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串并联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1-01-26 09:50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年4期
关键词:基础案例计算机

杨 哲

安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陕西 安康 725000

为规范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蓝皮书)[1-2]中,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也就是强调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实现从重视知识传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3-5]。

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知识的存在总是以“点”的形式出现的。所谓知识点就是构成知识体系的一个个教学目标。知识点可大可小,但相对完整,例如一个字如何读、如何写,一个公式、一个定义、一条法则等都是一个个知识点。在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习惯只关注单个知识点的传授与讲解,这样尽管方便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是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安康学院依托省级教改项目,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知识点的串并联教学,将相关知识点进行重组,以具体任务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目标指向实践,优化了课程教学效果。

1 知识点串并联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1 知识点的处理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与教学大纲都是按照知识点编写的,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习惯按照单独知识点组织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会使知识体系割裂,是照本宣科似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对学生思想的培育与能力的提高。

知识点的处理包括知识点的优化与重组,它是采用知识点串并联教学的基础。知识点优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知识点的分类,一般可以分为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等三类知识点,过程与方法知识点常常会融入到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中。横向与纵向是知识点重组的主要方式,知识点的纵向重组主要涉及到同一个章节或模块,横向重组则会跨章节进行。知识点的串并联应注意两点:一是重组的知识点大小要适当且相互独立,如果知识点过小或相互覆盖,重组就会失去意义;二是知识点的重组要围绕具体任务进行,不要期望通过一个任务把一章或一节中所有的知识点全包含在内。

按照上述要求,将知识点串并联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后,采用打破原大纲对知识点的排列顺序,将知识点进行重组,融入到具体任务中的教学方式。如“Word 2003文字处理”介绍的知识点是:Word 2003工作环境、创建文档、文档排版、制作表格、插入对象、排版、打印等,若采用知识点重组,将把以上知识点融入制作求职简历、制作宣传单、制作毕业论文、快速批量打印信封等4个具体任务中进行教学,内容比照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中知识点处理对照表

1.2 教学实施

在教学知识点与内容重组的基础上,打破原来只重视知识点讲述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提出-案例分析-任务完成-案例小节”的教学方式。

1.2.1 案例提出 优秀的案例(任务)是实施知识点串并联教学的关键。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应遵循实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可评价性原则。以表1中“Word 2003文字处理”一章为例,设计了一个“制作毕业论文”的案例:“小赵即将大学毕业,大学要完成的最后一项作业是对写好的毕业论文进行排版。开始他并没有在意,以前用Word进行文字编辑,感觉很简单。当他看到学校对毕业论文格式的要求后心里有点儿打鼓,不知道从何下手了。毕业论文文档不仅篇幅长,而且格式比较多,且处理起来比一般文档复杂得多。如为章节和正文等快速设置相应的格式、自动生成目录、为奇偶页创建不同的页眉和页脚等,这些都是小赵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不得已只好去请教教师。经过教师的讲解,他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排版工作”。该案例包含“文档属性、式样、节、页眉页脚、修订与批注、目录”等知识点。这个案例与学生的日常文字处理应用联系非常紧密,当案例提出后,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如何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便会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1.2.2 案例分析 在案例分析环节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可以通过讨论等形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在讨论分析过程中,也能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了基本知识点,必要时需加强知识点的学习。

在“制作毕业论文”案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通过样式来快速设置相应的格式、利用大纲级别的标题自动生成目录、利用域命令灵活插入页眉和页脚等方法”提炼出知识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方案。

1.2.3 任务完成 任务完成阶段是综合应用各方面知识解决具体任务的过程。此阶段一定要明晰解决问题的步骤,因为有些任务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上一个知识点应用的基础之上,例如:论文目录的生成必须建立在样式和多级符号的应用基础之上。结合以上案例,确定了“论文页面设置-论文属性设置-样式的设置与应用-多级符号的设置与应用-图表的创建与自动编号-创建图表目录-分节符的使用-添加文本目录-页眉页脚的生成-论文封面的设计与打印”等十步来完成。

