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昌
(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湖南 麻阳 41940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属我国常见和多发的临床疾病,抗病毒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国际上众多研究表明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在治疗CHB时效果肯定,但单用均无理想疗效,主要表现为停药后易复发,临床有效率及应答率低,易引起病毒变异等。本次研究选择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CHB患者90例采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α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诊据。
本组患者90例,男57例,女33例;年龄14~61岁,平均31.5岁。均符合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分组HBeAg、HBV-DNA、HBsAg及纳入标准均为阳性,保持1年及以上,丙氨酸转氨酶为2倍以上、10倍以下的参考值;总胆红素为2倍于正常参考上限升高。随机分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各45例。
拉米夫定组患者45例,给予100mg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公司生产)1次/d,疗程为1年;干扰素组45例给予500U干扰素α(商品名英特龙,深圳海一生物工程股份公司生产)肌内或皮下注射,1次/d在第1周内,从第2周开始为隔日1次,1年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未给予降酶、退黄等的药物治疗。
治疗后1个月、2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对HBV-DNA、ALT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型肝炎五项)进行复查。
ALT的测定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正常值为<40U/L,HBV-DNA的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阴性为<5×102copies/mL,乙型肝炎五项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来检测。
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行χ2检验,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ALT在观察时间内正常率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拉米夫定组与干扰素α组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采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α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率比较
表2 拉米夫定与干扰素α HBV-DNA转阴率比较
2.3 乙型肝炎五项转阴率比较,HBeAg、HBsAg转阴率两组比较干扰素α组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见表3,表4。
表3 拉米夫定与干扰素αHBeAg转阴率比较
表4 拉米夫定与干扰素αHBsAg转阴率比较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干扰素α仍为首选药物,其具有长期疗效和延迟性抗病毒效应的特点。临床多项研究表明,采用干扰素α治疗后进行5~10年的随访,HBeAg血清转换者可达95%~100%的持续转换率,表明患者在治疗后长期病情保持稳定状态。患者的肝组织学炎症在干扰素α治疗后也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它通过对抗病毒蛋白诱导合成来mRNA病毒的复制起到抑制作用,使感染细胞避免发生转化,同时使免疫细胞表面抗体和抗原增强,使机体免疫功能可双向得到调节[2]。HBV-DNA是干扰素起作用的靶点,故可对病毒的复制起到抑制作用,另外病毒蛋白的表达也可受到抑制,使血清HBeAg及HBV-DNA均发生阴转[3]。在临床上使干扰素α疗效提高的方法为可联合用药,单一运用疗效不理想时,可采用两种抗病毒药物实施序贯疗法[4]。可选用拉米夫定、病毒唑等联用,但疗效还需研究确定。
拉米夫定是一种可对HBV-DNA进行抑制的多聚糖,由核苷类似物在人体内磷酸转化形成,对病毒蛋白的表达无影响,可抑制HBVDNA的复治,故HBV-DNA发生阴转反应,但HBeAg却不阴转[5,6]。
综上所述,干扰素αHBsAg、HBeAg转阴率比拉米夫定高,HBVDNA及乙型肝炎五项转阴率和ALT正常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故若患者无临床禁忌,应依据学者推荐把干扰素α做为首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2]吴梧桐.干扰素类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了版社,1996:154-161.
[3]George KK,Willian F,Stephen A,et al.Treatment of hepatitis virus infection:an asia-pacific perspective[J].J Gastroen terology and Hepatology,1999,14(2):3-12.
[4]姚光弼.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策略及实施[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1):2-11.
[5]Hoofnagle JH,Biscglie AM.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vrial hepatitis[J].N Engl J Med,1997,7(2):80-83.
[6]庄辉.一次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1(11):81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