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丽 普 静 叶必辉 苏秀丽
就职业选择而言,兴趣是匹配人与职业的依据。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此后也有大量的关于人格和兴趣的相关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因为人格对职业兴趣产生影响,而人格同具体的文化背景有关,中国大学生的人格和职业兴趣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北京地区大学生人格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职业兴趣的调整,使其成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研究概况
2008年~2009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北京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有效数据为14,864人。其中,男生6,403人,占总人数的43.1%;女生8,461人,占56.9%。本科生占59.5%,大专生占30.9%,硕士及以上占9.6%。专业分为理、工、管、文和其他,工科和管理类(含商科)大学生分别为32.1%和31.3%, 文科占18.6%(含艺术类),理科占10.8%,其他占7.2%。
使用研究工具《大学生人格量表》,包括7大维度: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事态度;《大学生职业兴趣量表》包括组织管理、事务规则、艺术创作、技术研究、服务社会、专业自主6大维度。研究程序通过两种方式收集数据:一种是大学生通过登陆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答题,另一种是大学生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招聘会现场进行测评。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积差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等分析。
研究结果
1.人格特点
整体上看,人格得分最高的是善良,其次是外向性,但他们得分的差异性也最大,尤其是外向性。而得分最低的是处世态度和情绪稳定性,他们得分的离散性也相对较小。
从检验的结果可以得出,男生和女生在4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善良方面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行事风格、才干、人际关系方面高于女生,但均值差异微乎其微。
通过方差分析,4个维度在专业方面出现了显著差异。事后检验显示,善良维度文科学生得分最高,其次是理科和管理类,最后是工科学生。而才干维度则几乎相反,工科学生得分最高,其次是理科,最后是文科和管理类。人际关系维度,工科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各专业类型。
2.职业兴趣特点
整体上看,事务规则的均分高于其他类型,其次是技术研究,但分数差异性也很明显。分数最低和离散性最小的都是专业自主(这类人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但不愿意受到过多的约束,一般不愿意在科层组织中工作,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为社会或个人提供服务)。
从表2的T检验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6种职业兴趣类型的得分上都存在差异。前两种兴趣均分差异不大,出现显著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大有关。“技术研究”类型上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而艺术创作、服务社会和专业自主方面得分都略低于女生。尽管男女生中以事务规则为职业兴趣倾向的人数都超过一半,女生的人数比例还是更胜一筹。艺术创作和服务社会倾向的女生比例也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中有1/3的人属于技术研究倾向,女生仅有1/10。女生比男生更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职业兴趣倾向。
从方差分析可以看出,除了服务社会,其他类型的得分均在学历上存在差异。从事后检验来看,在组织管理和专业自主方面,学历越高,兴趣越强,硕士及以上与本科学历的学生为一个层级,而大专生为另一个层级;事务规则方面则恰恰相反,学历越高兴趣越低,大专生最高,本科生其次,而硕士又显著低于本科生;艺术创作方面是大专生兴趣最高,本科生其次,硕士及以上学历学生最低;技术研究的兴趣程度则是两头高中间低,硕士及以上、大专的学生都比较有兴趣(见表4)。
从方差分析可以看出,6种兴趣类型得分在专业上均存在差异。组织管理这方面的兴趣,确实是管理类专业学生最高,和其他各专业均有显著差异,理科和工科属于第二梯队,而文科最低;事务规则情况也类似;艺术创作,文科生最高,与其他各专业均有显著差异,然后是管理类专业,最后是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各专业在技术研究上差异比较明显,而兴趣由高到低依次是工科、理科、管理和文科;服务社会和专业自主两方面差异同样显著,顺序却恰好相反。
3.人格与职业兴趣关系
对人格与职业兴趣关系的分析,由于人格并不存在所谓的“最强人格”,所以直接分析不同职业兴趣的学生的人格构成(见表5)。
不同人格的得分经过相应公式的转化之后如表5,也可以互相比较。总体上来说,各种职业兴趣倾向的大学生,在情绪稳定维度上的差距不显著,或许意味着这个维度在各种职业兴趣倾向中不存在明显作用。
组织管理倾向的大学生,在各个人格维度上的得分都要低于平均值,其得分最高的人格特征是善良,最低的是人际关系特性。事务规则倾向的大学生,在外向性和行事风格上的得分比平均值高出不少,其他得分则基本接近平均值,其得分最高的是外向性。艺术创作倾向的大学生,人格维度得分最高的是善良特性。技术研究倾向的大学生超出平均分较高的是行事风格、才干以及处世态度。其中,才干是其中得分最高的。服务社会倾向的学生中,外向性的得分是所有倾向里最高的,至于其他特质则比较平均化。专业自主的大学生各种特质得分都比较低。其中行事风格、才干这两个特质都显著低于平均值。多种兴趣的特质得分就比较平均,最高的是人际关系和行事风格。
在描述统计基础上,进行了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情绪稳定因素的效应不显著,所以多重比较没有将之纳入其中。以下是每种人格特质相对应的比较典型的职业兴趣倾向(见表6)。
最后分别以每种兴趣类型为因变量,进行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类型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见表7):
分析结果表明,外向性、善良与行事风格对6种职业兴趣类型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情绪稳定则对6种职业兴趣类型都没有预测作用。另外,才干可以预测艺术创作、技术研究、社会服务和专业自主,而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都可以预测组织管理、事务规则和技术研究。
讨论
1.人格特点原因分析
这次调查的对象多为18岁~22岁的大学生,他们多具有年轻人正直和情感丰富的特点,而耐性、淡泊等相对带有成熟色彩的特质还比较欠缺。
