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因其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区,故传统民居建筑集我国南北方民居特征于一身,民居资源丰富、风格多样,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在现存传统民居实体中,豫东和豫北地区的四合院、豫西地区的靠崖窑洞与地坑院建筑以及豫南地区的抬梁式与穿斗式建筑构架的巧妙结合型民居,代表了河南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建筑类型,其实例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偏僻山区或丘陵地带均有遗存。例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郏县临沣寨,太行山下怀川平原上的寨卜昌村,连寨墙都基本保留完整;又如大别山的毛铺村、灵宝市境内黄土丘陵上的杨公寨,都还基本保持着山村民居的原有风貌;再如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保存的完整程度而在全国同类建筑中占居极为重要的地位。[1]这些现存民居为中国民居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在建筑中,空间形态是指民居建筑的三维空间构图,它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河南传统民居中,以木构架结构为例,其空间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群组”的空间布局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存河南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及相关资料的查阅,梳理分析河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特征,以期为河南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河南传统民居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其风格特点因地域、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差别显著。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4个地区,以下分别对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现存传统民居状况做出归纳。
豫东地区:这里主要指郑州、开封、商丘、周口等地。该区域不仅位居整个河南的核心区域,在古时候也是我国的中心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在近代也是河南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里民居风格最具河南特色,现存的传统民居主要代表有尉氏县的刘家宅院,项城的袁世凯行宫和故居、任家大院,邓城北部的叶氏民居等。
豫西地区:这里主要指三门峡、洛阳两地。该区域地形比较复杂,气候较为干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近代经济和交通不算发达,内部贫富差异较为显著。这里建筑风格较为传统,大多数遗存状况良好,建筑风格和材料与山西、陕西类似,一些传统民居建筑遗存颇具特色,最著名的是康百万庄园。
豫北地区:这里主要指河南省内黄河以北的地区,包括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济源等地。此区域现存的传统民居主要代表有安阳县的马丕瑶府第、博爱县的寨卜昌民居、林州任村的张翰林民居等。
豫南地区:这里主要指河南境内郑州以南的区域,包括许昌、平顶山、漯河、南阳、驻马店、信阳等地。该区域以山区为主,人口密度不高,绿化植被丰富,水源充足,地势起伏较大,建筑风格也相对灵活多样。遗存传统民居虽然绝对数量不多,规模也不算很大,但这里的传统民居整体上还有北方建筑方正厚实的特征,典型的例子有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荆紫关民居等。
(1)自然条件——注重因地制宜。管仲在《管子·乘马》一书中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句话反映出古人建造村落时十分重视选址和建筑的定位以及对土地的合理使用,城市的规划和建造不必强求形式上的整齐,而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地形条件等,各个功能分区上也应当注重因地制宜,以便充分发掘自然条件的潜力,做到天人合一,更好地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河南省保留下来的民居建筑就是如此,其空间形态的创造讲究顺应自然,根据地形地势,结合水环境,充分考虑施工材料等。在山区巧妙借据地势分散布局;在平原多采用集中式的内向型院落布局;在黄土高原地区则依靠大山或崖壁,利用地势高差挖坑凿洞,创造了窑洞、地坑院等建筑形式。勤劳智慧的河南人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不同形制但都适合当地条件的舒适理想的居所。[2]
(2)人文条件——注重宗族传统与安全防御。西安原始半坡村落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创造了整个村落呈向心内聚状的空间布局。这种围绕一个中心空地(庭院)而组织起来的建筑群体形式,来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族思想。河南传统民居中的许多村落、宅院和庄园也都是按照这种向心的手法规划布局。这说明血缘关系及宗族思想支配着河南传统民居的空间构成方式。此外,古时由于社会治安相对没有保障,村落及庄园容易受到战乱和匪盗的侵害,这也要求民居村落的规划更趋于集中,以利于保障居民的安全。
