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龄人口变动及其对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影响

2011-01-25 02:59刘海燕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学龄变动人口

刘海燕,甘 燕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人口与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不考虑社会发展及经济状况的前提下,人口的数量、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规模、布局。学龄人口是指从上小学6-7岁到青春期开始前即14、15岁左右所有人口,学龄人口的变动情况是制订义务教育发展及师范教育发展规划的首要依据与出发点,及时把握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将有利于人口与教育互利作用的充分发挥及学校的顺利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对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影响。

一、近年来人口波动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近年来随着生产和技术的提高,我国学龄人口变动明显。

从1970年-1980年这整个十年当中,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推行,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表1中可以看出生育率由1970年的5.80‰下降到 1980 年的 2.24‰。

表1 生育率的变动情况 单位(‰)

从表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生育率出现了一段高峰,这种高峰是在严格的生育政策限制条件下产生的,从而引发了80年代末期对当时我国生育高峰的讨论。90年代以后,从表1中可知,1990年我国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发现生育率仅为2.11‰,而到2001年则为2.01‰,已经降到了人口更替水平以下,以后历年的生育率也都逐年下降。很显然中国的生育水平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的行列,人口正逐步走向老龄化。[1]

表2 农村学龄人口变动情况 单位(人)

从表2[2]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农村学龄人口在逐步减少,2005年达到高峰期,这与当时育龄妇女人口多有关系。从上述统计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农村学龄人口持续减少,这应是一种普遍趋势。

(二)人口波动的原因分析

1.政策的影响。7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广泛实施,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80年代末期我国生育高峰的形成是与《新婚姻法》的颁布不无关系,使婚龄提高,从而形成了生育堆积,导致当时生育水平上升,另一方面则由于60年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生育年龄而形成。

2.经济的影响。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 ”,进入90年代以后,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其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显著变化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 ”方式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 ”,出现流动人口“家庭化 ”的趋势,大量处于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儿童随同父母流入城市。也就是说 ,劳动力人口大规模的流迁 ,带动了学龄人口也处于大规模流迁的状况,这样就导致农村中学龄人口大规模减少。

3.教育的影响。人们通过接受各种层次的教育,提高了科学认识水平,“晚婚晚育以及优生优育”的观念在广大青年男女中逐渐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父母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对子女未来一生的重要价值,据2000年到2006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表明:用在后代人力资本上的支出已占家庭收入的42.3%。孩子成本已成为很多父母生育决策中重要的考虑因素,父母为了使自己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更趋向于选择城市的学校。

二、学龄人口变动对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影响

(一)学龄人口变动影响当地学校资源及规模

由于教育的稳定性与滞后性,在短期内某一地区某一学校很难在硬件(如校舍)软件(如人力)及在学校容量上有较大的改变,但学龄人口的变动特别是在数量上的某一年或某一时间段内的剧烈变化,新的学校或班级难以短时间内建造完成,原有的学校或班级又难以容纳,从而对基础教育的顺利进行带来困难。从以上数据分析,整体上农村学龄人口在数量上呈下降趋势,人口数量减少,对教育资源需求量就相应减少。例如:1999年河南小学41404所,教学点8596处,平均1800多人拥有一所学校每校,287人,每班40人。在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校均规模和平均班额呈不断下降趋势,这在农村中小学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当地的学校规模及布局都是很久以前建设的,这时候会有很多闲置的教室,同时,也会有多余的教师,这就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如2007年8月26日,新华网以“乡村小学仅剩一师一生坚持升国旗唱国歌”为标题报道了合水小学这样的“一人小学”的现状。由于适龄儿童减少而关闭合并了一些小学,使学生上学的距离拉长,由此又会引发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增加了学生上学的成本,这个问题在交通不方便的山区农村更为突出,并严重影响学生完成学业,久而久之,学校消失会给当地居民以后的受教育带来不便,这时他们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其他地方就读,这样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所以,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在学生上学可接受的距离内,并使学校有一定的规模,没有规模,资源(资金、设备、人员等)分散使用,办学的成本就会加大。

