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凤
(枣庄学院 体育系,山东 枣庄 277160)
普通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既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借助于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本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形成的.1985年国家教委提出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代表队的要求,这是我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1987年4月,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首次确立了在全国51所高校开展招收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试点工作,并对学生运动员的招生、培养等内容做了相关规定[1].20多年来,在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很大的成绩.本文结合协同学,分析其自组织发展的前提条件,探寻其发展的动力机制,摸索支配其发展的序参量,旨在为今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奠定微薄的理论基础.
西德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aken)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后期创建了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学.其理论的主要概念有:(1)开放系统与非平衡态;(2)竞争与协同;(3)序参量与伺服.协同学基于对各类系统的大量研究,哈肯指出:协同与竞争是系统的本质属性.从开放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角度来看,竞争促使系统远离平衡态,为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创造了条件.而竞争将导致协同,协同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协同的或同步的联协同用,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跃进,正是由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由无协同向高度协同的转变所致.竞争与协同是系统固有的一对矛盾属性,两者互为依存、共同发展,为系统演进提供了动力.序参量是协同学的特有概念,在哈肯看来,无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其演进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变化,并且能够指示新结构的形成,反映新结构的有序程度,它就是序参量.序参量的形成是系统内部协同与竞争的结果,在协同与竞争的相互作用下,系统运动中的某些模式得到加强,把更多的子系统吸引到自己的影响下来,从而不断壮大,另一些模式则失去了原有支持者,逐渐走向衰败.最后,一个或少数几个模式就会战胜其他模式,取得支配地位,成为序参量,役使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推进系统的不断演化[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隶属于开放系统,并与外部环境不断“耗散”交流,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整个联盟远离平衡态,并形成支配其发展的序参量.开放性与非平衡态是运动队自组织发展的环境基础,是协同演化产生的根本条件;竞争与协同是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序参量一旦形成,就会役使各子系统,使之产生高度协同,从而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从无序到有序或从有序到更高层次有序地不断自组织演化,这正是协同学为我们描述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自组织演进的美妙图景.
2.1.1 高水平运动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其开放性指明了自组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自组织现象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它是自组织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是系统不断引入负熵,减少正熵的重要保证.迄今为止,经教育部批准在高校成立的高水平运动队有86支,加上各省自己批准建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在已有100多所高校组建了高水平运动队,这些运动队几乎涵盖了大多数的运动项目.[3]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设施和设备也在不断优化,借助高校科研和人才的综合优势,未来大学生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竞争将更具实力.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规模与数量的不断庞大,设施的不断健全,都体现了系统负熵的不断输入,正熵的不断较少.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组织的过程,其发展过程中整个系统都处于开放的状态,并且达到了足够的开放度.
2.1.2 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非平衡态
普里戈金对典型自组织现象的研究证明:外界必须驱动开放系统越出近平衡的线性区域,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的、非线性区域,自组织现象才发生.[4]因此,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才能形成自组织,否则即使系统开放也无济于事.在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与发展过程中,正是符合这一理论.新队员的引进与老队员的滞留,打破原有的平衡,实现了新的平衡.任何一次体育赛事都没有多个第一,而是存在等级的划分,然而这就体现了运动队内部的非平衡性.系统的非平衡态,将引发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由静态走向动态,系统由低级向高级或由简单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所以开放与非平衡态是高水平运动队生存的前提条件.从开放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角度来看,竞争促使系统远离平衡态,为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创造了条件.
协同学第二个基本概念竞争与协同为系统演进提供了动力,并揭示了促使系统演进,实现结构、形态和属性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系统内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既竞争又协同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事物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5].系统运动的永恒性造成了系统内各层次和各子要素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则势必导致各子系统间的相互竞争.竞争、协同同时并存于系统运行之中,没有竞争,则无所谓协同;没有协同,则竞争变得也毫无意义.从系统运行的总体意义上说,协同形成结构、竞争促进发展.竟争主要表现为单个要素的自身行为,是系统要素之间的竞争,通常表现为多方向;而竞争将导致协同,而协同则是所有要素为着某个基本确定的共同目标相互协调、合作的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方向是明确的,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高水平运动队无论从宏观上,队与队之间存在能力、技战术、管理策略等方面的差异;还是在微观上,队员与队员之间存在年龄、身体素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以上因素必然引起多方面的竞争.竞争一方面造就了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条件,另一方面推动了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增加高校体育竞赛的次数和规模,提升高水平运动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高校内部每年一届的全校运动会,各运动员相互比赛,无形之中为竞争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加强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一系列高水平运动队比赛,提高了高水平运动队整体竞争力,并塑造了各高水平运动队内部队员的协作能力.充分发挥竞争与协同的内在动力,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是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仅限于4年1次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每年1次(或2年1次)的单项全国锦标赛,以及为数较少的地方性比赛.高校运动队竞赛的次数较少或光练不赛就不能做到以赛促练,不能有效激励学校的经济投人和运动员的积极性[1].同时不能充分依靠高校自身的优质资源、人文、科技力量,来推动学校运动队的发展,促进运动队竞争实力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竞争与协同是一对差异协同的统一体.竞争与协同是系统固有的一对矛盾属性,两者互为依存、共同发展.竞争导致协同,通过促使运动员之间形成竞争,并利用竞争来相互沟通与交流,在自发的基础上产生协同,最终形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应当高度重视竞争与协同,协调好两者关系,提升运动队核心发展动力.
