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银果,邱荷叶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44)
追溯体系对食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董银果,邱荷叶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44)
食品安全是食品贸易的焦点问题,而追溯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性的重要举措。文章从追溯的内涵和种类出发,深入分析追溯体系的产生原因以及对食品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共同推动了可追溯体系的产生;追溯体系的发展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食品产业链的合作交流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然而各国追溯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也给国际贸易带来挑战,我国作为食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也应积极推广追溯体系,提高食品的安全竞争力。
食品;追溯体系;国际贸易;透明度;质量保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疯牛病、口蹄疫、二噁英、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爆发,食品的安全性引起消费者的极大恐慌并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对各国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的食品监管也提出了严峻挑战。食品的可追溯性(Food Traceability)即追溯食品生产过程中上一阶段的能力,能使有关部门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迅速找到源头,从而豁免其他无辜企业,减少损失,因此广受生产企业的青睐。食品可追溯性于1997年首先诞生在欧盟的牛肉产业。此后,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于2002年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生物技术与食品生产”的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上,提出建立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即食品可追溯体系。该体系引起广泛关注,多个国家和地区把实现食品的可追溯性作为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积极推广。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于2004年颁布《食品安全追踪条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必须建立并保全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我国也早在2003、2004年颁布了出口水产品和肉类产品的追溯规程。目前追溯体系已逐渐从最初单一的牛肉产品向其他禽畜产品、蔬菜和粮食等食品过渡。追溯手段呈现多样化,追溯技术也日益先进,这些都在影响和改变着农产品和食品国际贸易格局。作为一个食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我国政府应与食品生产企业共同承担起保证食品安全性的责任。基于此,本文从追溯体系的内涵入手,探讨其产生发展原因及其对贸易的影响效应,为促进农产品食品出口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追溯体系(Traceability System)是一种系统或制度安排,通过正确识别、如实记录与有效传递产品信息来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而产品可追溯性(Traceability)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可追溯性指追踪供应链中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品来源的能力。广义的可追溯性即TTA(Traceability,Transparency and Assurance)体系,不仅包括可追溯性,还包括透明度和质量安全保证[1]。对消费者而言,TTA体系包括食品安全和农场生产方法的质量保证,比单纯的产品可追溯具有更高的价值[2]。
总体而言,根据追溯体系的含义、追踪方向及供应链特征,可将追溯体系大体分为两类:
(1)从农场到零售阶段的自上而下追溯,主要用来查找产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和位置。
(2)从零售阶段到农场的自下而上追溯,用来召回或撤销产品。
本文根据追溯体系所能追踪到的供应链环节的幅度,将这种追溯体系进一步分为:国家源追溯、零售商追溯、加工商追溯、农场追溯和完全追溯(表1)。这种分类可为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相应深度的追溯体系,比如预防疯牛病需追溯到动物饲料的相关信息,只有完全可追溯体系能满足要求;而预防动物结核病需追溯到农场的操作过程,农场追溯就能够满足,无需完全追溯,因此能节省大笔的追溯成本。
在以上体系中最为理想的是完全追溯体系,它包括最终产品从农场到零售阶段的彻底追溯,但由于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以及数据设备,成本很高,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常见。目前在欧美国家里最流行的是批次可追溯体系①批次可追溯体系:包括牲畜从农场到屠宰厂的可追溯与上市产品从零售到屠宰厂的可追溯两部分,第二部分通过对当天所有产出设立一个批次号码来实现,因此可利用细分切割流水线来获得对更小批次的追踪。,优势在于由市场决定最佳批量规模。如果批量太大以致召回成本过高,厂商会自动缩小批次规模[3]。
表1 追溯体系的种类及定义
