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质量+特色”内涵发展之路大力提升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

2011-01-18 02:49徐金梧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优势学科特色

徐金梧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战略部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今后发展中应认真落实《规划纲要》这一纲领文件,认清发展形势、明确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认清发展形势,坚定“质量+特色”内涵发展之路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意味着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将全方位进入发展理念战略转变和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质量和特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与此相应,高校之间的竞争重点也将从外延、规模的竞争转移到内涵、质量等核心竞争力上来。

对于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来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以其鲜明的行业背景和学科特色,为我国各行业的科技进步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构建起服务于行业发展的一批优势学科和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近年来部分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缺乏准确的办学定位而陷入“趋同化”和“综合化”发展困境。一方面,办学目标“趋同化”导致了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的同质倾向,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减弱,部分新增学科和专业的办学质量不高而且面临较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因“综合化”而带来的规模扩张引发了有限资源平均化、优质资源稀释化,使得原有優势学科和专业获得的支持不足,不得不面对核心竞争力减弱带来的发展困境。可以说,当前大多数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战略抉择。

《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更加坚定了这类高校坚持“特色化”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发展现状来看,行业特色型大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并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正是由于国家振兴行业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行业特色。特色既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立校之源,更是生存之本。如果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导致原有优势、特色和品牌丢失,则不仅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会有生存之忧。因此,“趋同化”和“综合化”并非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正确发展方向,坚持“质量+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实施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才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抢抓发展机遇,以“有为”思想跻身国家发展战略

依据《规划纲要》,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将达到4%;同时将继续实施“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等一系列建设项目。国家的这些战略性政策以及因此带来的各种资源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外部环境,将成为全国各类高校竞相争夺的对象。在这一形势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只有按照“有为才有位”的思想,努力跻身国家的各种发展战略,方能为自身发展积聚强劲的动力。

1.以贡献寻求发展,积极参与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2009年初,国家相继出台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引擎。2010年,国务院又新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数倍增长。国家的产业改革发展浪潮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优势,我们应勇于承担起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历史使命,在产业振兴和行业技术进步方面有所作为。未来5年~10年,北京科技大学将紧紧把握国家的这些战略政策,认真组织实施以下工作:一是下大力气抓好学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使其早见成效、早出成果,为我国重大工程的选材、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同时,发挥该项目的辐射和共享作用,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和自主研究能力。二是抓住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利契机,与北京市共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要素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型。三是积极争取并承担建设冶金、材料、机械、矿业等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努力为国家钢铁产业振兴和“钢铁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以服务获取支持,积极承担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任。未来10年,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黄金10年,各行业面临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实现新一轮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行业特色型大学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人才优势以及与行业的血脉相连关系,以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与行业内企业的共建和共赢,共同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未来几年,北京科技大学将从以下方面不懈努力,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一是利用学校与企业间无利益竞争的特殊地位,构建行业技术交流平台,打破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壁垒,在行业技术传播方面发挥纽带作用。二是构建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问题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进而引领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与企业联合成立专项关键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出谋划策,对企业的技术中心建设给予指导和扶持,努力成为企业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强化特色优势,在“选择性发展”中彰显学科实力

学科特色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提升高校整体办学实力、凝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发展形成了“唇齿相依”的关系,既得到了行业的大力支持和各种资源,同时也受到行业集中度、行业发展周期和景气等因素的影响而遇到发展困境。因此,在未来几年,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既要保持原有特色优势,为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又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导向,通过固基强干、交叉融合、择优培育等学科发展思路,努力形成服务面更广并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学科生态系统。

1.固基强干,夯实优势学科发展根基。特色学科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根本和原动力。根据全国第二轮学科水平评估结果,40所高校的90个一级学科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其中行业特色型大学占到了近50%,行业特色学科占到40%,这充分表明了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传统优势所在。然而,学科面相对狭窄、特色学科缺少相邻学科支撑依然是当前行业特色型大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导致这些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因此,未来发展中,行业特色型大学要想保持优势,就必须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原有的优势特色学科,并努力向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冲击。而做强做大优势特色学科的关键在于,要选择与优势特色学科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进行重点建设,采取理工结合、应用与基础研究融合发展的建设思路,使学校的一批基础学科迅速崛起,为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和解决应用领域前沿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劲根基,进而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较完整的学科创新链条。

2.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发展整体实力。当今科学研究发展表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推动科学研究重大突破与高新技术产生的源泉,也是构建良好学科发展势态、突破“学术孤岛”的关键。行业特色型大学要摆脱学科面单一、原创性不足的劣势,除实施“固基強干”工程外,还要下大力气推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的资源配置,努力打造若干具有综合优势的学科群和具有综合功能的学术研究平台,提升学校学科发展的整体实力。这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仅包括优势学科的强强联合,而且也包括理科和工科、理科和文科、工科和文科等不同门类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未来几年,北京科技大学将一方面继续加强优势学科间的合作,在原有冶金、材料等交叉学科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新能源”“纳米技术”“金属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等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提升优势学科实力;另一方面将积极探索具有行业特色的管理、人文社会学科生长点,努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协调、快速发展。

3.择优培育,催生时代所需新兴学科。特色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征和本质所在。但特色不是一劳永逸的,它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尤其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革新的过程中,传统工业终究会面临消退甚至消亡的危机。因此,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要重点培育一些时代所需的新兴学科,为保持学科的持久生命力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增设,而应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选择性地培植和发展既为社会发展所需要,又能与特色学科形成互补和支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未来5年~10年,北京科技大学将依托冶金、材料等优势学科进行新兴学科拓展建设,重点培育新材料、能源与环境、石油化工、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学科方向和新兴学科,力争通过一两个领域率先突破,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新的特色学科高地。

转变教育观念,在多元培养体制下培育特色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培养各个行业领域的拔尖人才已经成为了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振兴的根本途径。为此,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未来几年,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使命,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特色等方面进行大的调整和改革,努力为行业乃至社会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1.转变教育观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这是前提,也是关键。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第一职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搞好教学和培养好学生上来,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此外,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我们在育人过程中还要努力实现以下转变:一是树立以创新、创造、创业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二是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教育向互动的启发性教育转变;三是从规模化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转变;四是从平均施教向个性化教育转变。为此,未来几年,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坚持和发扬“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倡导创新、发展个性”的人才培养思路,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分流培养、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不同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造就更加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结合行业需求,努力培育特色人才。当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和行业发展急需和竞相争夺的人力资源。行业特色型大学可以把握这一有利契机,发挥自身优势,在培育特色人才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可以结合工程背景,培养工程师人才。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行业特色型大学应积极参与并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绝不能流于表面,一定要注重培养体制的创新和实际培养质量的提高。北京科技大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将单独设立高等工程师学院,制定单独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并统筹考虑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努力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和引领工程技术发展的工程领域精英人才。二是实施研究生的学术型、应用型分类培养。结合博士生、硕士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针对不同的学科和专业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同样一个学科内部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有所区别,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向学术型发展,也可以选择向工程应用型发展。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工程硕士的培养力度,努力彰显学校在培养行业特色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实力。三是深化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共建与合作,加速在企业中建设教育科研基地和企业导师队伍,采取现场教学、校企“双导师制”等措施,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培养行业发展急需、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优势学科特色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画与话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