序参量是指由子系统集体运动而产生的刻画系统总体有序程度,一方面是各子系统竞争与协同的产物,一方面又支配和役使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主宰着系统的整体演化状态[2].因此,它既是子系统合作效应的表征,又是系统整体运动状态的度量.相对于子系统而言,序参量具有更为超越的宏观特性.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制度与组织文化就是这个具有宏观主宰性质的序参量.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生存发展的关键就是健全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组织文化,健全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组织文化是打造和提升高水平运动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个运动队究竟呈现何种质量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专业”素养.好的制度和文化氛围往往并不是表现为其中没有或很少有矛盾或冲突,而是表现为能够容纳矛盾与冲突,在矛盾和冲突面前不至于显得束手无策或过于脆弱.同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解决冲突与纠纷的能力.由此可见健全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组织文化是在竞争与协同基础上的提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当确立育人为本的办队理念,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运动员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规范,形成积极向上、尊重、关爱、公正、有纪律的团队作风,倡导与人为善、拼搏进取、严明与求实的评价机制及导向,建立有共同价值愿景的运动队“学”、“训”生活.健全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核心组织文化将是任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导,为其发展指明方向,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运动员竞争与协同的必然产物.
根据协同学理论,我们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产生了序参量——管理制度与组织文化,而管理制度与组织文化这一序参量又反过来支配各子系统合作行动,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循环圈,正是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循环会聚,才使高水平运动队系统获得了自组织演进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图1所示.这种循环圈就是奥运会自组织演进发展的动力机制.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一旦形成序参量后,系统进入了有序运动状态,要注意序参量的支配不能采用被组织方式进行,应当按照体系的自组织过程在序参量规律的支配下组织系统的动力学过程.因此我们在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
图1 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机制循环示意图[6]
建立体育协会组织管理架构遵循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自组织演进规律,弱化行政干预,加大大学生体协等形式的社团管理力度,形成以大学生体育协会为主体的组织架构,通过大学生体育协会与各专项运动协会的横向联系,使大学生运动员的注册、审查、训练和比赛逐步走向规范化;完善大学生运动员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形成以大学生体育协会形式为主体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织管理构架;高校应当建立体育协会规范条款,促进协会的实体化进程,使其合法化、制度化、普适化.
改变传统的高水平运动员生源结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应当主要来自高中,各中学都有代表学校参加校际竞赛的运动队.各大学招生自主、灵活,依法行使权利.实行学校竞技体育部或专项教练员负责制,教练员将高中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身心状态、运动经历、个性及发展潜力等建立档案,输入电脑分析筛选.同时,也注意从国外挑选运动员进入国内高校.在今后管理当中,我们要保持高水平运动队的开放与非平衡性,由传统的“运动员学生”为主向以“学生运动员”为主的方向发展.
制度和文化建设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创设育人为本的办队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真正实现培养运动员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依法治队,加强运动队的制度管理.首先,完善竞赛制度,增加高校体育竞赛的次数和规模,逐渐培养有感召力的竞赛市场.其次,在加强制度管理方面,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要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日常管理条例.最后,制度建设包括重要的一条,就是高校应当增设运动员就业培训学习,并把它作为制度政策来贯彻实施.
优秀的组织文化的提升,对优秀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走向学习型组织提出必然的要求,也是当前优秀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改革的诉求.学校为了确保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可以适当延长学制,并采取学年学分制、学历浮动、中期筛选和设置延长期等一系列辅助措施.因为高水平运动员属于学校中的特殊人群,具有特殊性.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训矛盾”.要有效解决“学训矛盾”需采取有效的手段加强运动员学籍管理,建立适应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管理模式.另外,要严格日常管理,有效控制与充分利用运动员的课余时间,同时,教练员要通过最优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7].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组织文化,提升高水平运动员的素质,建立协调和谐的管理制度与组织文化,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并促进运动员由自发学习到自主学习,逐渐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3.3.1 层次化管理模式
层次化管理是指管理优秀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加强对优秀运动员的管理教育,是出成绩、夺金牌的需要,是事业的需要.抓好优秀运动员的管理教育可以带动一般运动员奋发向上;抓好一般运动员的管理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和鞭策尖子运动员的成长.
3.3.2 商业化运作模式
其中商业化运作模式包括“校-企”联合办队模式.根本原则应当遵循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贯彻产业化的经营理念.加大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社会的合作力度,建立合作培养模式.引导运动员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商业比赛,吸引外界社会的投资.结合实际,政府联合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条款,保护利益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一切活动有法可依.
3.3.3 “高校-专业队”联合办队模式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依据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原则,创建多种管理模式.结合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对专业成绩要求的形势,实施学校与专业队联合办学的模式,具体操作学校负责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及文化课学习;而专业队负责运动员的训练管理,实现学校与专业队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培养模式.
首先,规范文化课教师与教练员队伍,保证每位运动员都能接受相同的教育,杜绝不公平教育现象的出现.针对此问题,可以实施教师与教练员高薪聘任制;其次,保证高校竞技体育资金投入与运动队发展规模的匹配.再次,国内必须塑造优秀的裁判员队伍,保证比赛的公正化;最后,建立规范的大学生体育仲裁组织,维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建立严格的参赛审核制度,加强惩罚力度,来保证运动竞赛正常运行.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系统具备自组织演进发展所需要的开放和非平衡性环境和条件因素,运动员间的竞争与协同是其演进发展的动力,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序参量——管理制度与组织文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它的发展是一个自组织的螺旋式演进过程,协同与竞争是这一过程的主旋律,因此在协同学思想下改革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它肩负着学校品牌创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双重重任.在今后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中,结合协同学理论建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相信协同学思想将会广泛运用到解决复杂性问题当中,并指导与之相关的活动.
[1]蔡正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69-73.
[2]邵桂华.协同学思想对体育教学的若干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81-84.
[3]黄艳,朱勇.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97-99.
[4]赫尔德·哈肯.协同学——大自然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武杰.非线性思维与跨学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孙庆祝,李国.奥运会系统自组织演进发展环境和条件因素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8,(1):3-7.
[7]丁海勇,韩冬,等.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37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