追溯体系涉及三方利益相关者:消费者(推动者及主要受益者)、生产企业(体系实施者)、政府(体系监管及引导方)。三方的不同动机导致不同行为,也正是这些不同行为共同推动了追溯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1.消费者需求是追溯体系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爆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事件①1986年,BSE首次出现。1996年初,英国媒体报道了vCJD。此后七年时间里共有将近130人死于vCJD;1998年一名丹麦妇女由于食用感染了沙门科菌的猪肉而死亡;1999年1月,两名法国人死于食用感染李斯特菌的奶酪;同年3月,比利时境内的鸡肉和鸡蛋感染二噁英,不得不将所有出口到欧美市场的产品临时撤回。2001年口蹄病袭击英国,之后禽流感在东南亚大范围爆发,在食品中还检测出化学残留物、激素、埃希式杆菌属等感染物。,如英国爆发疯牛病危机[4]、比利时二噁英感染事件[5]等。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未能迅速找到感染物及其来源,导致危害及损失扩大。于是,消费者开始对市场出售的食品安全性产生质疑,要求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必须透明化,以便了解生产方法、投入品的质量安全及其来源等信息。而追溯体系恰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这种需求。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愿意为更安全的食品买单[6]。可见,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直接推动了追溯体系的产生。
2.企业行为是追溯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原因
企业实施追溯体系的动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保证需求的增加,产品在质量安全、营养等方面的可区分性成为食品供应商的又一竞争手段,而这种可区分性恰恰可通过实施追溯体系、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来体现。食品原产地和生产投入品的信息越透明,获取信息的成本越低[2],便越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如果一些企业先于竞争对手实施追溯体系,或其追溯水平高于竞争企业,当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他们在降低责任索赔风险、提高产品召回效率、维护供应链外在形象等方面均具备优势。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与竞争者之间的不断竞争促进了追溯技术的开发和追溯体系的完善。二是出于行业管理的需要。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出的背景下,行业组织为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内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自发推广追溯体系,要求行业内企业符合相关追溯标准。如2001年加拿大成立牛只鉴定机构(CCIA),不仅降低了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促进了追溯体系的规范化发展。
3.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是追溯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因
食品安全危机之后,为保护消费者安全和提高政府的监管水平,世界多国和地区争相推广追溯体系。2001年澳大利亚展开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加拿大强制性牛标识制度也于2002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此外,也有地区将追溯体系纳入法律管制范畴,如日本立法要求牛肉业实施强制性的从零售点到农场的追溯体系。具体到各地区和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同经历使得其推广追溯体系的动机不同,在具体的应对措施上也有所区别(如表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7年推出“关于饲料与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的新标准IS022005:2007,作为IS022000:2005的必要补充。
表2 国家和地区进行食品安全管制的动机与应对措施比较
续表
资料来源:Jill E.Hobbs,Andrew Fearne,John Spriggs(2002)及作者整理。
(1)178/2002号法令:该法令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凡在欧盟销售的食品必须具有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不具备可追溯性的食品也禁止进出口。
(2)2002年日本规定:在国内饲养的牛耳朵上,必须佩戴写有个体识别号码的耳标。2004年12月,在生产阶段实施牛肉可追溯体系法,随后又扩大到流通领域。
(3)应有的谨慎防御:将食品安全的法律责任转移到供应链,要求零售商与供货者制定严格的质量保证系统(QA),其中可追溯性是重点[8]。
自1997年诞生于欧盟的牛肉产业以来,追溯体系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涵盖的产品范围越来越广。追溯体系产生于疯牛病危机后自省的牛肉产业,后逐渐推广到猪肉、奶业、水产品、蔬菜等。目前,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食品和农产品都必须具有可追溯性。(2)追溯的层次越来越深,精度越来越高。目前欧盟的一些国家正在积极推广完全追溯体系,如丹麦作为一个世界重要的猪肉出口国,正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完全追溯体系。(3)追溯技术越来越先进。世界各国的追溯技术已从最初的耳标标记方法向生物分子技术(DNA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如RFID)发展。加拿大国内牛畜行业预备于2011年年底前在全国所有250家拍卖市场安装RFID阅读器,以追踪牛的到达和离开;而我国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协会开发了“养猪产业HACCP-RFID应用整合系统”,以实现养殖场的精准化管理。此外,具有很高准确率的虹膜识别技术将有可能在下一阶段得到广泛应用。技术的进步将改善追溯体系的遵从性和可用性[9]。(4)追溯体系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新标准。随着欧盟、日本等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追溯体系纳入食品安全政策范畴,追溯体系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上新一类贸易壁垒或新标准,如“全球追溯标准”(The Global Traceability Standard)①全球标准1号组织(GS1)于2006年2月,以支持供应链的透明度、质量和安全为宗旨发布了“全球追溯标准”(The Global Traceability Standard)。该标准是目前世界追溯领域技术最全、内容最细、知识产权最多、全球商务通用性最强的追溯标准。,若被WTO纳入贸易规则框架,则会名正言顺地影响进出口国之间的贸易交流。