从专业差异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可能具有的人格特征,毋庸置疑,具有某些人格特质的人更倾向于参与某种活动并进入相应的专业,而进入这个领域之后,周围的环境也会对其人格产生进一步的强化或塑造,统计结果很难显示出影响的序列或因果关系,这是一个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另外一点就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性别比例结构(见表8),文科女生多而工科男生多,因此这种专业差异部分也是性别差异的体现。例如,工科的学生人际关系更好,可能与工科男生多,其性格更为豁达有关。
2.职业兴趣原因分析
职业兴趣的总体结果与以往的一些研究有所不同。在有关发表的文章中认为,学生职业兴趣顺序排名由多至少: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研究型、艺术型、现实型;对比有关调查,上述调查中的首位顺序社会型所占比例较为靠后,两个研究一致的是企业型排名靠前,而研究型和现实型排名同样较为靠后。
这种差异的出现,排除职业兴趣问卷维度命名和定义的差异,事务规则取向(从含义上类似于常规型)成为学生首要的职业兴趣取向,其次是技术研究型,有别于之前研究的社会型和企业型,这可能与目前的经济形势有密切影响。之前经济形势较好,社会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效益也普遍较好,因此学生更愿意到吸纳能力和经济收入高的社会服务业和企业求职。而近年来高校大范围扩招,学生求职压力加大、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以及追求稳定等因素,使得学生更趋于进入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较稳定的常规型和研究技术型单位。
性别差异方面,6种职业兴趣类型的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前两种兴趣均分差异不大,出现显著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大有关。后面4种职业兴趣类型差异可能因为性别与专业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男生更多是学习工科专业,而女生学习文科和艺术类专业的相对较多;另外,也可能与学生择业时的社会需求有关。求职时,男生更多的从事技术研究类的工作,而女生则更多从事艺术创作类和服务社会类的工作。尽管男女生中以“事务规则”为职业兴趣倾向的人数超过一半,女生的人数比例还是更胜一筹,表明女生更倾向于做按部就班的工作。最后,女生比男生更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职业兴趣倾向。一方面,女生更容易兼顾更多的兴趣,但却不如男生专注和投入;另一方面,就业时的劣势让女生不得不拓宽自己的职业兴趣。
这与之前夏志红和杨铖的研究结果“男同学更趋向于现实型,女同学更趋向于社会型”不谋而合。但与蔡永红、林崇德和肖丽萍等人的研究中发现“男生在艺术型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现实型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结果不一致。
专业差异方面,6种兴趣类型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也验证了之前一些学者的研究。理科类学生趋向现实型;语言类学生趋向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几个专业学生的主要职业能力人格类型为社会型。
3.人格与兴趣关系分析
结果表明,外向性、善良和行事风格对各种职业兴趣类型都有预测作用,说明这是比较通行的职业兴趣要求的人格特点。正好这3项也是大学生整体得分较高的人格维度。
组织管理类型的工作需要外向性和行事风格严谨、自制、沉稳的人,因此具备以上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从事组织管理类型的工作。这与之前对师范学生的调查发现的研究结果“外倾性、责任心和一致性对企业型有足够的影响”一致。
事务规则类型的工作需要外向性、行事风格严谨、自制、沉稳与处世态度自信、淡泊的人,因此具备以上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从事事务规则类型的工作。这与有关调查发现的研究结果“自觉性对常规型都有足够的影响”一致。
艺术创作类型的工作需要善良的人,这与艺术创作表达的是真、善、美有关,因此具备以上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从事艺术创作类型的工作。
技术研究类型的工作需要行事风格严谨、自制和沉稳、才干、人际关系、善良的人,因此具备以上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从事技术研究类型的工作。这与之前调查发现的研究结果“责任心对研究型都有足够的影响”一致。
结论
经过实证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北京地区大学生人格特点。北京地区大学生最典型的人格特点是“善良”和 “外向性”,而“处世态度”和“情绪稳定性”特点最不明显。
二是北京地区大学生职业兴趣特点。职业兴趣方面, 大学生在“事务规则”上得分最高,分数最低是“专业自主”。
三是北京地区大学生人格与职业兴趣关系。外向性、善良与行事风格对各种职业兴趣类型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情绪稳定没有预测作用。才干可以预测艺术创作、技术研究、社会服务和专业自主,而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都可以预测组织管理、事务规则和技术研究。
建议
第一,关注大学生人格塑造。一直以来,高等教育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以致进入大学后,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根据目前学生的人格特点现状,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使其处世态度更加成熟,同时提高其情绪稳定性。
第二,大学生职业兴趣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价值观主要集中在事务规则、技术研究,应对其他几个价值取向加以引导,尤其是社会吸纳能力强和需求旺盛的服务社会取向以及专业自主取向。
第三,引导大学生进行人格特点与职业兴趣的合理匹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相关机构应该结合学生的人格特点和职业兴趣,指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职业所需的能力水平,帮助其顺利就业。
第四,关注女生就业。女大学生应在才干、人际关系、行事风格等方面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自立自强。立足女性特点,增加为社会所需要的特性,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的目的。
第五,建设个性化就业信息自动推荐服务系统。在高校职业辅导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可以建设一个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就业信息自动推荐服务系统。该系统能够综合分析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在线职业测评结果,挖掘出与学生的职业倾向匹配的就业信息,即时将相关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常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