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比较世界著名科技园区发展要素

2011-01-16 00:34
杭州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硅谷园区

求同存异,比较世界著名科技园区发展要素

高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大学研究园区”,在其它英语国家叫“科学园”,在日本叫“科学城”,我国则一般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从1951年美国“硅谷”崛起后,在其效应的作用下,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伴随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波,全球兴起一股建设科技园的热潮,一座座科技园区在世界各地崛起,强有力地推动着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如美国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日本筑波科学城、九洲硅岛;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韩国大德科技园;英国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澳大利亚西澳州科技园;德国慕尼黑科技园;以色列“硅溪”;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法国索非亚科技园等。本文以美、英、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科技园为背景,比较各科技园的不同之处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共同特点。

一、各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不同点比较

⒈资金来源比较

在高科技园区中,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都是新事物,属于创业性质,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因而资金是决定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高科技园区,不同的园区模式,其资金的来源渠道是不同的。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经费对硅谷的大学、实验室和私人企业的投入支持了硅谷关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硅谷地区的技术创新。例如,政府对斯坦福大学研究项目提供大量的直接赞助,2000年斯坦福大学16亿美元的年收入中有40%来源于受政府委托的研究项目。1993-2004年间,硅谷获得了136亿美元以上的联邦研发经费。其中美国国防部拨给硅谷的研发经费超过71亿美元,占50%以上;卫生部为25亿美元,占19%;美国国家航天局为18亿美元,占13%;国家科学基金会为5.22亿美元,占6%。

日本筑波科学城比较特殊,它被称为“现代科技乌托邦”,是日本政府上世纪60年代为了实现“技术立国”目标而建立的科学工业园区,主要是通过政府扶持发展起来的,资金也基本由政府承担,筑波科学城建设预算在2004财政年度超过2.5万亿日元。尽管近几年日本也开始重视风险投资的发展,但其风险投资对园区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台湾每年对创新的资助都占到计划总额的20%以上,2004年新竹科技工业园管理局资助园区36家企业的39个项目,总额达1.06亿新台币。为了避免全球金融危机造成高科技厂商缩减研发经费,台湾自2010年起,推动了《科学工业园区固本精进计划》,每年投入两亿元新台币,推动企业通过产学合作进行前瞻性创新研发。

英国剑桥科学工业园的企业既可以领取政府的科研经费,又可以引进风险投资。政府曾对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和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长期资助,间接支撑了与计算机设计相关的的小企业的崛起。近年来,英国向硅谷风险投资机制学习,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剑桥科学工业园的发展中,成为科学园的重要资金来源。

⒉技术来源比较

硅谷迅速崛起所依靠的晶体管、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微信息处理机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都源于斯坦福等大学,此外,它的所在地还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和圣何塞大学等8所大学、9所专科学院和33所技工学校。这些高水平的大学和研发起到了双重作用:首先,成为了技术的源泉;其次,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筑波科学城与硅谷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着眼点是放在基础研究上而不是工业应用上。之前,日本的科研体制存在过分垂直化的倾向,科技体系之间不协同,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的能力、发散性等都比硅谷差了许多,在产业化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日本高技术园区的现状,与日本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而工业制造能力异常发达的情况是相吻合的。近年来,日本政府也越来越致力于通过吸引私有企业入驻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台湾的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创新少。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目标是配合台湾经济发展,建立优良的投资和研究环境,以广揽国内外科技人才,吸引留学生回台创业,引进高科技,促进台湾工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台湾科学园的高新技术有很大程度是来源于那些在美国硅谷等发达地区拥有经验和技术的外国人才、留学人才。

与硅谷相似,剑桥大学是科学园区得到迅速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剑桥大学的那些造诣很深的学者,吸引来了大批优秀学生,而后者又吸引来了有才华、有志向的教师,形成了人才归属良性循环,保证了优秀人才和成果的不断产出。

⒊关键推动力比较

硅谷的主要推动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术推动,来自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作为科技核心所提供的技术和服务人才是硅谷经济的直接推动;二是军事推动,上世纪50、60年代起,美国国防工业的需求成为巨大推动力,据统计由国防机构所订购的半导体数量占该地总产量五分之二的比率;三是企业家的投资热情,一批金融家和学者向以研究为基础的企业提供资金,力求利用在战争中开发的新技术,掀起了银行、保险公司和私人投资的热潮。

法国安蒂波利斯科技城主要推动力有三个方面:一是高等学府,由皮埃尔拉菲特教授倡议创建科学学院以来,周边大学和科研机构一直是园区的创新动力;二是民间力量,创建科学园区的设想得到了当地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成为园区建成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地政府基于旅游与科技并重的“双脚理论”,希望藉发展一个科学园区来平衡当地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南欧的经济中心,因而给与了极大的支持。