数千年来,河南传统民居建筑在不断地演进,今天保留的建筑类型多样,既有地上的土木房屋建筑,又有地下、半地下的窑洞建筑。河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多以土木为主,单体建筑的体量通常也不大。
(1)建筑单体平面。河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单体一般不大,一座建筑通常由一间、三间、五间至多间房屋组成,这里通常为奇数间。因为奇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阳,对于室内之阴有平衡作用;而且奇数还可以构成明间居中、两边对称的建筑格局。在所有开间数目中,三开间民居单体最为常见。考古发现,早在遥远的魏晋、隋朝时期,河南地区就有了非常明确的三开间式的民居建筑。后来明代的“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等对于居住建筑的规定也反映出三开间的典型性与普遍性。由于庶民百姓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的住宅也占住宅总量的绝大多数,因此三开间建筑单体就成了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甚至于连大多数窑洞也是以三孔一组的形式出现。至于一些有钱有地位人家的居住建筑,大中型的二进院厢房也较为常见,也有些是以五间一组的形式出现。豫北和豫西的大型民居里有很多这样的实例。但是因为面阔五间,不太适宜居住,一般常被分为两所。
(2)建筑单体剖面。剖面不仅反映出建筑的高度和进深的大小,也能反映出梁架类型和出廊方式等重要信息。在步距一定的情况下,架数越多,则进深越大,屋顶也就越高。在河南,传统民居中最为常规的出廊方式是柱廊和挑廊。这里的民居建筑以单层为主,二层楼房也较为常见。如安阳马丕瑶府第中四进院正房楼,整栋建筑为六架前檐廊,前檐略低后檐稍高。也有三四层的楼房,例如康店的康家楼。此类多层民居的上层多用来储物,很少用来住人。再如康百万庄园,这里的建筑多数为两层,但是内部不设楼梯,仅用临时的梯子上下楼取物。总之,河南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的剖面设计灵活,富于变化。
院落是河南传统民居最为经典最为常见的组合方式,它是指将单体建筑有机组合,与院墙共同形成的围合式空间。由于河南地区南北方向跨越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东西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区域,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传统民居的院落布局也呈现多样化。另外,河南向来为“天下之中”,自古以来与周边文化交流频繁,民居建筑及其院落不断创新发展,院落的空间组合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3]
(1)院落基本形式。由于气候、地形的差异,河南传统民居院落的平面形式多种多样,但大致可分为4种基本形式,即四合院、三合院、窑房院和大别山区的前后排房院。此种分类是根据四周建筑物围合的情况而定的。若四面都有建筑物,建筑间再用围墙填充,则成为四合院;同理,若三面有建筑则形成三合院,两面有建筑则形成二合院,哪怕只有一座建筑,但加以周边围墙围合,也可形成院落。其中四合院与三合院在河南各地分布最为广泛。还可以以院落为单元,横向或纵向组合成为中型或大型复合型院落。窑洞与房屋也可围合成为院落,窑院房是最为典型的窑洞与房屋的组合形式,它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前后两排建筑组成的二合院因适应高差能力强,多出现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等山区。
(2)院落组合方式。河南传统民居基本院落的组合方式一般沿轴线纵向组合,而后再横向组合。其规模的大小视主人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而定,组合方式以主人的个人喜好而定,大致可分为纵向组合和横向组合2类。
其一,纵向组合。此类院落组合一般前面为一个四合院,后面再加上一个三合院,即组成一座二进式四合院(见图1)。其院落特点是:院落宽度等于正房通面阔,进入二进院必须通过客厅,所以客厅在河南又有过厅之称。客厅后面则是一座完整的三合院。三合院有自己独立的院门,叫做二门。二门与客厅后墙之间还有一段空隙,宽度一般为1.5m,作为前后两个庭院的缓冲空间。这种二门位于过厅后面,并有缓冲空间的院落组合形式,是院宽与正房通面阔相等的形式下产生的。如果庭院宽度大于正房的通面阔,正房两山墙外可以另有道路通往后院时,二门一般位于正房山墙与院墙之间的隔墙中间。这种情况下二门更加隐蔽,而此处的空间成为前后院的缓冲空间,即绕过厅堂才可到达二进院。
若在二进院的基础上继续重复组合,即可变成三进四合院、四进四合院甚至多进四合院。例如平顶山市郊区门楼张村张氏民居就是六进四合院。有些多进四合院形式相对完整,即每个院落都有正房与厢房;而有些则受基地条件限制而被简化。如二进院没有正房,只有两个厢房或耳房组成较小的院落。例如康百万庄园内部有几座二进院的正房就因基地长度紧张而被省去,成为简化型二进院。这种情况刚开始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久而久之却成为河南传统民居院落的一种固定存在形式。这样简化的院落分布范围很广,在开封、洛阳、南阳、新乡、三门峡、平顶山等地都有实例。
图1 二进式四合院结构图
