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本刊记者 乔振祺 发自四川
4月20日,“北川巴拿恰”商业街开街,新北川以崭新的面貌笑迎四海宾朋
虽然“灾区重建跨越了20年发展”,可崭新的家园并不能把曾经的伤痛擦拭得了无痕迹。
2008年5月12日,正值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是佛教信众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的日子。每年四月初八,位于绵竹市区小西门的祥符寺都会举行大型的佛事活动。
当天下午2点刚过,一位孔姓居士捧着经书前往大殿,为3点钟即将开始的诵经会进行准备。路过鱼池时,她奇怪地发现池中的鱼都张着嘴游到了水面上,她自语道:“鱼儿啊,你们怎么不吃食,却张着嘴在水面上呢?”地震过后,她才明白这些鱼的“怪异”行为正是那场灾难的前兆。由于祥符寺大殿的结构与一般建筑不同,所以在地震中受损程度较轻,在这里诵经的100多僧众也因此躲过一劫。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绵竹全市13.38万户农村居民的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倒塌和受损面积达1914.13万平方米,沿山地区、汉旺地区、山区房屋几乎被夷为平地;城镇有6.1万户、755万平方米的居民住房倒塌和严重受损。基本完好的房屋仅占8%左右,50万居民全部成为灾民。整个四川灾区的受灾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西班牙国土;受灾人口3000多万,超过北欧5国总和……
震后1年内,四川震区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完成;震后1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完成;震后两年,26万户城市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今年9月底左右四川震区将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如今,在通往震区的高速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写有“四川依然美丽”的巨幅广告牌。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虹口、天马、龙门山、寿阳泉、汉旺……100多个小镇涅重生。行走在一个个崭新而美丽的城镇和村庄,看到山水田园风光争辉,如果没有人提及那场灾难,人们很难在这里找到能勾起对“5·12”地震回忆的景象。
虽然“灾区重建跨越了20年发展”,可崭新的家园并不能把曾经的伤痛擦拭得了无痕迹。
“每当看到东汽的老厂房时,就像看到圆明园一样……”绵竹市市委宣传部部长罗应光谈到这里时,为了掩饰激动,他刻意回避我的目光。从他的眼里我看到了那种无法言表的哀伤。地震发生时的几分钟内汉旺镇镇政府办公大楼就倒塌了,曾经在汉旺镇担任过镇长的罗应光说,如果他没有离开汉旺,那么今天就是别人来这里凭吊他。
都说川人是乐观的,“打打小麻将,炒炒小股票”,闲适的生活能把烦恼忘掉。但对于经历过3年前地震生死的同胞来说,无论周围物质生活怎么样改变,那份无法释怀的痛始终深埋心底,而生活中新目标给了他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今年4月10日,家在四川广安农村的何纯涛度过了她人生的第25个生日。最近几个月她一直待在德阳市残联、德阳市红十字会与香港红十字会合作成立的“康复及假肢中心”里。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安上假肢后练习行走和起身等能满足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的动作。3年前的那场地震让她失去了双腿。
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时坍塌的校舍遗址。“5·12”地震中,漩口中学校舍倒塌,55位师生遇难
2007年从泸州化工学院毕业的何纯涛来到四川蓥峰实业有限公司工作,她所在的生产厂区位于什邡市蓥华镇靠近山边的地方。当初她自己都未曾想到工作的地方会如此偏僻。灾难发生前,何纯涛在这家化工厂工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地震发生那天,何纯涛午睡后从宿舍里出来,锁上房门,钥匙还攥在手上,楼房就开始剧烈地晃动。“那天中午我睡过头了,刚走到3楼楼梯口,宿舍就垮(塌)了。”6层的宿舍楼完全垮塌,何纯涛被掩埋在废墟下一处长不足1.6米、高不到60厘米的狭小空间,一块水泥板压在她的双腿上,让她无法动弹……
2008年5月14日,被困在废墟里50多个小时的何纯涛被河南省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的官兵救出。而当时不顾余震危险、一直在狭小空间救助何纯涛的特勤大队副大队长李隆也因在地震救灾中营救出多人,后来荣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4天后的5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蓥华镇用洪亮坚定的声音激励人们:“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总书记讲话的地方就是何纯涛曾被掩埋的地方。如今,那里已经建成了一个漂亮的广场。
2008年5月25日央视十套的《讲述》栏目播出了何纯涛被救的整个过程,何纯涛的姑父录下了节目并刻成光盘送给了她,让她永远记住那些曾经救过她的人。
