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兴 王 崑
(东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园林系,哈尔滨 150030)
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人们对乡村旅游的理解有所不同。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1]。
而农家乐则是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乡村旅游发展到高级阶段——民宿度假的初期形态。农家乐的实质就是“乐农家”,是城市居民利用休闲度假日、节假日离开城市到乡村农家去的短周期旅游形式[1]。农家乐消费主体为城市工薪阶层,是城乡文化的交汇点,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代替的功能作用。
随着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其周边地区及县城的农家乐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为促进哈尔滨农家乐旅游的健康发展,我们对其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我国一些城市的周边相继出现乡村旅游——农家乐。随着农家乐旅游发展影响力的扩大,国家旅游局曾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标志着旅游重点正在从城市转向农村。哈尔滨市也是紧跟国家发展趋势,以尚志市帽儿山镇吕家围子村为代表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该村也将获评“哈尔滨市乡村旅游发源地”)。随后,农家乐在哈尔滨市周边地区和县城遍地开花,并逐渐科学化、生态化、规范化,成为了哈尔滨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哈尔滨市域内农家乐数量高达数千家,数量多,分布广(见图1)。许多农家乐经济收益可观。如尚志帽儿山的吕家围子,利用山水资源和东北农村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年接待游客可达50万(人次),实现营业额2 00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成为了远近闻明的富裕村;宾县二龙山马家屯,具有东北风格的农家小院70多座;呼兰于2005年推出农家乐旅游线路,以农家绿色小院为主,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哈尔滨市还制订出台了《农家乐企业服务标准》、《农家乐服务通则》、《农家乐餐馆服务规范》等标准,使“农家乐”服务业有章可循,有力地促进了农家乐旅游的规范化发展。
农家乐是立足城市居民消费的乡村旅游,所以,其分布与自身性质有很大关系。从整体上看,哈尔滨农家乐的分布类型可以分为依托型与分散型两大类(如图2所示)。
(1)依托型。这部分农家乐主要是依托大型的旅游区或有名的村落旅游发展起来的[1]。例如:宾县二龙山马家屯、横头山头道河子、帽儿山的吕家围子等。他们利用自然与半自然景观形成乡村景观的一部分,丰富了人文景观资源[3]。
(2)分散型。此类农家乐主要分布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城市周边地区[1]。例如:松北区万宝镇化家村、南岗红旗乡东升村新城屯、料甸乡红新村朝鲜族风情旅游村等。这类农家乐具有独立性强、规模小、投资小、风险小、形式简单、易于推广等特点。
依托型与分散型两大类型的农家乐各具特色,互补共存,丰富了哈尔滨农家乐的内容与形式,从交通路线、消费水平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了多层次选择。
农家乐虽然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较简单,但它还是拥有由一定数量的旅游项目所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如图3所示)。以下为哈尔滨农家乐的主要产品体验项目:
(1)清闲娱乐体验。此项体验内容相对简单,即提供“农家”的场所,形成一个与繁忙喧嚣城市完全相反的清幽、自然、美好的“世外桃源”般的农家氛围。游客们可以在此进行赏花采果、下棋打牌、卡啦OK等简单的轻松游憩活动。
(2)农家乐趣体验。原始纯粹的农家乐正是“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购农家物、做农家人、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2]。这种拥有强烈农家气息的体验是吸引大量城市居民的魅力所在。
(3)耕种采摘体验。农家乐主要依托于土地。许多农家乐将土地对外开放进行租赁,即将土地划分小块出租给城市市民种植瓜果、蔬菜、花草、粮食,多数市民利用节假日到农园土地作业,平时由农家代管[1],目的是使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养成吃苦耐劳、珍惜粮食的美德。另外也有一部分农家乐在收获季节,利用自家果蔬产品形成小型采摘园,让游客体验劳作,品尝绿色食品。
(4)动物亲近体验。城市中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动物,所以部分农家乐设计了动物亲近体验产品,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市场。这种旅游产品可以让游客到农家喂养鸡、鸭、鹅等家禽,也可以适当进行赛狗、斗鸡等活动,亦可接触养蜂、养鱼,使游客在丰富度假生活的同时增加生产知识。
(5)民俗风情体验。哈尔滨市分布有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并拥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东北二人转、东北秧歌等民间戏曲歌舞。所以,哈尔滨农家乐在提供普通的农民情趣体验之外,还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文化、乡土文化、民族节庆等民俗特色体验项目。
从产生原因和过程来看,农家乐是在一个阶段内迎合城市居民需求和消费特征的乡村旅游产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与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发展,农家乐将会逐步减少,从而被更高级的民宿度假旅游所取代[1]。