其二,横向组合。如果院落横向是单独的,则纵深一般不超过两进,进数再多会因为空间过于狭长而导致使用不便。如果两进院落面积仍然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就需要纵向横向同时组合。这样比例就会更加协调,也更方便组织空间和功能。河南传统民居中横向组合的形式主要有主次并列式院落(见图2)和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等。
图2 主次并列式院落结构图
主次并列式院落,即在一座正常尺寸的院落旁边另加一座尺寸较小的次院。次院一般较窄,但与主院等长,并与主院共同围合成为一套中大型复合式院落。寨卜昌民居大多是由这种形式的院落组成。这种形式院落的形成,有些是人为设计的产物,有些则是由建筑基地的形状面积决定的——一般是宽度大于一套标准院落却又小于两套院落,只能先照顾主院的布局,余下空地先预留,后按实际需要再建造房屋院落。
一般来说,主次并列式院落纵深方向组合发展成二进式四合院以后,不同位置的院落会被赋予不同的使用功能。主院的前院一般是公共空间,用于主人会客等社交活动,主院的后院则一般为较私密的居住空间;次院前部多用于劳作,也是给帮工提供居住的场所,次院后部大多作为私塾。一般来说,两、三进的院落其功能已经足以满足中等家庭的使用要求。
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与主次并列式院落有明显差别。并列的院子大小相等或相近才能叫做“组”,这种形式的大型复合式院落,在河南传统民居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户人家兄弟之间各立门户,例如老大、老二在原有宅基地上共居一处,却分院建房,这样的宅院集中形成大片复合式院落,如林州任村的张翰林民居、陕县的段岩民居、商水的叶氏民居、灵宝的西路井民居、孟津的魏坡民居等;二是名门望族一家所住的大型复合式院落,如洛阳的康百万庄园、开封的刘家大院和安阳的马丕瑶府第等。
位于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在1963年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建筑,在2001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康百万庄园背靠邙山,面对洛水,有“金龟探水”的美名,乃中原古典建筑之典范。
康百万庄园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基地在邙山的南面山坡,因此可以在避开寒冷北风的同时拥有良好的日照条件;面临洛河,有充足的水源,并且交通十分便利。同时南望中岳嵩山,东有两河(洛河与黄河)交汇,西近黑石关隘,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因其处在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中原地带,并集避风、向阳、近水的聚落优秀选址原则于一身,所以被称为完美体现天人合一精神的传统聚落典型实例。
“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这4句话概括了康百万庄园“师法自然”的建造特点及功能的多样性。康百万庄园充分考虑地势,将整个庄园分为居住区、栈房区、作坊区、教育区、社会活动区等19个部分。整个庄园是一个集农、官、商于一体的复合型聚落,俨然是一座微型的城市,至1965年尚有10大功能区、33个院落、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房(窑)保存下来。目前整个庄园建筑中只有寨上主住宅区保留较为完整,其他部分的建筑其保留数量已经减少,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经典传统民居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4]
我们以保存较完整的主住宅区为例,对庄园的总体布局、空间处理等进行简要分析。我国“相形取胜”、“相土尝水”、“辨方正位”的传统营造思想主宰了庄园的选址原则,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周围自然地理状况等因素,整个庄园依山傍水,窑洞和房屋相结合,南北两区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虽然中间经历了数代人的改扩建,但布局仍然有序,风格依然统一。这与中国传统“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营造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庄园主住宅区南北长83 m,东西宽73 m,由长30 m的坡状涵洞作为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涵洞的外口是主住宅区唯一的大门,有“康百万庄园”字样的匾额就高悬于大门之上。通过涵洞进入大门可到达寨上的外院广场,外院广场南面有石刻碑林,西、北两侧分别设有进入各个内院的大宅门。主住宅区按基地的地形可分为南北2个复合式院落群体,北部5座院、南部2座院。7个院落依山顺势,巧妙利用了自然地形,单体建筑随之高低错落,造成了步移景异的丰富空间变化,各个院落都给人以园林空间的艺术美感。各道门的障景与借景更使得院落空间层次丰富。院落中种植的葡萄树已有260多年的树龄,象征着康家多子多福;采用了象征着人品高洁的松、竹、梅等颇受文人青睐的植物布景。
庄园内的建筑均以实用为前提。房屋绝大多数是二层的楼房,且一二层之间不设楼梯,二层大多有门无窗,即使有窗也是常年关闭的小窗。这是因为康家经营的产品主要以棉花、布匹等棉织物为主,所需储物空间较大。二层的房屋一般用作仓库,所以内部不设楼梯,避免浪费储存空间和增加建造成本。这一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庄园中后期的建筑中。
总体来说,崇尚天人合一是康百万庄园设计建造中所遵循的基本理念[5],这使得康百万庄园不仅具有优美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更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较高的历史价值。
