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运动会的价值特征及社会影响

2011-01-24 03:09黄正廪刘英飞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大运会运动会大学生

黄正廪,刘英飞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遵义563002)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简称为大运会)每四年一届,它的召开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广泛开展。198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到2007年,我国一共举办了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大运会是以竞赛为载体,为大学生展示体育技能和展现竞技风采提供一个舞台。它折射出高校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以强健的身体来为国家做贡献。大运会发展状况如何,价值特征怎样体现及其受到的社会影响,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

1 大运会的发展状况

大运会的目的是要以育人为宗旨,突出教育特色,讲求综合效益,体现“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通过竞赛活跃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检验和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由表1可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学生运动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竞赛规则和竞赛体系,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综合影响,并且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1 参赛规模扩大化。在参赛队伍方面,大运会由最初的29支,发展到第八届的34支;在参赛人员上,首届大运会上有2552名运动员参与,到第八届时参与人员达1万余名;同时,港澳台的高校也积极参与到大运会中来。随着参赛队伍和人员的逐渐增多,大运会规模也越来越大,也透射出高校参赛积极性的不断提高。

1.2 项目设置多样化,分组明确。大运会项目逐渐增多,由最初的4个项目,第二届的2个项目,发展到第八届的12个项目。这些项目是高校易开展、易普及和新兴的项目。大运会初期,竞赛中的大学生分组较细,有3-4个组别,这样给竞赛方增加了负担。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参赛规模的扩大,这种分组不利于竞赛,到第五届大运会时,分组明确化。比赛项目,分为甲组(普通组)和乙组(高水平组)。

1.3运动成绩增幅快。大运会最初运动成绩比较差,只有少数几个人能达到国家级运动健将标准。这与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态度和国内政治因素有关。随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出台,大运会成绩频频被打破,显示出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的独特魅力。但也凸显出早期“体教结合”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体教结合”模式的逐步完善,奥运代表团成员也踊跃参与大运会。大运会运动成绩不断被刷新也在情理之中。

1.4 商业化运作。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体育也开始了市场化进程。基于这种背景,大学生运动会由最初的完全靠国家财政拨款举办,逐步过渡、转向到依靠社会,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来举办。

表1 历届大运会简要情况一览表

2 大运会的价值特征

2.1 大运会价值表现的长期性

大运会的目的是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广泛开展。教育部门举办各种学校运动会,就是为了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更广泛、深入地开展,促进全社会更加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通过举办大运会等活动,可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不能仅仅把大运会看作是外在于人的、无足轻重的表现形式,一种外部的东西,要使其成为大学生展现自身的舞台,体现在身体能力、运动技能、健康和互换交流之中。必须以大运会为契机,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2 大运会价值开发的社会性

社会理想、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决定了体育价值的利用、开发和推广方式与程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的体育价值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运会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动员社会力量承办大运会,参与大运会的商业赞助等活动,产生有益于学生和学校的积极作用,形成健康和谐的大运会发展模式。通过媒体的宣传,提高举办省市和举办高校的声誉,对提高举办省市和高校的社会形象有重要的作用。大运会由最初的国家财政拨款,逐步过渡,转向到依托社会,采用商业化模式,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承办的模式。

2.3 大运会价值取向的特殊性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是大运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使大运会成为大学生交流的平台,成为大学生拥有的公共资源,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有”公民服务。

传播体育文化,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推动大学体育运动开展,应是举办大学生运动会的本义。从这一点来说,大运会理应以大学生这个群体为本,做足做好文章,而不应该演变为“金牌至上”的纯竞技体育比赛。

3 大运会发展的社会影响

从系统的观点看,大运会也是现代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大运会的发展必然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制约,而大运会的社会影响也只有依赖于这些子系统的互动才能实现。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面来探讨对大运会发展的社会影响。

3.1 政治影响

3.1.1 政治对大运会的作用和影响

政治与体育是人类社会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活动都不可能摆脱政治。在政治与体育的相互关系中,政治起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着体育地位和发展前景,体育服从和服务于政治需要。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体育对政治具有能动作用,推进政治进程。

