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费潇
品牌源于品质
文/费潇
双汇“瘦肉精”事件、锦湖轮胎原料参假事件,又一次表明切实树立“品牌源于品质”的理念尤为重要
近年来,浙江品牌建设形势大好,“品牌大省”建设卓有成效。2006年至2010年,全省共评出名牌产品2215个,其中工业名牌产品1685个、农业名牌产品411个、服务业名牌产品78个、传统文化特色产品12个、区域名牌29个。
“十一五”期间浙江品牌建设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品牌创建工作以工业企业为主。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工业企业数量众多,全省2215件名牌产品中,工业名牌占76.1%之多,为浙江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迈进打下基础。
二是农业品牌建设加快推进。至2010年底,全省农业名牌数量占全部名牌产品的18.6%。此外,浙江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积极开展,形成了一批如“龙井茶”、“黄岩蜜橘”等农产品品牌领军标志。
三是服务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至2010年底,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11744亿元,占GDP比重达43.1%。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如“传化物流”、“中国小商品城”、“三替”家政等特色服务业品牌。然而,当前服务业发展的品牌意识仍不够强,无论是服务业品牌数量还是品牌知名度,都与服务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至2010年底,服务业名牌仅占全部名牌的3.5%,与浙江打造服务业首位经济的目标相去甚远。
浙江品牌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与“品牌大省”建设深化推进分不开。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深化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建设”和“三年内培育200个左右省级以上服务业品牌”的发展要求。2010年,经浙江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认定的区域名牌产品数量是2007年至2009年3年认定的总和;2008年至2010年,浙江认定的各类“浙江出口名牌”产品达400个,这使全省品牌培育建设进入高速增长期。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形成品牌建设的企业内在动力,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则使品牌建设迎来了市场扩张需求。一方面消费者对产品服务、品位、内涵等要求将快速提升,为浙江各类轻工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巨大消费空间;另一方面,企业只有顺时应势,通过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满足消费者更高更多样需求,才能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
虽然浙江品牌建设形势大好,但品牌积累不易,守成更难。双汇“瘦肉精”事件及锦湖轮胎原料参假事件,又一次为浙江“品牌大省”建设敲响了警钟,切实树立“品牌源于品质”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做好企业商标注册工作。企业商标注册是确保企业维护自身名誉、重视产品品质的基础,也是社会公众便于监督管理的基础。近年来,全省各地企业纷纷开展商标注册工作。以杜桥镇为例,2006年至2010年,全镇商标有效注册量合计达到1139件,占历年商标品牌注册累计量的69.3%,分别是“十五”、“九五”注册数的2.8倍和17.8倍。
做好第三方认证。引导省内企业根据我国产品质量认证法规的有关规定和行业特征,向相关机构申请ISO9000、SA8000、GMP等标准化认证。通过第三方的监督监测,推动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塑造企业形象。
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小赢靠智、大赢靠德”,远不说三鹿,近不提双汇、锦湖,哪一家不是知名企业,哪一个不是免检产品,但它们出现了质量把控不严问题,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只有牢固树立诚信经营意识,牢牢把住品质关,才能出现世界知名品牌和“百年老店”。
(供稿: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