖率均高出女孩比例,但两组的男女超重比例却有差异,3~5岁的男孩超重比例比6~7岁组男孩的高约1.5%,这个情况到了女孩组恰好相反。
4.2 镇江市润州区男女儿童超重、肥胖比例与国内一些城市地区相比较低,尚未形成流行趋势,但超重比例远大于肥胖比例,有一定的流行潜力。
4.3 通过近几年的数据综合分析,镇江润州区的超重比例有略微的下降趋势,确切定论还需更多的资料分析。
4.4 控制超重基数的同时,应该进一步研究找出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使超重人群不要发展成肥胖人群。
[1] 许志达,黄圣兴,范建华.应用体重指数筛选4-6岁肥胖儿童的研究[J].口岸卫生控制,2006,11(3):22-24.
[2] 张荣彦.延庆县2000~2004年中小学生营养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508-509.
[3] 李道莹.儿童肥胖的潜在性危害及预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22-124.
[4] 李辉.儿童肥胖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刊,2005,40(5):7-9.
[5] Gortmaker SL,Dietz WH,Sobol AM,et al.Increasing Pediatric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J].Am J Dis Child,1987,141(5):535-540.
[6] 徐勇,谭琪.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3):166-167.
[7]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8] 周志衡,王家骥,李亮昌.广州市中小学生减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使用预防医学,2004,11(6):1079-1081.
[9] 陶佩生,霍金芝,陈柱之等.扬州市不同体质量学生饮食行为和家庭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05,19(5):481-482.
[10] 董峰,魏志真,梅澎等.兰州地区10-18岁青少年学生身体BMI指数与血清瘦素、叶酸调查研究[C].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2007.
[11] 何卫龙,赵广才,李远强.广州市区8-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调查与分析[C].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2006.
[12] 肖黎.儿童青少年肥胖标准应用及肥胖儿童食欲调节因素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13] 汤玉林.标准体重及体重指数的算法[C].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84.
[14] Whitaker RC,Wright JA,Pepe MS,et al.Predicting obesity in young adulthood from childhood and parent obesity[J].N Engl J Med,19 97,337(13):869-873.
[15] 高爱钰,潘勇平.北京市东城区学生1997~2002年肥胖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21-122.
[16] 李慧,黄坚,常小芳等.深圳市学龄儿童BMI肥胖标准参考值的建立[J].现代预防医学,2001,28(2):138-140.
[17] 尚磊,徐勇勇,江逊等.陕西省青少年儿童BMI指数与美国、荷兰标准的比较[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2002,10(6):361-363.
[18] 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龄青少年体重指数地域与人群分布差异的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5):32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