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市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

2011-01-30 05:30以昆明市为例
关键词:昆明市资源整合产学研

——以昆明市为例

吴岚

(昆明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21)

科技创新资源是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环境、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等要素的总称,科技创新资源是科学技术活动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科技进步与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1]。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类资源快速流动的时代,一些重大创新活动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是单个企业或机构难以胜任的,只有跨越组织界限,通过众多创新主体要素的集成和合作,形成协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科技创新机制的运行效率主要取决于创新体系内各要素间联接的广度和密切程度[2]。因此,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提升昆明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昆明市科技创新资源现状

1.科技创新主体。这里所称的科技创新主体主要指昆明区域内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各类型企业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其中,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各类型企业特别是民营的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昆明集中了云南省90%以上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2009年,拥有中央、省、市属科研机构72个;普通高等学校38所,在校学生26.99万人。建成各级重点实验室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全市共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95个,其中国家级9个;各级创新型试点企业60余家;支持了63家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昆明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5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5家,有科技活动的单位占了近20%,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约17000人,有效地推动了昆明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2.科技创新环境。近年来,昆明做出了关于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部署,先后制定实施了《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昆明市贯彻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法规及相关文件。极大地改善了全市发展的软环境,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200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1808.6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1.6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00.66亿元,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4.6%。

3.科技人力资源。截至2009年底,昆明地区人才总量已达5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4.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987人,高技能人才14.8万人。全地区有两院院士10人,省级科技创新人才273名,引进高层次人才22人,省级创新团队51个;选拔培养了364名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并建设了19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008年,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388人,每万人口中R&D人员34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为3.7万人,占全省的50%;企业科技人员数为1.6万人,占全省的41%(详见表1)。

表1 2008年昆明市科技人力资源情况

4.科技财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主要指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和企业及社会各界用于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充足的科技财力投入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2008年,昆明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3.44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 1.47%。R&D经费支出20.79亿元,占全省的65.81%;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3%。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支出额为23.15亿元,占全省的53.96%(详见表2);R&D经费支出为8.96亿元,占全省的63.73%。2009年,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拨款 4.25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5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5.94亿元,占全省的近70%,R&D占 GDP的比重为1.41%。

表2 2008年昆明市科技活动经费情况

5.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活动实质上是科技创新主体对各科技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最大化的过程。科技创新成果包括登记的科技成果、获得的科技奖励、申请的专利等。2009年度,昆明市共登记科技成果129项,占全省的18%,较2008年增长了57.31%。其中,鉴定项目23项,评审5项,验收74项,行业准入4项,知识产权数21项,结题2项。登记的129项成果共取得65项发明专利授权,制定地方标准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省科学技术奖152项,分别占云南省的42.86%和76.38%。2009年,昆明市申请专利 2994件,比上年增长10.32%,占全省的64.6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48件,实用新型申请1280件,外观设计申请566件。授权专利1914件,比上年增长36.71%,占全省的65.49%(详见表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65件,实用新型授权966件,外观设计授权583件。

表3 2009年昆明市科技创新成果情况

二、昆明市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主要瓶颈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云南的省会,昆明市科技教育资源富集,集中了省内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科教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在云南省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在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榜中,昆明市最近5年的排名却在不停地大幅度下降:2004年排名第28位,2005年排名第38位,2006年排名第53位。同时,城市竞争力排名从2003年以来也呈不断下降趋势,2007年已经落到了第73位,2008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也仅排第61名。由此可见,昆明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并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释放,昆明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与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条块分割突出。目前,昆明出现的科技创新资源封闭、分散、闲置等问题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思路密切相关。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技创新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所以科技创新资源普遍存在条块分割、利用率低和开放共享困难的现象,运营管理成本高而使用效率低,缺乏有效整合和利用。

2.认识存在误区。目前,昆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普遍存在重投入、轻整合的误区,大部分科技创新主体往往只关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实施更多项目,而对目前已经拥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程度不够。针对昆明经济体量较小、经济发展处于落后水平的实际,加大科技投入毕竟有限,所以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尤为重要。

3.合作模式单一。目前,各创新主体基本上是独立行事,尽管在空间距离上相距不远,但由于部门性质和研发领域有别,大多是“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业务优势上的互补,没有形成集群优势和集群效应。其实很多单位从学科性质、人员结构、实验研究条件、空间距离来看都具有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的条件,但由于现有科技服务模式的单一,合作研发的机会很少,因此造成科技创新需求与科技创新资源无法有效对接,不正常竞争和相互争斗现象时有发生,低规模、低水平、重复立项在所难免。

4.产学研创新氛围未形成。昆明虽然出台了很多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从根本上改变产学研合作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条件,科研院所技术不成熟、缺乏社会信息交流平台和企业缺乏转化技术的人才、设备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主要为短期行为,呈现合作不稳定的态势,未形成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此外,产学研合作成果及利益分配机制亦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因素,这对于昆明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来说危害巨大。

三、昆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主要思路和模式

科技资源整合,主要指有关社会主体为实现一定积极的科技活动目的而对相应科技资源构成要素及其功能性结构关系所进行的重新调整和配置。通常情况下,如果科技资源的存在或被利用已经很难产生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时,一般都可以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3]。根据昆明实际,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应以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为中心,运用法律、政策等制度引导手段从宏观上协调整合创新资源,为科技创新资源规范的市场化运行创造先决条件,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产出。进一步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支持政策、人才、资金等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导向,从而保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一)主要思路

1.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直接或间接地主导着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和公共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着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政策与法制环境。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一是要抓规划,全面提高资源要素投入环节的整合水平;二是要抓政策,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整合程度;三是要抓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四是要抓产学研基地建设,推进整合官产学研战略联盟;五是要抓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重要保障;六是要抓中介组织建设,优化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生态环境。

