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雁丽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民政府,安徽 亳州 236835)
图1是谯城区2005年和2010年农业牧渔业总产值及农、林、牧、渔业产值及占总产值的比例。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农业依然是占比例最大的一项,只有林业所占的比例略有上升。所以说,实行单一的农业种植经济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应坚持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狠抓农业内部调整。引导农民努力增加优良品种覆盖率和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重,增加优良杂果,特精蔬菜、花卉、畜牧业的比重,推进农业由谷物向果菜、由种植向养殖、由单纯发展粮食生产向培植旅游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转变。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调查发现,多数乡村农业生产局限于落后的小农经营模式,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进展较慢。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增值率低。结合我们农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标准化农业。农业产业化方面准备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解决卖菜难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土地经营的合理化流转,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出外务工呈增加趋势,在这些农民工中,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属于农村中的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他们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新,不满足于农村现状,希望走出家乡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留守农村土地的大多数为老弱和妇女,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005年在我区被调查的460户农户,期中劳动力1,342人,当年转移的劳动力有200人,占到14.9%;2010年被调查的常住人口1466人中,当年转移的劳动力有294人,占到20.05%;而2005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全年总收入的18.67%,2010年比例则上升到26.31%。从而说明劳动力转移在农村已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举足轻重的劳务经济。而农民家庭日常开支中的85%是务工收入,65%的生产资料购买是靠务工收入支付。所以在农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005年谯城区地方财政支出为43,267万元,其中农业支出为2317万元,所占比例为5.35%;2010年地方财政支出为165,830万元,其中农业支出为22,190万元,所占比例为13.38%。从数据中看来,农业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村的水塘、拦水坝、机井、抽水站、水库以及配套水渠,大多是80年代以前所修,90年代后逐渐转变为私人投资经营或承包经营等经营模式。目前的突出问题是,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这些农村水利设施由于管理不善、维修缺乏资金、水渠人为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抗灾能力减弱,发展现代农业基础不稳。最近几年特别是2011年,国家由中央到地方,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各类水利工程不断修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往年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耕、播、收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此,笔者建议: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加强现代农机装备建设,积极做好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认真落实好各级农机补贴政策,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不断装备农业,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针对目前农资市场经营户增加、无照经营严重、进货渠道混乱、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我建议,从事农业公益机构的服务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保证持证上岗,建立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使收入与实际工作成绩挂钩,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并适时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形成以岗定酬、奖优罚劣的分配激励机制,倡导服务人员不再从事任何经营创收活动,切实为农业服务。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各级政府要切实制订好农业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尽量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发展的倾向,要坚持与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为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作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