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勇 ,张 杨,张金山,李红波,闫向民,杜 玮 ,卡德尔
(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犊牛幼龄阶段的生长发育与成年后的生产性能有直接的关系,幼畜的早期培育是现代养殖业的成功技术对策,早期断奶的关键技术即为代乳品的研制与使用[1]。面对我国的肉牛生产,如何高效的组织开展犊牛培育工作,已成为制约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奶牛业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犊牛早期断奶技术的研究并应用于生产。犊牛早期断奶可以节省大量鲜奶,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培育成本。同时,由于犊牛较早地采食犊牛料等植物性饲料,能促进犊牛的消化器官,尤其是瘤胃、网胃的发育,提高犊牛的培育质量、生产性能和成活率,可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4]。有些学者认为,为了使犊牛正常而健康的生长发育,早期断奶,早期补饲,增加商品奶,降低培育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大发展[3]。当前肉类消费市场牛肉需求量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牛肉价格稳步增长,肉牛产业前景看好。然而从产业发展的来说,核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核心科技的进步,我国的肉牛产业起步较晚,在很多技术上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针对肉用犊牛的培育问题,犊牛早期断奶技术、犊牛代乳料产品的开发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苗树君等(2009)等从不同结构日粮角度研究了早期断奶对犊牛胃重量及瘤胃内黏膜发育的影响,结果证实,早期断奶和低奶量组犊牛瘤网胃重量均显著高于充裕奶量组[2]。李亮等(2010)研究表明,应用代乳粉培育放牧犊牦牛的生长效果优于自然放牧牦牛,犊牦牛饲喂代乳粉的经济效益大幅优于天然放牧的犊牦牛[5]。李辉等(2008)研究不同蛋白水平代乳品对哺乳期犊牛生长发育、常规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及氨基酸消化的影响,中等蛋白质水平的代乳品对犊牛的饲喂增重效果最好[6]。张蓉等(2008)研究了早期断奶犊牛饲喂不同脂肪含量代乳品,脂肪水平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饲料进食量的影响,为犊牛生长规律和脂肪需要提供科学依据[7]。总体来说,我国在犊牛早期断奶方面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然而针对代乳品的应用与生产来说,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饲料资源与品种资源差异很大,如何针对不同的品种做好犊牛培育的精细化管理仍然是制约代乳料普及与推广的重点与难点,本试验通过使用新疆畜牧科学院发明专利产品—犊牛代乳料,研究不同品种犊牛在早期断奶阶段的生长发育情况,为不同品种犊牛早期生长发育机理的研究与专用产品的研究与推广奠定基础。
鲜奶:由新疆伊犁中洲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尼勒克县阿克塔斯牛场提供。代乳料1#、2#:新疆天山预混料厂生产,成分:玉米、豆粕、棉蛋白、玉米蛋白粉、乳酸钙、乳清粉、蛋氨酸、纤维素酶及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其中粗蛋白≥23%、有效磷≥0.4%、钙≥1.1%、赖氨酸≥1.1%。
选择健康无病、出生45日龄左右的小公犊,其中荷斯坦8头、安杂8头、新褐杂8头,将牛进行统一编号、管理。
试验于2008年4月5日~2008年5月9日在新疆伊犁尼勒克县阿克塔斯牛场进行。
尼勒克县位于东经 81°58′~84°58′,北纬43°25′~44°17′。阿克塔斯牧区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带,以及山前冲积平原和河谷阶地一带。最高峰为阿冬萨拉散分水岭,海拔4 590 m。
试验全期(4月5日至5月9日)犊牛在牛栏内饲养,由专人负责饲养管理,犊牛定时定量哺乳并配合母乳饲喂代乳料。日喂两次,分别为 8∶00、21∶00。在试验期牛乳逐渐减少,代乳料逐渐增加。1#代乳料在饲喂养前用1∶1的温水(38~40℃)浸泡1 h左右,与母乳搅拌均匀,按饲喂量灌入料桶逐头饲喂。2#代乳料前期采用1∶1的温水(38~40℃)浸泡1 h左右,与母乳搅拌均匀饲喂,后逐渐采用干喂至35 d试验结束。具体饲喂方法见表1所示。
表1 人工代乳料饲喂方案
在饲喂犊牛前空腹称重,称重在早晨6:30,体尺与体重的测量同时进行,分别于试验开始和试验结束连续两天早上进行,取平均值。测量部位与方法参照(王根林,2000)。
试验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采用LSD和Duncan多重比较方法,进行方差分析,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由表2可见:安杂组日增重0.52 kg,新褐杂日增重0.46 kg,荷斯坦组日增重0.45 kg,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安杂组增重成本8.25元/kg,新褐杂增重成本组9.27元/kg,荷斯坦组增重成本9.62元/kg,三组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但安杂组的效益略好,荷斯坦组效益略差。
表2 35 d断奶试验期间犊牛体重变化与成本
由表3可见,在试验初始(45日龄左右)犊牛在体高上差异极显著(P<0.01),胸围指标上差异显著(P<0.05),其它指标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体高方面:荷斯坦组较高,新褐杂组居中,安杂组较低;荷斯坦组与新褐杂组差异显著(P< 0.05),荷斯坦组与安杂组差异极显著(P<0.01);胸围方面:荷斯坦组>安杂组>新褐杂组,荷斯坦组与新褐杂组差异显著(P<0.05),安杂组与新褐杂组差异不显著(P>0.05)。