2.以产业为依托。产业发展对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主要对象就是各产业的资源存量,重要目标就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资源整合的许多实际过程也是在产业发展中实现的。一是要抓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的资源集聚作用,要根据昆明实际前瞻性地规划主导产业,形成产业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以产业为平台集聚国内外各类资源;二是要抓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以现有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为基础,成规模整合产业发展的各类资源;三是抓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之间的联动效应。

3.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最重要主体,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关键就是要发挥出企业作为创新资源整合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整合企业的各类创新资源。一是要抓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创新资源集聚;龙头企业本身就拥有很多科技创新资源,它市各类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平台,能够面向国内外集聚各类高端资源、优质资源,从而优化整合资源的质量与水平。二是要抓市场建设,以规范市场推进各类企业资源的整合;企业是面向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市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土壤,通过培育市场来带动企业资源整合有利于加快资源整合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模式

1.官产学研联盟。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各创新主体都逐渐意识到,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打造官产学研联盟是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现实途径。官产学研联盟作为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系统,是以各主体为节点,以协作交流为链条,以不同的方式互动形成了一个适应性运作体系。它可以促使掌握不同科技创新资源的主体进行合作,从而让具有不同职能的社会主体形成优势互补。

2.资本与产业联盟。充分利用城市国际化为产业发展带来的聚集效应、为产业转型提供的广阔空间、为产业升级注入的强大动力,围绕昆明的装备制造、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发展领域,通过鼓励和支持在产业链中具有优势地位和研发力量的龙头企业,利用资本优势,整合产业链内其他非核心企业或上下游协作企业形成技术溢出和技术转移扩散效应,同时对产业链外的其他核心企业产生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及合作效应,从而实现资本与产业的联盟。该模式有效激励了产业链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和价值链升级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实现了科技创新资源的“产业整合”[4]。

3.跨区域联盟。目前,我国加快实施沿边开放、向西向南开放战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桥头堡建设拉开序幕,昆明对外开放的优势和特色更加凸显。昆明应紧紧抓住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的契机,输出和扩散昆明的科技辐射能力,考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整合,在辐射的同时提升昆明作为云南省省会中心城市的地位,充分发挥昆明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社会集聚度在全国省会城市几乎绝无仅有的优势,吸引更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在昆集聚,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整合。

四、昆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1.创新科技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引导作用,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从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战略要求出发,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从宏观上协调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对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以政府引导、多方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推动各类科技资源的联合与共享。建议由昆明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规划、协调分散在各部门中的科技资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资源管理制度,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无障碍流动,促进不同主体资源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创新资源的价值,释放创新资源的潜能,使在昆的科技创新资源真正转化成为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战略资源。

2.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首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与共建,推进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快速增长与聚集。其次,加快构建以产学研为纽带的技术创新协作体系。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深入开展市院市校合作,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各种方式共建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三是加快构建以科技中介机构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按照“整合、集成、提升”的思路,加快完善以科技企业孵化、投融资、技术市场、科技信息、科技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体系,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5]。

3.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工作机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包括科技基础设施、科技资金、科技文献及其服务系统等。一是通过行政引导、利益调控等手段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机制,推进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力争消除“闭门造车”的状况。鼓励和支持在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放科技资源,完善开放机制,促进区域内外科技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最大可能地做到科技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二是建设昆明市科技资源创新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由科技资源与信息系统以及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专业化人才队伍组成的,服务于自主创新活动的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性支撑体系,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4.打造紧密型产学研创新联盟。以发展“创新集群”为导向,以利益共享机制为核心,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程度与水平。在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中,应有计划地组织产学研三方面科技力量,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联合攻关,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二次创新。高校和科研机构应针对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的特点,紧紧围绕企业产业方向和生产实践的技术难题,以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为主,深入探索引进工艺、技术中的深层次原理和规律,为企业探求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指导性依据。大中型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处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瞄准昆明重点发展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鼓励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联盟”,鼓励重点产业与新兴产业核心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5.实现重投入和重整合双管齐下。改变创新主体只重视增加投入、不重视整合资源的状况,采取重投入和重整合的策略,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的集成整合。一是要不断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持续快速地加大科技投入。充分运用风险投资等金融工具,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紧密结合,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积极引进海内外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公司落户昆明,做大做强风险投资企业,让创业投资的触角伸到每一个创新创业园,使创业投资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助推器。二是着力构建一流的科技服务业,加强对各类科技资源的协调、整合,加强对科技服务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要尽快形成以科技信息、科技成果、技术需求、投融资、科技人才、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手段先进、高效便捷的科技服务体系。

6.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强化科技交流机制,搭建技术成果和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探索构建科技桥头堡城市的创新协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加强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入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深层次国际合作,吸引国际科技资源融入昆明的创新发展。抓住昆明市大力发展会展业的机遇,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集团)等的科技合作,以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特色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建设一批科技合作基地。紧紧抓住全球研发服务转移的机遇,鼓励企业承接软件外包、医药研发外包(CRO)等外包业务。加强与西部城市的科技合作,在创新资源、创新人才上打造一体化体系,提升昆明在西部城市创新合作交流中的地位。

[1]高峰.论整合科技资源是有效提升辽宁创新能力的途径选择[J].中国科技信息,2010,(2).

[2]蔡宇宏.论我国科技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J].襄樊学院学报,2008,(6).

[3]李兴江,赵光德.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的机制设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

[4]刘丹鹤,杨舰.区域科技投入指南与科技资源整合机制——以北京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

[5]李建花.加快科技资源整合提升宁波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6]李建平.北京软科学资源共享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昆明市资源整合产学研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基于MDX数据库的译者参考资源整合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的意义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昆明市延安医院
浅谈资源整合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