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使得旨在保护本国公民健康的食品追溯体系对食品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样,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带来的风险也给食品追溯体系的实施提出挑战。而各国和地区追溯体系发展不平衡,给食品贸易的参与者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具体而言,追溯体系对食品贸易的影响表现在:
传统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加工阶段的生物性污染,而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使得消费者对投入品的质量安全及其来源有了更多的关注。通过追溯体系向进口国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一方面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生产过程中投入品质量安全的关注,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10];另一方面可使其自身产品与竞争者产品区分开来,获得竞争优势。此外,追溯体系在客观上也提高了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实施追溯体系被视为生产商提供优质产品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努力推广追溯体系的原因之一。为确保建立高效的追溯体系,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食品企业需不断更新自身设备、开发追溯技术。这些都有利于出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顺利进军海外市场。
追溯体系的实施有利于加强食品供应链之间的联系,促进产业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首先,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追溯体系一方面降低了贸易双方的交易成本——进口商获取有关食品安全、牲畜健康、生产环境等信息的成本减少[11];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供应链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使得产品供应链垂直合作水平发生变化,改善了交易管制,提高了供应链之间联系的有效性。其次,追溯体系的出现引发供应链关系重组,使追溯体系中的信息流能够有效连接在一起[12],也就是说,通过追溯体系,农户可获得屠宰阶段的生产信息和零售阶段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情况,同时消费者与市场链任一环节也可获得农场阶段投入品来源和加工过程的信息。由此可见,追溯体系为生产链各环节提供了一种交流数据和信息的方法,不仅加强了供应链垂直联系的有效性,推进生产商、加工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垂直联盟速度[13],同时在进行中间产品或加工品国际贸易的情况下,提高了产业内贸易水平。
首先,发达国家对追溯体系的要求导致出口国重新洗牌。这包含两种情况:
其一,出口竞争国家之间都推广追溯体系,只是追溯水平有所差异。追溯体系在食品贸易中应用以来,多个发达国家陆续颁布了系列法规①2002年1月28日,欧盟第178/2002号决议通过,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凡在欧盟销售的食品必须具有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不具备可追溯性的食品也禁止进出口;2003年,美国农业部决定建立“家畜追溯体系”,2005年又对进口水产品实施“原产地标签”制度;2004年12月日本农林水产省立法要求牛肉以外的食品实行追溯制度。,明确要求进口产品具有可追溯性。这就意味着,能够满足特定食品可追溯性要求的国家,能够继续维持甚至拓展海外市场份额,反之,将不得不退出原有市场,转而出口到与本国追溯水平对等或更低要求的国家。此外,当出口国国内实行更为严格的追溯体系,而进口国却无此高要求时,出口国因高标准导致的高成本将使产品失去价格优势,不得不退出原有市场,转移到其他出口市场。可见,追溯体系的不平衡发展有可能改变食品贸易的国家格局。
其二,由于各国在食品安全危机方面的不同经历以及消费需求等市场因素的影响,出口国有的已成功实施了追溯体系,有的则在追溯体系的推广方面出现滞后。例如食品危机事件之后,欧盟和加拿大积极推广追溯体系,而美国对追溯体系的反应却比较滞后,尽管美国曾在日本猪肉产品进口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但是欧盟和加拿大出口的具有可追溯性的猪肉产品更受日本消费者青睐——前两者在日本冰冻猪肉进口市场中的份额较往年都有所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日本猪肉产品进口市场上的国家格局。