(二)学龄人口变动影响当地学校教育的投资

在社会全部投资系数和人口投资系数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人均经济投资和开发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的高低。正如一个家庭,在家庭收入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孩子多的家庭用于每个子女的教育投资一般都比孩子少的要低。关于学龄人口数影响教育投资的机制,田家盛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人口数量增长越慢,所用人口投资越少,经济投资比例就越大,用于开发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就越多,人均教育投资就越高。相反,用于开发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就越少,人均教育投资就越低。[3]可见,学龄人口数量主要影响的是教育资源的利用。只有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当地政府用于开发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就越多,才能为当地提供更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经济收入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因此,在子女数量减少时,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会相应提高,从而在子女身上的教育投资也会相应加大。

(三)学龄人口变动影响当地教学活动

农村学龄人口减少,没有了以前人口高峰期的大班上课,一个班级容纳适量的学生,老师的压力也在减轻,每个学生可以获得更多老师的关心和辅导,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学龄人口减少,独生子女会相应增多,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如 “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等比较突出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学校教育要面对这些新情况调整学校生活的内容和教育的侧重点,关注和满足独生子女的特殊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发展非智力因素等等。那么,教师也相应地应具备这方面的教学能力。学龄人口变动中也包括性别结构的变动,主要是指 “男多女少”的现状,也即我国当前学龄儿童性别失衡的现状。性别差异在学习活动中是现实存在的,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若认为:性(Sex)是指区分一个种群的男性与女性成员的生理特征,现实表明,试图消除这些差异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二者的互补与互相影响。正常的班级应是适当的男女生比例搭配组成,可使两性儿童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并克服各自存在的弱点。教师可利用男女生性别及学习特点的差异,有效调控级教学活动。同时,差异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异性交往具有智力互偿、感情互慰、个性互补、活动互激等相互补偿作用。

三、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

学校布局问题不仅涉及到学校教育资源的调整、优化,还广泛涉及到学制、办学体制、素质教育的实施等,还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宏观结构和质量,必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稳步进行。

(一)政府要做好人口预测和教育规划的工作

人口数量制约着学校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充分考虑人口数量在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适龄人口数量对教育规划至关重要。适龄人口预测基于人口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但是它毕竟不是人口预测,在借鉴人口预测过程的基础上,又必须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要了解人口变动的内在机制,建立人口发展模型,即找出进行测算的数学公式;第二要掌握目前的人口状况;第三要估计各种要素未来的变化。当今在教育领域,人口预测对教育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信息,一般在学龄人口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规划,这样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或不足。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素质偏低,教育规划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制定完善的教育投资体系

教育投资的来源因各国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教育体制不同而很不一致。一般人口数量的增减速度和快慢直接影响国家用于教育的投资数额,地方政府在安排教育投入时要考虑当地当年的学生数量及流动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小学和初中不同阶段学校资金需求情况,灵活发放教育资金。

(三)积极稳妥地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

由于农村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办学条件的不同,布局调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有利于儿童就近入学;要有利于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要有利于调动乡村两级办学的积极性;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山区、偏远地区,提倡办复式班,加强对复式教学的研究、指导和培训。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地方也可以尝试办寄宿制小学,但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另外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过早的寄宿生活,限制了孩子与父母的亲情联系,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宏观的角度看,农村小学的布局要与义务教育工作保持一致。在经济发达地区适当调整小学班额标准可由现行的班级人数逐步调至30或20人,实行小班教学,以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利用富余的小学教育资源,逐步普及农村学前幼儿教育,综合利用小学教育资源,缓解初中学龄高峰压力,清退计划外代课老师,优化农村师资队伍[4]。总之,我们必须在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及时启动、搞好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工作。

(四)深化当地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未来几年我国农村学龄人口数趋向于减少,可以适当提高教师入编的门槛,在教师资格取得方面提高标准,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竞争上岗,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同时,要积极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一些研究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年龄结构不均衡,年轻教师和老年教师比重较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同乡镇之间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换教师。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国总体人口持续下降,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学龄儿童涌入城市就读,导致农村学龄儿童不断减少,这已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我们有必要对人口和教育做进一步研究,促进人口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常蔷薇,郭晨阳.我国生育率转变对高校生源的影响及出路分析[J].科技与教育,2009,(3).

[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3.

[3]田家盛.教育人口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7.

[4]马振海.学龄人口波动与农村小学布局 [J].决策论坛,2000,(3).

猜你喜欢
学龄变动人口
西班牙学龄篮球锦标赛组织体系研究及启示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仙桃市初中学生视力状态筛查分析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模式研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