中原传统民居是华夏建筑的代表,类型齐全、形式多样,而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其传统民居是物化了的中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研究河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对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重要意义。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类建筑的源头和基础。民居是建筑之母,宫、室的原型和涵义本来就是原始的民“舍”。河南传统民居作为一种历史遗存,其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历史文化价值,它以物质的形式传达文化,以技术的手段阐明历史,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自然条件、民情风尚、审美情趣等。[6]所以,我们应当对这种文化遗产认真研究、科学分析,并合理加以利用,同时给予积极保护,以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改善自身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因过度开发、无限索取而给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把民居作为一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样式来研究十分必要。
作为一种建筑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民居强调通过合理设计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南传统民居的设计与建造一般都依附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具有强烈的环境意识。河南传统民居大致分为木构建筑和生土建筑两大基本类型:木构建筑中的各个部件如果损坏还可以更换,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土建筑最常见的形式为窑洞,它以最廉价的建筑成本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性价比之高令其他类型的建筑望尘莫及。所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河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构造和布局规划都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巧妙顺应并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深入研究河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对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河南传统民居为我们设计生态建筑、规划生态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实例参考。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内涵的反映。传统民居作为建筑的典型形式,更是地域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探索促成了特定自然环境下的传统民居形态,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决定了民居的形式与功能。而河南传统民居就是中原地区独有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其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特征和人文环境成就了河南传统民居独特的艺术价值。例如,从河南现存的大量窑洞民居中,可以窥见中华传统民居建筑最原始朴素、不受外因侵扰的天人合一之美;河南传统民居木构建筑造型风格明确,布局明朗大气,层次错落,疏密有致,做工精巧,风格简朴,尺度宜人,色调淡雅,加之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河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艺术内涵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思想源泉。
[1] 左满常,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张献梅,左满常.河南民居院落平面布局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8(35):78.
[3] 贾志强,葛剑强.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J].山西建筑,2008(27):74.
[4] 康百万庄园文史编纂委员会.康百万庄园[M].香港:香港国际出版社,2003.
[5] 张玉寒.康百万庄园的建筑空间及文化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2.
[6] 李红光,刘宇清.河南民居初步调研和价值初探[C]//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苏州: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