表3 代乳期间犊牛的体尺变化
经过35 d的代乳料饲喂在试验结束(80日龄)时,体斜长、体高、腰角宽与体直长上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具体来说,体斜长上安杂>荷斯坦>新褐杂,安杂与新褐杂差异极显著(P<0.01);在体高上荷斯坦>新褐杂>安杂,荷斯坦与安杂差异极显著(P<0.01);腰角宽上安杂>荷斯坦>新褐杂,安杂与新褐杂差异极显著(P<0.01),与体斜长变化相似;体直长上安杂>荷斯坦>新褐杂,安杂与荷斯坦、新褐杂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此时荷斯坦与新褐杂差异不显著(P>0.05)。
从累计增长来看,三品种生长速度不同,体斜长增量均值比较,安杂组(11.0 cm)与荷斯坦(7.29 cm)、新褐杂(6.10 cm)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在体直长增量上,安杂组(13.50 cm)与荷斯坦(8.71 cm)、新褐杂(7.38 cm)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安杂组与新褐杂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 0.01)。在体高、胸围、管围、腰角宽等体尺性状指标上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品种有关,不同品种随年龄的增长,体型特点逐步表现出来。
从日增重水平来看,安杂、荷斯坦、新褐杂等三个不同品种、类型犊牛的日增重分别为0.52 kg、0.45 kg、0.46 kg,经检验差异不显著,表明在相同营养水平条件下,犊牛早期生长发育速率相接近。姚军虎等[8](1997)认为,不同杂种牛对饲料的利用效率不同,在同一饲养条件下育肥效果也不同,本试验阶段研究表明,同营养水平条件下品种间育肥效果不同,但差异不大。王艳荣等[9](2006)研究发现,不同品种杂交牛在不同饲粮间有一定差异,肉牛的产肉性能在杂交组合和饲粮类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作效应,不同遗传基础的牛群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饲粮的要求不同。田洪祥等[10](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品种内,代乳料替代新鲜牛乳有利于促进犊牛的及早发育,提高犊牛的生长发育速度,减少鲜奶的喂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因此品种、营养及其互作效应对日增重均有影响。本试验证实,在试验方案下,各品种犊牛的生长发育基本相同,以节约鲜奶、生产小白牛肉为目的犊牛早期断奶育肥生产每千克增重成本投入(8~10元)与国内小白牛肉的昂贵价格(80~90元)相比,生产是相当经济的,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公犊牛生长发育早期(45日龄左右),荷斯坦牛体骼较新褐杂牛、安杂牛大,在体高方面与安杂和新褐杂差异显著;在饲喂代乳料阶段,安杂牛在体斜长与体直长的绝对增长量上显著优于荷斯坦牛与新褐杂牛,在体高、腰角宽的增量上也较荷斯坦与新褐杂品种优势明显,新褐杂牛在体高与胸围增量上比安杂牛提高13.8%、12.6%,较荷斯坦牛提高30.50%、21.08%,但由于遗传基础的不同,安杂牛在体高上处于相对劣势,在试验结束时安杂牛的体高低于新褐杂牛,新褐杂牛低于荷斯坦牛,说明在2~3月龄影响犊牛体高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因素,表明不同品种类型犊牛在生长发育中遗传因素是决定生产性能的主导因素,受遗传因素影响肌体各部位组织生长发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整个早期断奶试验可以说明,相同月龄与体重的犊牛,在相同的营养水平与饲养管理条件下,增重的速度相接近、水平相同。但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与转化上,同年龄段的不同品种犊牛,安杂牛将营养物质向体长、体宽方向转化的能力较强,新褐杂牛将营养物质向高度因子转化的能力较强。品种决定早期骨骼发育特点。由于牧区5月份天气还较冷,对犊牛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增重效果不太理想,但从培育效果上看,牧区推行早期断奶技术实现早期断奶是可行的。
[1] 刁其玉,屠焰,张乃锋,等 .犊牛羔羊早期培育的特种饲料对策[J].饲料与畜牧,2008,25(12):7-11.
[2] 周贵,房兆民,于国华,等.乳用犊牛的早期断奶[J].吉林畜牧兽医,2010,33(5):33-34.
[3] 杜柏林.犊牛早期断奶的好处及技术要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27(3):49.
[4] 苗树君,李 伟,曲永利,等.不同结构的日粮对犊牛胃重量及瘤胃内黏膜发育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09,30(1):57-61.
[5] 李亮,柴沙驼,崔占鸿,等.应用代乳粉培育放牧犊牦牛的生长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J].饲料工业,2010,31(15):34-37.
[6] 李辉,刁其玉,张乃锋,等.不同蛋白水平对犊牛生长、营养代谢及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08,39(11): 1510-1516.
[7] 张蓉,刁其玉.脂肪水平对早期断奶犊牛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08,35(10):14-18.
[8] 姚军虎,窦铖.肉牛生长肥育规律及其应用[J].内蒙古畜牧科学,1997,18(4):16-19.
[9] 王艳荣,吕文发,王自良,等.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的肥育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091-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