3.1.1.1 政治决定大运会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办大学生运动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检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开展工作的情况,是否按国家政策正常开展各项工作。大运会发展的政治目的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特别是在近几届大学生运动会上,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表彰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设立了“为高校体育做出突出贡献‘校长杯’”。通过“校长杯”的评选更促进了高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

通过大学生运动会的开展使得学校体育工作普遍得到了各高校领导的重视。每届大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都有政府官员到会。第五届大运会邀请到会的省部级领导近50名。第六届大运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并宣布大运会开幕,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出席了开幕式,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致开幕词,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闭幕式上讲话。第七届大运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出席开幕式,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开幕,教育部部长周济致开幕辞,上海市市长韩正致欢迎辞。第八届大运会,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出席开幕式,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大运会开幕,教育部部长周济致开幕词,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致欢迎词。

3.1.1.2 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政治对体育的作用同样表现在建立健全相应的体育体制方面。一个国家的体育体制总受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实现的是“政府办体育”的体制。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体育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体育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总的来说,要从目前政府主办,或者政府与社会共同主办体育的局面,逐步走向由政府支持指导,依托社会办体育的格局,走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大学生运动会由最初的完全靠国家财政拨款举办,逐步过渡、转向到依靠社会,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来举办。

3.1.2 大运会对政治的能动作用

3.1.2.1 展示高校形象,提高学校声誉

大学生运动会在上世纪80年代举办初始,在社会上的影响并不大。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及对体育需求的增加,大学生运动会的社会影响逐渐增大。从参赛队伍来看,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加。从参与赛事的涉及面来看,不仅涉及到教育界、体育界,各大商界和媒体也广泛参与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过程。在大学生运动会举办期间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扩大了大学生运动会的社会影响。随着新闻传播媒体的现代化,人们对大学生运动会的了解越来越多,关注大学体育、大学体育竞赛的人们也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逐渐成为我国国内体育的重要赛事之一,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社会的影响效果主要体现在各地高校更加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更加重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和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社会各行各业也广泛参与高校体育工作的建设。

3.1.2.2 扩大对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由于体育运动的国际性和“体育语言”的通用性,因此,大运会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互动平台,使互不认识的人们之间“一见如故”,从而为开展校级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起到重要的政治媒介作用。大运会为各高校提供了展示学校体育工作成果的舞台,促进了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大运会各高校以省为代表团参赛,不同高校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尽情展示各个学校的风采,展示各高校的精神和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使各高校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能充分借鉴各高校“体教结合”的经验,从而促进了在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调动了广大青年学生关心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2 经济影响

3.2.1 经济对大运会的作用和影响

经济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具有客观可测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和间接制约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3.2.1.1 经济是大运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该国体育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

关于体育设施方面,教育部提出举办大运会要体现“以办促建”的精神。要求主办城市借助举办大运会的机会,改善主办城市各高校的体育设施。为了顺利举办大学生运动会,各承办省市均投入了比较大的经济力量修建、翻新、维修承办高校的体育设施、器材和场馆。

由表2可以看出,每届大运会都对承办高校的体育设施有明显的改善,正是由于这些场地的改善,可以为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可以满足高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还可以满足承办高水平比赛的需求。

表2 大运会促进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

3.2.1.2 经济加快发展间接推动大运会发展

经济发展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第八届大运会上,指挥中心安装了一套“视频指挥系统”,两台大电视连接每个场馆的摄像枪和摄像头,把每一个赛场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透过光纤传回指挥中心。一旦有什么异常情况,就能在指挥中心看到,然后迅速作出处理意见,把紧急指令发到有关赛场。“赛场综合成绩处理系统”,能实现比赛组织管理、成绩采集、计时计分等多项繁重任务的智能化管理,一改以往比赛结束后才把“成绩单”邮寄各代表团的历史。通过科学技术的力量,从而实现大运会的飞跃式发展。

