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麒,曹新妹,施忠英,黄维维,季 波,姚丽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30)
护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而达成这一目标有赖于教师的知识、能力、动机及其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1]。护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护理教育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护理临床教育过程中,所以临床教师质量对帮助学生获得高水平独立思考及临床技能有着重要意义[2]。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背景护生对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评价,为合理分配临床教学资源、促进临床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开展师资培训和完善教学管理方式指引方向。
1.1 对象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在2008年7月—2009年5月期间所承担的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上海职工医学院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2009届全日制本科、大专及中专护理专业的学生,共389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量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在学生2周实习结束时现场集中发放问卷,采用无记名填写方式调查后统一回收。本次共发放量表389份,回收389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46%。
1.3 调查工具 有效教学行为评价表(NCTEI)[3]由Morgan and Knox在1985年发展形成。从教学能力、临床胜任、对护生的评价、人际关系和个性特征5个方面列出了护生认为重要的48项临床护理教师的特征[4]。第1部分16个条目,反映教学能力特征;第2部分10个条目,反映临床胜任能力;第3部分9个条目,反映与护生评价有关的特征;第4部分6个条目,反映护生与教师的关系;第5部分7个条目,反映教师的个性特点[5]。采用Likert scale 7等级法来评分,每一个条目提供1~7分(1=从来没有,7=总是)的间隔值,允许取平均值,避免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以保证回答内容的准确性。对NCTEI英文量表采取回译、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中文内容,使译文角度尽可能与原量表内容保持一致,经信度检验该量表整体的Cronbach’sα值为0.961。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码,资料数据录入,应用SPSS 16.0软件采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
2.1 基本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共383名,其中男19名,女364名,平均年龄(20.8±1.7)岁;学历:中专生117名,大专生182名,本科生84名。
2.2 护生年龄、性别、学校、学历、实习病区与有效教学行为评价的相关性 见表1。
2.3 护生学校、学历与临床胜任的相关性 见表2。
2.4 护生实习病区与教师个性特征的相关性 见表3。
表1 护生年龄、性别、学校、学历、实习病区与有效教学行为评价的相关性 (n=383)
表2 护生学校、学历与临床胜任的相关性
表3 护生实习病区与教师个性特征的相关性(n=383)
教师能力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教育者的重视。20世纪初,欧美国家对教师评价体系开始进行探索,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师评价体系被广泛运用到各类院校,相关研究也得到不断发展。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其中对于临床护理教学评价研究,则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迅速开展起来[6]。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教师能力评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学生有能力去评价教师的表现[7]。
3.1 护生就读学校与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评价的关系 表1、表2显示,护生就读学校是影响教师临床胜任能力评价的最重要因素,并且主要影响“指导学生使用护理文献”、“拥有丰富的护理知识”以及“讨论专业进展”3个方面的评价。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本市4所护理高等院校,其学历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分别为本科、本科和大专、涉外护理大专、涉外护理大专和中专。学生在临床前期所学课程及课程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在护理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掌握上有所差异。进入实习阶段后,学生往往感到课堂所学知识滞后于临床实践,需要大量扩充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专科操作技能。高学历的学生对于学科发展、护理科研较为重视和敏感,而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双语教学、国内外护理专业发展等方面有较大需求。此外,精神科实习在整个实习阶段仅占2周时间,各所院校对于精神科实习要求大同小异,不同院校的学生同时期进入病房实习,临床教师往往按照常规对不同院校、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相同的指导和教学,虽然能达到基本的培养目标,但忽视了学生自身对于临床实习的期望和要求。目前的临床护理教师大多数基础学历都是中专,未专门受过教育学方面的培训,尽管她们通过参加各类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很多达到了大专及以上学历,但在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护理科研、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护理教师的要求,这与此前国内学者的报道相类似[6,8]。