其次,追溯体系的高额实施成本也引起微观出口企业之间的重新排列。中小企业在成本方面往往具有比较劣势,中小企业可能由于无法提供进口市场所要求的追溯标准而失去市场,而大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大、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能迅速应对多变的国外市场要求,可以维持甚至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牛肉、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等具有高风险特点的食品,占据了其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14]。追溯体系在食品贸易中的应用,使发达国家把对本国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延伸到对出口国产品的要求上。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追溯水平一般不如发达的进口国家①L iddell&Bailey设计了一个TTA可获得性模型,对六个国家进行调查。模型设定满分为15分,丹麦以14分位居第一,英国13分(Liddell&Bailey,2001),而巴西仅获得5分(Talamini&Malafaia,2010)。,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难以满足相应水平的追溯要求[15]。例如由于手足口病的发生,巴西的猪肉产品主要出口到俄罗斯和中国,却不能出口到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16]。此外,发达国家对追溯体系的高要求使出口国的生产过程受到进口国的监管,不得不以外国标准替代本国标准,有可能最终失去制定和实施自主技术标准的主导权。
发展中国家若想使自己的产品顺利出口到发达国家,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在满足目标市场对追溯体系的要求方面下功夫。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智利,其猪肉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墨西哥和欧盟[17],2003年的猪肉出口量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多(2002年59000吨,2005年124000吨)[18],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一个主要的猪肉出口国。这不仅归功于稳定的国家环境以及能有效远离疾病感染的地理隔离,同时也得益于其猪肉行业高效集中的垂直联盟[19]。
追溯体系是一种信息系统,通过正确识别、如实记录与有效传递产品信息来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它产生于食品安全危机之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保证的需求、企业间市场行为以及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追溯体系在食品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提高了食品的安全竞争力、促进了食品供应链的联系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影响食品贸易格局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带来巨大挑战。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②2003年颁布了《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2004年4月启动了肉类食品追溯制度和系统建设项目,开始对出口水产品和肉类食品实行可追溯性管理;200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管,要求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做好农产品生产各环节的记录,规定进入流通的农产品要有包装和标签;2009年完成了《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的通用原则和基本要求》以及《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的设计;《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和《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两项国家标准也于2009年12月22日通过审定。,努力推广出口产品的追溯体系。然而,我国的二元体制[20]以及农产品的小农化生产给追溯体系也带来挑战[21]。本文认为,作为一个食品生产大国和农产品出口国,为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和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食品可追溯体系。
首先,我国政府应充分意识到追溯体系存在的合理性和长期性,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应对海外市场要求的政府协调机制,有效处理食品贸易中的食品追溯问题。同时,也可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展开合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国外追溯标准对中国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其次,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行业内追溯标准,利用行业协会来协调利益相关企业,提高供应链之间的垂直合作水平。在技术研发方面,可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学校等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服务,促进追溯体系的行业内的发展。
最后,我国食品出口企业应正确认识产品的可追溯性并科学对待追溯体系的实施。追溯体系已成为食品贸易新趋势,采用的也是日益更新的先进技术,企业应以开放的姿态来对待国际市场在产品追溯方面的要求,积极开发追溯技术,建立高效的追溯体系,争取在食品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
[1]LIDDELL S,BAILEY D V.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to the U.S.pork industry posed by traceability systems[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1(4):287-302.
[2]HOBBS J E,BAILEY D V,DICKINSON D L,et al.Traceability in the Canadian red meat sector:do consumers care?[J].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53):47-65.