虽说如此,但是纵观全国,由于城市条件的改善仍很漫长,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一段时间甚至较长时间内,农家乐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对于哈尔滨农家乐来说,在策划设计中注入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营管理中将社会、生态、经济三种效益统一,同时依据哈尔滨城市特征,适时适地开发产品,深度挖掘、创造新奇特旅游项目,则哈尔滨农家乐仍会以其自身特色以及其他旅游形式不可取代的功能作用在旅游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依靠投资省、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点。
哈尔滨市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的中高纬度,是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省会,总面积56 579km2,下辖8区3市7县,有着自己特殊的黑土文化,兼具“天时、地利、人和”,铸造了哈尔滨市农家乐诸多的发展优势。
(1)浓郁的乡村气息与农家风情。这是农家乐的魅力所在。饱受“城累”的城市居民迫切希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此外,哈尔滨农家乐淳朴感人的乡村气息可谓是自成一派的农家风情,使哈尔滨农家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深远性。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农家乐的主要消费对象为城市工薪阶层,他们具备一定经济基础,但是大多并不十分富裕,哈尔滨农家乐的低廉收费,使更多人能够接受。
(3)交通方便,出游便利。在“南拓、北跃、中兴、强县”的战略目标推进下,哈尔滨的交通越发便利,这使得无论是依托型还是分散型的农家乐,游客都能够方便地在短时间内到达。这对于“闲而不连”的城市人来说,是分时、短周期度假的首选,能够增加城市居民的出行次数,为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少数民族文化与异国风情。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许多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共同丰富了哈尔滨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农家乐的发展将各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赫哲族的鱼皮画制作、满族的八大碗等)及艺术形式(朝鲜族象帽舞、锡伯族民间歌曲等)完美融合后必将成为独具特色的亮点。同时,哈尔滨拥有“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若将其异国风情巧妙地点缀在农家乐中,也会锦上添花。
(5)季节特色鲜明,变化丰富。由于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哈尔滨自然纯朴的乡村中四季变化分明,各具特色。作为避暑胜地的哈尔滨因其宜人的气候条件在夏季吸引大量的游客,春耕、夏播、秋收也拥有强烈的农事气息,冬日更有冰雪游戏与独特的寒地景观。
(6)多样的历史积淀与特色的东北文化。追溯历史,大约3000年前,即殷商晚期,哈尔滨便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又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外加中国革命战争中所遗留的历史遗迹等,这一切使哈尔滨历史文化较为丰富。农家乐可以依据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开辟金源文化、红色革命、林海雪原等不同主题,发展特色农家乐。
同时,东北文化中的大秧歌、二人转、热炕头等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表演在农家乐会逐渐增多,也可形成一种特色内容。
(7)农家主人的东北豪情。哈尔滨农家乐多数为东北人所经营管理,而东北人豪爽热情的接人待物之礼也会成为哈尔滨农家乐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农家乐产品开发和设计上存在盲从与简单效仿,导致产品雷同、档次不清晰,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度假需求[1]。例如东北特色农家菜、农家火炕几乎成为了哈尔滨农家乐的主要形式,过于普遍。
(2)产品单一,缺少特色资源,并且对于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充分。例如大部分农家乐只是利用东北农家的风情气息,却没有深度挖掘哈尔滨的文化吸引力、生态吸引力。
(3)农家乐经营存在规模过小,过分强调个性,不成体系,品牌意识淡薄。这与经营者进入门槛低,受眼前利益支配等因素有关,导致许多功能未充分发挥。
(4)人工化倾向严重。农家乐主要展示农家的民俗人文特色,但是过分人工化的打造会使产品生硬。哈尔滨农家乐没有完美结合周边生态自然环境,没有考虑良性循环及生态合理性,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
(5)未能摆脱季节性限制。哈尔滨虽然贵为“冰城”,但是冬季农家乐几乎处于萧条状态。经营者未能巧妙地运用冰雪资源,打造农家冰雪乐趣(狗拉爬犁,制作简易冰灯等),设计农家特色冰雪景观,以摆脱季节束缚。
为了促进哈尔滨农家乐可持续稳步发展,建议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和加强:
首先,明确农家乐发展的理论基础。农家乐虽然规模小,却是一种旅游产品,需要将其中交叉的许多科学理论基础(生态造景、经营管理、产品策划等)融会贯通。
其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哈尔滨历史及民俗文化。农家乐需要在自然资源基础上,融进民风民俗的原味,充分体现和发挥地区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
最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客源开发及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只有针对当前农家乐旅游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生态、可持续的方法加以解决并完善农家乐各方面建设,哈尔滨农家乐才能步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良好发展轨道。
[1]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王继庆.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蒙睿,周鸿,等.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