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淼
类型化电台的困局与新模式
文/李 淼
经历了上世纪电视及互联网的繁荣,有人预言广播必将消亡。但事实证明,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广播非但没有消亡,而是浴火重生。
近年来,我国广播在媒介形态变迁的环境下引入了新的表现形式——类型化电台。这种发源于西方的媒体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承载着广播媒介再次焕发青春的希望。但是,数字媒体的发展使建立在传统形态上的类型化电台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带动与支持,在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媒体融合潮流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将是我国类型化电台发展面临的全新课题。
类型化电台,又名格式化、风格化电台,是针对特定市场和特定受众的需求而整体设计与运营的广播细化模式。60年前,类型化电台诞生于美国。最早出现的类型化电台是音乐台,按音乐风格类型进一步细分为爵士台、乡村音乐台、古典音乐台等。与专业化电台相比,类型化电台更注重功能性定位,弱化主持人作用,强化节目整体内容的同质性,节目定位更为细分,受众黏合度远高于一般专业电台。从全球广播事业近60余年的发展历史看,类型化电台必然会成为传统电台的取代者,成为我国传统电台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传媒行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类型化电台均已成为了广播业发展的支柱型模式。如当前美国22588家注册电台中,除少数受官方严格控制的全新闻台之外,多数都是商业体制下的类型化电台;法国1500多家电台中近半数也是类型化电台。
我国传统的类型化电台发展呈现出起步晚、发展慢的特征。我国第一个真正称得上类型化电台的是2002年改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音乐之声”。该节目以2小时为一个段落,主持人语言时间受到严格的限制,该节目播出后得到了相当数量受众的欢迎,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经济之声”是我国第二个类型化电台的尝试。该节目撤消了内容上与财经无关的栏目或专栏,提出了天下财经“任意时间收听,20分钟搞定”的节目设置思路,并首次提出了“轮盘式节目结构”,这种节目播出方式也随后成为了我国其他类型化电台所效仿的模本。
传统的类型化电台呈现出这样的发展特征主要是因为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首先是传统的广播频率资源稀缺。传统的类型化广播要求能够实现多频率的交叉覆盖。但我国广播频率资源缺乏,甚至不少省份已出现省台与市台相互争抢频率资源的现象。按现有条件,不论频率资源最终以何种方式进行分配,都无法容纳经过细分的大量类型化电台。其次,内容资源生产和获取能力限制了类型化电台的快速发展。类型化电台要求实现节目资源最大化,需要有巨大的信息库存作为支撑。很多地市电台由于人员、资本和信息获取渠道等各方条件的限制,难以建立起支撑类型化电台运营具有丰富资源的数据储备库,使地方类型化电台的发展不伦不类,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服务好类型化细分市场。最后,管理者对数字时代缺乏足够的认知,与新兴媒体的结合手段单一陈旧,不能充分借力数字技术。数字传媒时代下,各类信息传播方式不断翻新,而很多传统电台对数字网络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当前许多电台都利用互联网技术设立了网站,但多数网站只局限于音频的在线直播和点播,仅是把广播信号换为网络传播而已,并不能真正发挥数字时代下的数字广播优势。
数字传媒时代的到来已经真正改变了类型化电台的建设模式,特别是网络“云计算”和“云内容”相关技术的发展给类型化电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给传统类型化电台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类型化电台使频率资源、内容资源等不再成为电台发展的制约瓶颈,摆脱了以往传统类型化电台所面临的各种环境条件束缚,为类型化电台的创新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特别明显的例子是一些广播业外的网络技术提供商利用自己熟悉数字技术的优势,纷纷创办起了数字类型化电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十余个基于数字新技术开发的数字类型化电台,如豆瓣网设计的豆瓣电台、虾米音乐网设计的虾米电台、新浪网设计的乐库电台等,代表了数字传媒时代类型化电台的建设新标准。
这些新兴的数字网络类型化电台有着传统类型化电台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一,变被动传播为主动推广,完全满足了听众的个性化收听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智能化收听终端的涌现为实现真正意义上针对个人口味、点对点的个性化节目播放打下了牢固的硬件基础。权威广播媒介调查研究公司赛立信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30%的听众更喜爱使用便携式收听设备,如手机、MP3/4、PDA、笔记本电脑等。基于这些智能化的收听终端,通过特定的数字算法就可以判断用户在播放时的操作行为,为用户推荐他可能感兴趣的曲目。如豆瓣电台的用户全天24小时可随意随机选择收听,在收听过程中,用户可以将不喜欢的歌曲点击“丢弃”标记投入垃圾桶、也可以将喜欢的歌曲点上“红心”以示喜爱,网络后台系统会根据用户的选择,不断模仿和学习用户的音乐偏好并推测出用户潜在的音乐偏好,算出用户真正想听的,为用户推荐播放更符合其口味的音乐。用户登录电台时就可以自动收听到自己喜欢听的曲目,而不必再到处换台查找音乐,完全满足了用户模糊化、个性化的收听口味,真正打造了用户个人专属的“私人电台”,实现了对听众点对点的主动推广。
第二,比传统类型化电台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传统类型化电台的节目播放容量有限,采取压缩每条节目播放时长的方法,最大限度实现大量归类节目的滚动播出,但是从播放内容上看仍然十分有限。而数字化的类型化电台,采取的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即时调取后台数据库的方式,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随时选择同一个类型化电台的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不同节目,使节目播放的内容量级实现了几何数字的增长。数字类型化电台的后台数据库可以自己设计建设也可以直接和其他数据库相关信息进行交互,可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与不同音乐或视频网站形成声音资源共享,打造一个真正基于数据库运营的大型类型化电台,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内容资源最大化,为类型化电台的更多创新型播放模式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乐库电台就把音乐按照听众出生的星座进行了分类,获得了不少90后新潮一族的追捧,大胆的创新尝试获得了良好的成功。此外,不同数据库间的整合也催生形成了不同内容和风格间媒体的互补融合。如《北京青年报》面向驾车一族推出了听手机报新闻的办法,通过类型化电台的模式,使报纸销量获得了变相增加。可以预见,今后利用数字手段开展的创新型类型化广播方式还会更多。
第三,充分扩大了广播行业全线的渠道宽度。从上游看,新兴的数字类型化电台变以往的广播受众为广播电台的内容创造者,增加了内容信息获取渠道和加工制作渠道。在新兴的数字类型化电台中,电台与听众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依托信息双向传导的网络平台,听众也能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与传播者。通过平台型的收听终端,任何听众都可以把自己喜爱的内容上传到平台供他人收听。不同用户喜爱的内容在电台提供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共享交流,电台的用户越多,可共享的资源越丰富,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也越高,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出现电台与用户双赢的局面。从下游看,播放渠道得以大大扩展。很多数字网络类型化电台为了便于传播,与微博、社区、贴吧等特定网络区域进行结合,通过链接、平台嵌入等手段,围绕特定网络人群聚集区的某些主题进行传播,直接获取大量类型化用户,有效拓宽了播放渠道,使类型化电台可以最大限度影响不同受众人群,延长了类型化电台的产业价值链。
可以说数字模式下的创新型类型化电台丰富了类型化的应用内涵,满足了听众个性化的需求,充分躲开了各类传统电台的资源建设障碍,实现了广播行业的大规模升级,代表了今后我国类型化电台发展的真正方向,值得广大电台工作者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寰宇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