[3]JENSEN H,HAYES D J.Private sector approaches to secure traceability,transparency and quality assurance in food chains[EB/OL].(2006-05-28)[2011-09-01].http://www.ilr1.uni-bonn.de/iatrc2006/iatrc_program/Session%204/Jensen_Hayes.pdf.
[4]GOLEBERG R A,HOGAN H.Launching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R].Working papers,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03.
[5]POGHOSYAN A,GONZALEZ Z F,BOLOTOVA Y.Traceability and assurance protocols in the global food system[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4,7(3):1-12.
[6]KINSEY J D,HOUCK J P.The growing demand for food quality: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EB/OL].(1990-12-01)[2011-09-01].http://ageconsearch.umn.edu/bitstream/50877/2/KinseyJeanD..pdf.
[7]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0).White paper on food safety[R].COM(1999)719 Final.Brussels,12 January,2000.
[8]FEARNE A.The evolution of partnerships in the meat supply chain:insights from the british beef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8,3(4):214-310.
[9]MEUWISSEN M P M,VELTHUIS A G J,HOHEVEEN H.Traceability and certification in meat supply chains[J].Journal of Agribusiness,2003,21(2):167-181.
[10]VERBEKE W,VANOECHEL M J,WARNANTS N.Consumerperception facts and possibilities to improve acceptability of health and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porks[J].Meat Science,1999,53(10):77-99.
[11]HOBBS J E.A transaction costs analysis of quality,traceability and animal welfare issues in U.K.beef retailing[J].British Food Journal,1996(98):16-26.
[12]BANTERLE A,STRANIERI S.The consequences of voluntary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J].Food Policy,2008(33):560-569.
[13]HOBBS J E,FEARNE A,SPRIGGS J.Incentive structures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Food Control,2002(13):77-81.
[14]JAFFEE S,HENSON S J.Standards and agri-food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rebalancing the debate[R].World Bank.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348,2004.
[15]TALAMINI E,MALAFAIA G C.Traceability,transparency and assurance(TTA)systems implementation by the Brazilian exporter pork meat chain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J].Af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0,4(5):651-661.
[16]ORR D E,SHEN Y.World pig production,opportunity or threat? [EB/OL].(2008-05-07)[2011-09-01].http://www.livestocktrail.uiuc.edu/uploads/porknet/papers/MWSNC%20Proceedings-2006.pdf.
[17]USDA-FAS.Chile livestock and products,pork[EB/OL].(2007-02-20)[2011-09-01].http://www.fas.usda.gov/gain-files/200608/146208792.pdf.
[18]USDA-FAS.Livestock and poultry:world markets and trade circular archives[EB/OL].(2007-02-19)[2011-09-01].http://www.fas.usda.gov/livestock_arc.asp.Accessed.
[19]MEISINGER J L,PENDELL D L,MORRIS D L.Review:swine traceability systems in selected countries outside of north america[J].The Professional Animal Scientist,2008(24):295-301.
[20]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J].中国农村经济,2005(2).
[21]方炎,高观.我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5(2).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s of Implementing Traceability System on the International Food Trade
DONG Yin-guo,QIU He-ye
(School of Economic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Food safety is a focus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food trade,and traceability syst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This paper,beginning with the contents and types of traceability,trie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raceability system and its influences on international food trade.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nsumers、companies and governments all have played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ceability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traceability system improves export products'competitiveness,promotes the cooperation level of supply chain and benefits intra-industry trade.However,the uneven development between countries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international food trade.As a food production and export country,China should promote traceability system actively to strengthen its competitiveness in food safety.
food;traceability system;international trade;transparency;quality assurance
(责任编辑 何志刚)
F768
A
1009-1505(2011)06-0066-08
2011-09-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农产品应对卫生与植物检疫(SPS)措施的策略及遵从成本研究》(70873082)和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基于TTA体系的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11ZS92)
董银果,女,陕西乾县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农产品贸易、食品安全等研究;邱荷叶,女,湖南涟源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