1.2.4 案例小节 案例小节是实现知识点串并联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起到了查漏补缺、概括提升、知识应用迁移的作用。在总结过程中并不是对前面用到的知识进行重复,关键是要提升与迁移。在以上案例中,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思维与方法不仅在论文排版中可以应用,在调查报告、实用手册、讲义、小说等长文档排版中也十分有效。

通过以上4个环节,实现了从独立知识点到知识点串并联的教学转变,综合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知识点串并联教学应用效果及分析

选取安康学院本科专业2009级4个班共174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包括学前教育2009(1)班43人,学前教育2009(2)班44人,统计学2009级40人,化工2009级47人。应用随机设计原则将研究对象的4个班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两个班共87名学生,采用知识点串并联方式教学;对照组两个班共87名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独立知识点教学,教学内容见表1。

我们在课程进行前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统一测验和对实验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测试全部采用机考,计算机随机出题,满分100分。关于教学效果的问卷要求学生现场做答后收回。实验数据中定量资料数据结果均经Excel表格整理,用表示,应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研究结果如下: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开课前调查初始技能差异不显著

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开课前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中小学上过信息技术课的分别占85%与87.35%。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几乎没掌握的分别占35.63%与34.48%。这也说明尽管大部分学校开过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大多数省没有把此课程列为高考科目,因此不被重视,或学生学习时间太久而基本忘了。掌握最好的是网络模块,分别为73.56%与60.91%,掌握最差的是Excel模块。通过问卷且做构成比的χ2检验(χ2=2.70,P=0.10),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初始技能差异不显著;问卷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使研究实验教师掌握学生的初始技能,以便选择好教学的起点。

2.2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后实验组学生计算机基础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174名参加测试的学生中,实验组87名学生的成绩为(64.19±10.98)分,对照组87名学生的成绩为(47.86±12.26)分。经检验,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4,P=0.02),即实验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如表2所示)。

表2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比较分

2.3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后实验组对采用知识点串并联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在参与调查的174名学生中,实验组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及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如表3所示)。

表3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比较n(%)

从研究结果不难看出,采用知识点串并联进行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

3 研究结论与启示

以知识点串并联且融入具体任务的教学方式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单独知识点”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优点是知识点间逻辑性强、教师便于组织教学、学生理解知识点相对较容易、便于学生做笔记;不足之处是不易激发学生兴趣、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知识点串并联”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在知识点的衔接上显得逻辑性不强。同时,既要讲知识点,又要描述任务与完成任务,部分学生做笔记较难(如表3所示)。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灵活处理知识点,充分发挥各自长处,能对相近或相关知识点重新组合的尽量优化设计组合,不能组合的切莫牵强。

通过比较研究,给我们有以下启示:①应详细分析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尽量精选几个和实际联系较紧密的任务,把相关知识点基本覆盖;②任务的选取一定要有意义,能和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高。如:在Word模块中设置的制作毕业论文,在Powerpoint模块中设置的制作论文答辩演示文稿,这些知识与技能在大四时就要用到,使学生觉得学习这些内容很有意义;③任务的描述要形象具体,最好虚构一个近似真实的问题情境。例如:在W indows文件管理任务描述中,就假设了公司秘书小李要负责管理部门员工的个人信息和社保方面的文档资料,如何管理文件,文件找不到怎么办等具体问题,就能很快把学生带入情境;④将“探究教学模式”引入到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机房授课时,给各小组布置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实践、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整个学习过程相对开放和轻松。在探究过程中,强调相互交流、共享智慧、求同存异;⑤在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应更注重思想的培育。学知识的过程,的确是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但如果知识总是以点的形式存在,那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灌输[6]。如果能够将若干知识点串联或者并联起来,从而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展现知识的智慧,那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思想的培育。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0:3-4

[3]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7-9

[4]钱宇华.计算机基础教学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7):20-22

[5]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52-53

[6]周彬.写给明天的课堂[N].中国教育报,2010-01-01(7)

猜你喜欢
基础案例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