3.2 护生学历与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评价的关系 表2显示,护生学历与教师临床胜任能力评价呈负相关,且主要在“指导学生使用护理文献”方面呈负相关,即护生学历越高,评价越低。由于目前的护理教育层次存在中专、大专、本科并存的现象,通常情况下,同一个病房既要完成本科生带教,也要完成大专、中专学生的带教。其中,本科生的学历教育重视理论的全面系统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习阶段他们要撰写毕业论文,对于护理科研、文献检索等方面有突出要求。中专学生在前期教学中,理论课程的学习目标较浅,更加重视基础操作技能的熟练运用。学历层次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也不同,这点在前期理论授课阶段较为明确,而在后期实习阶段相对模糊。对各层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未做到分层次带教,教师仅凭经验或按常规带教,导致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对教师临床胜任评价的显著差异。
3.3 护生实习病区与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评价的关系 表3显示,护生实习病区是影响教师个性特征评价的重要因素,主要影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和“虚心而不武断”两方面的评价,提示临床护理教师之间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个性特征”是指临床教师的个体态度、情绪、性格特点的综合[2]。有着热情友好、自信、乐观等个性特征的教师更被护生所认可[2,4,7,9],而专制独裁、胆小懦弱的个性特征更多见于不好的教师[4]。调查显示,不同病区教师个性特征上的差异,除去受其本身人格影响外,还可能与教师应对压力的能力、对自身教师角色的认同有关。临床教师需同时承担临床护理和病区带教的工作,多数还要参与翻班,承受来自环境、工作、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高水平的压力[10]。当教师不能良好应对各种压力时,会影响其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临床护理教师在工作中扮演多种角色,角色认同不仅是认识上了解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而且在情感上有所体验,并以此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11]。如果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认同低于学生对于教师角色的期待,会导致教师的情绪、行为不被学生认可,进而影响学生对教师个性特征的评价。
3.4 对策
3.4.1 加强院校合作,实施个体化教学。在学校的帮助下,通过定期举办学习班、讲座等形式,组织安排临床教师观摩教学、参与课堂授课、交流经验等,多方面培养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学校教师与临床护理教师合作交流,以利于临床教师能在实习阶段前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评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提供针对性及个性化的教学。在带教前,临床教师充分学习实习内容及教学目标,在保证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制定实习计划,采用目标教学、情感教学、个案分析、PBL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临床带教,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3.4.2 强化临床护理师资选拔与培养,提高带教意识和教学水平。鼓励临床护理教师参加本科及以上层次学历教育,鼓励选修或自修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等,组织开展护理科研、专业学术活动,注重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压力应对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对临床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和教学资格认定,采取聘用制度,强化教师职责和能力,促进教师角色认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尤其强调分层次带教,选拔高学历、科研水平强的护士担任本科生带教。教学管理部门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督查,对优秀的教师推荐评优,对学生反映普遍差的教师,则实行带教下岗制。
3.4.3 提供教学环境支持,提升教学质量和满意度。临床教学管理部门需明确实习目标、合理配置临床教学人员、安排适当的实习生人数、提供教学软硬件支持、减少临床护理教师的临床工作量,使教师有足够精力从事临床带教工作、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此外,应注重实施教师发展计划、建立教师评价及护生评价体系、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5]。
[1] 侯晓静,朱丹.临床护理教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J].护理学杂志,2005,20(19):77-79.
[2] 宫玉花,王艳,陆虹,等.对临床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0-13.
[3] Allison-Jones LL.Student and faculty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full time and part-time associate degree nursing faculty[D].Blacksburg,Virginia:Th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2002.
[4] 宋春燕,吴欣娟.护生对临床护理教师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4,1(1):26-28.
[5] 康凤英,杨辉,何红.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A):64-65.
[6] 康凤英,杨辉.临床护理实习教学研究新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11A):2267-2270.
[7] 张海燕.临床护理师培养的思路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48-449.
[8] 朱大乔,刘燕燕,周秀华,等.浅析21世纪高校护理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B): 72-73.
[9] 商临萍,秦素芳,双卫兵.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对学生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4A):922-923.
[10]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劳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11] 杨辉,康凤英.临床护理教师对角色认知与胜任水平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3A):59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