由于双腿被挤压的时间过长,出现了坏死和感染,何纯涛最终没能保住双腿。在外人看来,何纯涛与医院中的其他伤员不太一样,从华西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出来时,医生问她想吃点什么,她说自己想吃火锅。一位在四川大学做外教的英国志愿者马丁觉得她很特别,渐渐地,他们成了朋友。
“也许是我以前就喜欢笑吧,可能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何纯涛说。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何纯涛都无法接受失去双腿的现实。截肢后,她经常失眠。“我感觉以后没有希望,我再努力也是白努力,反正走不了,很多事情做不了。”
为了让何纯涛能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马丁经常去医院看望她。为了便于沟通,马丁时常会带着自己的学生给他们当翻译。后来何纯涛才得知,为了来陪她,马丁把自己要教授的课程都推到了下半年。这位来自伦敦的中年人,年轻时因腿部疾病行走不便,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完成了学业,并逐渐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他的经历让何纯涛很感动,但这并不能解开她心里的结。
2008年8月9日,何纯涛出院近两个月,她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道:“这么长时间了,可我还是走不出来那残酷的事实,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我还能坚持熬到什么时候,表面的坚强对我来说还能坚持多久,每天伤心痛苦的煎熬我实在受不了,我想快点走出来振作起来,可好难好难……始终接受不了这是事实,我开始泄气想到解脱……我真的很绝望了,我最对不起的是我父母和所有关心我的人,你们的情我永远都会记住,我现在尽量熬住挺住……但我不知道我能坚持挺多久,也许很长,也许很短很短……”
这是一个自我斗争的过程,何纯涛感到痛苦,难以坚持,但她仍反复地鼓励自己要忘记过去。
2009年,在马丁的帮助下,何纯涛联系到了德阳市残联、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这里能提供假肢安装、物理治疗、心理服务等“一站式多元化”康复服务。该机构是地震发生后香港同胞为支援灾区伤残人士而专门捐建的,大多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都来自香港。
“刚来到康复中心时,她是很悲观的,认为什么都没有了。”何纯涛在康复中心的心理咨询师龚晓阳说。针对何纯涛的情况,康复中心心理服务部的专家认为她有“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症状:忧郁,焦虑,身体的改变让她看不到希望。龚晓阳首先从调整她的睡眠、饮食做起,帮助她放松下来,慢慢地让她接受截肢的现实。
龚晓阳说,他们就是要让何纯涛明白,她现在还有什么,未来可能得到什么,帮助她寻找到今后生活的目标。“经过一年多的康复和心理咨询,纯涛现在已经恢复到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了。”
在康复中心,何纯涛的心情也好些。“你残,我也残,看见周围都是残疾人心理平衡多了。”她笑着说。从出院后,她一直都没有回在广安农村的家,因为广安没有受灾,“我受不了周围人的目光和言语”。家里人考虑到她未来也不会回到农村生活,就凑钱支付了首付,给她在成都市温江区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楼房。
今年5月13日,何纯涛提出想回什邡市蓥华镇地震时她被掩埋的地方看看,她的这一提议让朋友非常吃惊,朋友担心她会触景生情,回忆起那段曾经最痛苦的经历。毕竟她曾经发过誓,再也不想回到那个令她伤心的地方。可这次她觉得,有些事情该面对的就要去面对。原来的同事知道她要回去都在厂区等着她。就这样,何纯涛在“5·12”地震发生3年后第一次回到了什邡。那天什邡下着小雨,同事们说是她感动了上天。中午吃饭时,大家对过去的事都讳莫如深。
“我知道大家是怕我心里难过。”她说,“其实只要不是刻意去谈地震的那些事,我觉得也没什么。”
去年4月1日,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正式施行,按照新规定,右下肢、双下肢缺失或者丧失运动功能但能够自主坐立的,手指末节残缺或者右手拇指缺失的,有听力障碍但佩戴助听设备能够达到合格标准等9类残疾人可以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准驾车型的机动车驾驶证。
“我想考驾照,然后攒钱买辆汽车,这样我就可以到处走走。”新规定的施行让何纯涛有了动力,“现在感觉有一个目标心情也好一点了。”没有遭遇地震之前,何纯涛的业余时间总用来上网,而现在她总想到外面看看。何纯涛家里并不富裕,目前被评定为2级伤残的她每月能领到800多块钱的补贴,照顾她日常生活、年近60的母亲每月能领到200多块钱的陪护费。每月偿还近千元的房贷后,母女的固定收入所剩无几,日常开销还需要家里补贴。所以,买车在何纯涛看来还很遥远,“现在只是想想,能不能实现还要看以后”。
从华西医院出院后,何纯涛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女装店,名为“日韩淘衣小铺”。由于自己没有货源,买家付款后,她再向上家付款,由上家给买家发货,自己只是从中赚取差价。她觉得在网上开店对残疾人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
何纯涛说:“下一步我想自己进货、自己拍摄服装图片、自己发货,以后再开一家实体店,有了车之后,我就既可以开店,又可以每天在外面走走了。”这次来康复中心的几个月,由于上网不便,她的网店疏于打理,“以前积攒的人气恐怕都没了,等回家后要重新开始了”。
“干啥!”
