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良
(山西夏县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山西 夏县 044402)
2010年7月29日上午,由中国雕塑院、全国城雕委艺委会、淮阴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雕委艺委会主任、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担任艺术主持的“滑田友奖·淮阴中国母爱主题雕塑大奖赛”在中国雕塑院创作基地——南京“见山园”隆重举行评审活动,金奖作品2名、银奖作品6名、铜奖作品20名正式产生。2011年4月,所有获奖方案作品的放大稿落成于淮阴东方母爱雕塑园。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城市雕塑文化创意活动。也是中国艺术铸造参与城市雕塑造园发展模式的集中体现的又一实例。
淮阴是淮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是漂母的家乡。关于漂母,《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记载。正是漂母的无私的爱成就了韩信的历史功业,也正是千千万万的母爱,创造着世界。
淮阴也是雕塑大师滑田友的家乡。滑田友(1901年~1986年),男,中国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01年5月8日生于江苏淮阴县渔沟村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1930年~1932年参加江苏甪直唐塑罗汉修复工作。1933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深思》获1943年巴黎春季沙龙金质奖章;《母亲》为巴黎市政府收藏;圆雕《轰炸》为法国现代美术馆收藏。1952年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完成大型浮雕《五·四运动》。
滑田友是我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和长期教育实践对中国现代雕塑以及对现代雕塑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影响。滑田友卓越地把中西方优秀文化融汇在一体,并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既有西方雕塑的形体组合,又富有中国美术的神韵典雅。滑田友在法15年,享誉国外。吴作人在《滑田友雕塑集》的前言中说:“滑田友先生的艺术的确做到了中西合璧,熔铸古今。既体现了西方雕刻的精神,又充满了中国文化之神韵。他对中国的现代雕刻贡献极大,影响极深。”徐悲鸿则惊叹地说他是“罗丹再世”《沉思》、《轰炸》、《母与子》、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五·四运动》、《女生产队长》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滑田友奖·淮阴中国母爱主题雕塑大奖赛”自2010年年初正式启动以来,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雕塑家们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组委会共计收到了400多名雕塑家送评的600多件作品。2010年6月10日在北京进行初选,确定了55件优秀入围作品方案。其中有雕塑家何鄂的《黄河母亲》及孙家彬的《母亲》,还有英国著名雕塑家司徒安等大师的作品。组委会在这些做成模型的方案中选出28件获奖作品,制作放大,安装陈列,并评出金奖2名、银奖6名、铜奖20名。其余颁发优秀方案奖。所有获奖雕塑作品永久性陈列于“东方母爱雕塑园”内。
本次入选的雕塑作品题材多样,表现丰富,其中青铜雕塑占了大部分。手法上写实写意俱有,形式上抽象意象相融。有历史题材的母亲雕塑,如《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古二十四孝之母子篇》,有革命形象的母亲雕塑:如《印象母亲·宋庆龄·1918》《英雄母亲赵一曼》、《游子吟》(如图1),也有人物情趣的母亲雕塑,如《瑜伽母子》、《下雨了》、《母亲》(如图2),还有表现大爱的抽象作品如《大地母爱》以及表现地震灾难的雕塑《最后的母爱》等,均为与母爱相关的创意作品,彰显主旋律,反映新生活。所有的雕塑作品已超出了单纯的雕塑艺术范畴,已上升到社会学的高度。四川雕塑艺术院著名雕塑家钱斯华的作品《我们的路》(如图3),塑造了年轻的母亲搀扶这幼子学步的温馨时刻,这充满希望的迈步,拉开了人生旅途的序曲,不管山遥水远,也不管风霜雨雪,只要迈步向前,就是壮美的风景;徐州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雕塑家朱勇前的作品《芒种》和陕西雕塑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张琨的作品《天韵》则融入了民间陶塑的风格,泥土一样的色泽和质朴,同样拥有泥土一样的厚重、宽广、博大与生命的张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青年雕塑家耿延民、肖琳夫妇的作品《游子吟》融入了民俗服饰等元素,让人感到宛如平常一首歌的诗性和温情;上海青年雕塑家冉光号的作品《回家》(如图4),中的小狗回眸一望,增强了怀抱幼子负重前行母子的生活感染力和情趣;青年雕塑家李津的作品《润物无声》(如图5),静穆的力量,俨然天地间爱的丰碑;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张伟鹏的作品《大山里的妈妈》(如图6),一件催人泪下的雕塑佳作,是千千万万贫困勤劳母亲的缩影,也是伟大民族负重前行的缩影。对于伟大的母亲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就是活着劳动着。母爱是历史,母爱是生活,母爱就是整个世界!
图1 游子吟
图2 母亲
图3 我们的路
图4 回家
图5 润物无声
图6 大山里的妈妈
近年来,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雕塑园的蓬勃发展。比如鄂尔多斯亚洲雕塑艺术主题公园、江苏宜兴城市雕塑公园、南昌的江西名人雕塑园、厦门园博园中华教育园、广州科学城中外科学家雕像群以及杭州中山路步行街雕塑聚落等等。这种造园热也给中国的艺术铸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雕塑园动辄就是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的雕塑作品,而且青铜铸造雕塑往往占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些城市雕塑的“造园”既是城市历史的当代诠释,传承了城市的文脉,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城市记忆转化为当代人文文化素养和精神动力,也是历史题材的当代雕塑语言的探索。当然对中国艺术铸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铸造如何将丰富而先进的技术转化为文化的创意与实践的重要手段的确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