3.2.2 大运会对经济的能动作用

3.2.2.1 高水平运动队直接推动学校体育设施的改善

通过运动队的对外交流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使学校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使学校的教育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代化的运动场馆设施、教学楼等),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取得了更广泛的财源,有许多学校还通过学校的运动代表队走出了国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应。

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对高校体育工作的推进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提高了举办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水平,改善了体育设施,强化了学校领导重视体育的意识,对学校体育工作起到推进作用;第二,大学运动会举办期间需要大量在校的大学生担任志愿者工作,这些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运动会的组织工作,对体育的认识更加深刻,这会改变他们的体育观,使他们更加热爱体育,参与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第三,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和宣传,会使高校的教师和普通学生体育意识得到增强,体育兴趣得到培养,从而使举办高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3.2.2.2 举办大运会营造经济环境

大运会已超越了纯运动竞赛的范围,成为由大学生、赞助商和媒体等广泛参与的盛大节日。举办大运会并能按市场化运作,将展示举办城市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文环境和运作能力,同时也与赞助商们建立起合作和信任关系。第七届大运会在市场招商方面比较成功,组委会集资部共与34家企业签订赞助合同。第八届大运会赞助商包括中国移动、珠江啤酒、中国人寿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这些商业运作行为为大运会的顺利举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3.3 文化影响

3.3.1 文化对大运会的作用和影响

由于现代媒体的多样化和重视宣传力度的普及化,各举办大学生运动会的省市和高校都会加大、加强对大学生运动会重大赛事的宣传,这对举办省市和举办高校的声誉就有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全程性报道大学生运动会的筹办和举办过程,各大报纸、各大网站和大运会专门网站对举办省市和举办高校的宣传面和宣传力度不断扩大,这种宣传在实质上提高了举办省市和举办高校的声誉,对提高举办省市和高校的社会形象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承办赛事的高校而言,通过大运会的宣传,不仅可以促使举办省市增加对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更是在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了学校的招生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

3.3.2 大运会对文化的能动作用

大运会举办的目的不但是要大学生注重体育锻炼,散发新时期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更重要的是要大学生领会体育精神,在比赛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看到比赛场上的运动员挥洒汗水、努力拼搏,不断为自己、为学校赢得荣誉,实在令人敬佩;而一些运动员虽然在比赛场上不得意,但仍然坦然笑对失败,实在令人感动,这都体现了大运会“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宗旨。体育精神也会因此不断地被传承下去,永不止步。

大运会推广周内,在学校的突出位置布置了图文并茂的活动展板和摆放了丰富翔实的大运会资料。展示的内容包括大运会的历史、主题、会徽、吉祥物、场馆建设和志愿者服务等全方位的信息介绍,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走进大运、了解大运的平台。通过推广和普及大运会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同学们关注大运会、服务大运会的积极性,突出了“传播大运文化,唱响体育精神”的理念。

“志在参与”:参与比赛,享受比赛,感悟比赛。赢了比赛要谦虚地接受别人的祝福,输了比赛也要坦然大方地祝福对手,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进步,从比赛中读懂宽容,从比赛中读懂人生,这才是体育精神的体现所在。所以有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是对体育精神一个诠释。

4 结论

大运会以“团结、奋进、文明、育人”为宗旨,既反映了各地、各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也展示了新世纪大学生的良好素质和时代风采。大运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参赛规模扩大化,项目设置多样化,分组明确,运动成绩增幅快,商业化运作的特点。大运会价值特征具有表现的长期性、开发的社会性和取向的特殊性。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大运会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大运会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1] 大运会历史回顾[EB/OL].Http://www.eol.cn/2007dyh 5920/20070625/t20070625239593.shtml,2011-06-20.

[2] 姚颂平.体育运动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大运会运动会大学生
龟龟运动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春季运动会
大学生之歌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大学生体育群英谱
深圳大运会火炬
深圳大运会口号
大运会选拔体育展示现场表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