“没干啥!虽然不多但这是我的心意。”
几个从北京来的游客在刘小蓉的“农家乐”吃完饭结账时要多给她100多元饭钱。刘小蓉试图谢绝,她说自己现在是在做生意,这样“要不得”。
那位结账的中年游客说,刘小蓉的遭遇让他感动,“刚才喝酒时听到她的情况,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今年40岁的刘小蓉是四川省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人,“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她在镇上小学当老师的丈夫不幸遇难。
安装假肢后,何纯涛在康复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练习
农家乐“玄郎人家”老板娘刘小蓉(左一)的全家福
地震发生后,刘小蓉一直守在她丈夫所在小学的救援现场,等待着丈夫的消息。2008年5月15日,刘小蓉丈夫的遗体被找到,她感觉天像塌了一样。震后交通基本中断,无法将遗体运回村里安葬,所以在学校遇难的师生们都被埋葬在了学校旁边。由于当时无法和家属联系,除了刘小蓉的丈夫、另外一位老师和一位学生外,其他师生的遗体在被留取了DNA检验样本后都被埋葬在一座大坟中。三年过去了,每到祭奠的日子,刘小蓉都要到坟前和丈夫说说话。
地震中,整个玄郎村共有23人遇难,400余间房屋倒塌。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玄郎村农地都栽种上了树木,家中的主要劳力都在外打工谋生,所以遇难的23人多以老人为主。这也使刘小蓉家的情况显得特殊。
2008年,金花镇打造玄郎风景区,为响应“新农村”建设号召,刘小蓉与丈夫拿出多年的积蓄外加借来的4万多块钱,盖起来一座3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准备经营“农家乐”。“5·12”地震的几十秒钟,刚住了4个月的新房化为乌有。
“女婿走的时候,账也贷起来了,房子也不在了。”刘小蓉的母亲感慨道。
“在把他安葬好,静静地坐下来时,我觉得一切都完了,人也没了,房子也没了,一切都无所谓了。”刘小蓉的精神受到了巨大创伤,她每天呆坐在家里,“当时就觉得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了,有没有饭吃都无所谓,人生一下就没了,没有意义了”。
当时她的儿子王宇正在读高二,她感觉自己无力撑起这个家。“我老公对我是非常疼爱的那种,他不愿意让我出门打工吃苦受罪,虽然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但一家人的生活很幸福。”由于刘小蓉的爱人是公办教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所以从前的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妇女,每天在家里做做家务,农忙的时候也去给别人的苞谷地里帮忙,一天能挣30多块钱补贴家用。刘小蓉说,更多的时候,因为有丈夫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她操心。
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今后自己和儿子怎么办?陆陆续续的人来探望刘小蓉,有丈夫的朋友,还有素未谋面的志愿者。刘小蓉记得那时候,有四个留学生志愿者来看她时说的话:“阿姨,别难过,有我们在,我们会帮助你供儿子上完大学。”
后来,他们每个月都给刘小蓉寄来几百元的生活费。村里在山下安置点分配宅基地时,将村口处最好的位置留给她;修建房屋时,镇党委书记帮她联系施工队,镇上还给予了她1万元的特殊困难补助。为表达感恩之情,刘小蓉在修好的新房门楣上挂起了“党啊比母亲还伟大”的牌匾。
想到在上高中的儿子,刘小蓉必须重新开始。
“我一没文化,二没技术,也没什么特长,很难生活下去,所以,当时就想到去学车,不管再苦再累,我相信我能挣到钱供我儿子读书的。”刘小蓉说。
2009年初,刘小蓉到驾校报名学习驾驶技术,拿到驾照后,她筹了2万元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一边跑运输,一边忙着重建家园。第一天,她挣了58元。
儿子王宇考上西安的一所高校以后,刘小蓉告诉志愿者,不要再寄钱过来了。她说,她每月挣的钱已经够儿子上大学的生活费了。2010年春节,刘小蓉和儿子搬进了180多平方米的二层新房。
为了早日还清买车、建房的借款以及供儿子上大学,也考虑到自己房子在村口的“有利”位置,再加之政府给补贴,刘小蓉萌生了经营“农家乐”的想法。但是当她把想法和家里人商量时,除了一个弟媳支持外,其他家人都反对。
刘小蓉说:“家人主要是觉得搞‘农家乐’赚钱不多,生意好累人,没得生意焦人。”这一次,刘小蓉“一意孤行”了,“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罢了”。除了政府补助2000元外,刘小蓉自己又投入了2万多元,去年3月28日,她的“玄郎人家”开业了。
刘小蓉说,她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她的“玄郎人家”是一点点投入的,挣了钱就投入一点,扩大规模或增加设备。从屋内屋外的桌椅板凳到绿地里的树木花草,都是刘小蓉自己一个人去买的。一些用来装饰的石头则是她从河边一颗颗捡来,然后用面包车运回来的。下一步如果有了资金,刘小蓉还准备把空调装上。
刘小蓉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打扫卫生、采购原料、接待客人。由于她家地处玄郎村牌坊入口,位置好,环境宜人,再加上服务热情周到,来吃饭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许多客人对她家很有特色的山野菜、山腊肉、点杀鸡都赞不绝口。和她同时期开办农家乐的几户人家因为生意不好,如今都已不干了,但她却坚持了下来。刘小蓉的经历和创业故事让她在当地小有名气,前不久,在镇上的总结表彰会上她荣获了“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称号。
但正像家人担心的那样,“‘农家乐’赚钱不多,却很累人”。每个月除去人员开支、水电煤气、原材料等费用,刘小蓉差不多能挣2000多元,而这和她“跑车”时的收入差不多。
“‘跑车’还是单纯些,现在这个工作太累人。”刘小蓉对本刊记者说道,“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买菜,客人多时,从早到晚都没得休息,真的很累。有时候开累了想关,可又不能关……没法。”
开办“农家乐”有一点让刘小蓉感觉欣慰,那就是能把家里人都聚在一起。她89岁的外婆、母亲还有弟媳妇,都帮着她操持着“玄郎人家”,“虽然挣钱不多,但家里人都在一起,能照顾家”。
有人看到刘小蓉一个人很辛苦,就说要给她介绍男朋友,但刘小蓉认为这是大家在和她开玩笑。“他们都爱和我开玩笑,他们觉得我很乐观也很开心,其实遇到挫折时我也很脆弱。”刘小蓉说,“如果有合适的,也会考虑重新建立家庭,但现在还没有合适的。”
刘小蓉的弟媳妇说,她姐姐的这种情况不好找男朋友,“贷着账,娃又正在念大学,一个月需要差不多1000块钱,负担重”。
如今,刘小蓉丈夫的照片依旧摆放在她的卧室中。她的母亲告诉记者,刘小蓉的心情今年才算好点,但“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她还是会哭”。
“眼睛、嘴巴都像我,鼻子、耳朵像他爸。”2009年7月29日下午,在什邡市妇幼保健院一间简陋的板房病房里,来自什邡市红白镇松林村5组的32岁妇女冯瑛,躺在床上仔细端详着身边刚刚出生的熟睡宝宝,她的孩子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什邡市震后再生育的第100个宝宝。
“5·12”地震不仅摧毁了冯瑛的家园,更带走了她9岁的女儿。2008年11月份一次常规孕检中,冯瑛发现自己怀孕了,这让一家人喜出望外。
平日在外跑运输的丈夫周孝勇也常常抽出时间给妻子打豆浆、炖猪蹄增加营养,守护着妻子,一起期待新生命的降临。对于冯瑛和周孝勇来说,这个在地震1年后诞生的儿子寄托着太多的希望和期盼。
在冯瑛怀孕期间,为了缓解她的紧张情绪,计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为她做常规孕期检查,并陪她聊天。2009年7月22日,根据冯瑛的预产期,什邡计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将她从红白镇接到当地条件较好的市妇幼保健院入院待产。
7月29日上午10点整,冯瑛顺利地剖腹产下一男婴。喜得贵子的小两口给孩子取名为周已皓。如今,小皓皓已经快两岁了,生长发育良好,长得虎头虎脑的小家伙成为了全家的开心果。
孩子的出生,给那些遭受地震破坏的家庭带来了笑声,带来了生命的传承,带来了希望和稳定。
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冯瑛不愿意再谈起,她说有些记者的采访总要勾起她对过去痛苦的回忆。虽然又有了孩子,可当冯瑛看到与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时,仍然会感到难过。
“他爸爸现在就在红白开火车,我每天就在家带孩子,孩子健康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冯瑛告诉记者。也许是年龄增大的缘故,冯瑛说她现在一个人带孩子很累。
对于未来,冯瑛感到更多的是经济压力。地震前,冯瑛在邻近的宏村发电厂工作,每个月能有700多元的收入,而现在“我男人每月能挣2000多块钱,我要带孩子不能去工作,家里攒的钱又都修房子了,现在孩子每月的奶粉钱要300多块,等以后孩子读书了就有负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