爱尔兰国家科技园区关键推动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爱尔兰政府每年将20%以上的预算投入教育系统,对专业应用人才进行培训,为欲设立企业的软件公司提供支持,协助软件公司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爱尔兰驻海外机构则积极为软件公司开拓国外市场;另一方面是财税激励,园区为入驻的公司提供优惠的税率,到2002年底为止,税率维持在10%,此后,略微提高到12.5%,创新孵化基地为Lim erick大学校友提供资金上的帮助,10000-50000爱尔兰磅的种子基金一般可换取公司30%的股权。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则首先是政府主导,印度将科技园提高到国家政策的高度来规划,印政府通过“软件技术园区”计划,投入了大量引导资金用于建设软件技术园,平均每个园区约110万美元,主要用于园区内基础设施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其次是雄厚的学术力量,班加罗尔作为印度的教育中心,有印度的“科技发电站”之称,建园时正处于从军工设计向软件设计发展的过程;再次是市场推动,市场对软件的需求巨大,印度每年出口的软件60%以上销往美国,8小时的时差使班加罗尔和硅谷产生联动效应。

日本筑波科学城,一是政府主导建设模式,政府制订决策,提供法律保障,进行发展的计划协调,在规划、土地开发、配套建设,研究教育机构和政府公屋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方面提供大量支持;二是研究教育机构,筑波科学城有46个国家级研究机构与教育院所,拥有众多的私人研究机构,聚集了包括众多外国研究人员在内的1.3万名多学科的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从事着从宇宙航天到生物技术的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三是中介机构网络,筑波科技园区从1979年开始到1980年为止,就诞生了10个非官方的起中介机构作用的信息交流协会,如环境研究协会、应用地学研究协会、地球科学研究协会、构造工学研究协会等。到1991年,这种非官方的信息研究协会已达到近100个,有力地促进了筑波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活动。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台湾政府是园区的整体组织者、管理者、保障者和直接的参与者,是园区发展的直接动力;二是学术源动力,良性互动的学术机构,如:半导体产业聚集地交大、注重高技术的台湾清华、拥有众多创业校友的工业技术研究院等。

⒋组织方式比较

一个有活力的高科技园区并不仅是简单地将大学、风险投资、科技人才等要素堆积在一起,而需要构建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使各种创新资源在高技术创业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唯一由“国科会”主管的工业园区,在“国科会”下设的“园区指导委员会”作为园区最高领导机关。委员会设立主委和分管经济、财政方面工作的6位副部长,还设立了“行政院”等机构,主要负责园区产业规划和处理园区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科技专家作为管理者聘用的参谋,规划设计园区、制定政策以及研究如何组织生产、科研等课题,上报给委员会,获得批准后得以实施。

剑桥科学园区中的组织管理机构不似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和筑波科学城,园区的管理由三一学院和作为剑桥不动产管理公司的比韦尔公司共同承担,专职管理人员仅两名。还有“工业联络办公室”,专门办理大学与企业界联络的事务。如果园区人士想要与大学、科研机构交流数据和研究成果,就可以去参加“三一中心”举行的技术讲座。

⒌政府支持比较

通过优惠政策、政府采购、研发投入等多种形式,政府在园区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 各园区政府政策支持比较

⒍创业文化比较

世界各国都以硅谷的奇迹为目标,试图依照“硅谷模式”进行移植或再造,但很少有成功者。笔者认为主要在于这些模仿者往往没有能够形成适合自身的创业文化,而创业文化却是硅谷成功的重要保障,甚至可以说是硅谷的“灵魂”。

硅谷可以说是世界上政府规划痕迹最少的科技园区。麻省理工和哈佛所在的128公路地区,都得到比硅谷更多的投入,硅谷完全是美式制度和文化的产物。频繁的人才流动、自由的创业体制、容忍失败的宽松环境以及分散的决策过程,是硅谷创业文化的精髓。员工与自己的老板产生了分歧,另起炉灶以后,还能与原先的雇主进行合作、交流,甚至提供风险投资。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已深深扎根于硅谷地区社会体系中的自由平等、不拘小节的创业文化,使它成为了创业者的天堂。

此外,硅谷文化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对新生事物的极大的扶持态度。硅谷成功的要诀就是以最大资源最大程度地支持新技术、人才和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失败到成功。美国政府也对中小企业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高科技企业的历程分成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早期、成熟期晚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硅谷往往资源、网络、机制的重心放在前两个阶段上,可以说硅谷是高科技的育婴室和幼儿园。而模仿硅谷模式的失败者,所犯的错误往往是把重心放在后三个阶段上。

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创业文化是:高科技园区是政府规划的产物,受政府控制,典型的代表是日本和东亚地区的科学园。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家强调权威、等级和一致性,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和个人对企业的忠诚,企业间人才流动的频率相比美国差了许多,在创新活力方面也受到一些很大制约。优点就在于这样的发展模式规划性很强,发展节奏比较稳定。

二、各科技园区发展中的共同特点

⒈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现代交通

根据世界各国兴办科技园区的经验和教训,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与通讯、靠近智力资源丰富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是科技园区自身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直接关系到园区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世界上主要科技园区一般位于大城市附近交通便利、紧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区,这样使得科技园既不受大城市的干扰,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城市优良的配套生产服务设施,依托城市便利的交通、服务和优良的人力资源,减少非建设投资与经营成本。

例如,西雅图科技园区地处北美西北沿海,是美国走向世界的最可靠最经济的道路。纵贯美国西海岸的5号洲际公路与横穿美国北部的90号洲际公路交汇与此,公路交通极为便利。台湾在科技园区的地址选择上也是深思熟虑、匠心独运,新竹科技园区距台北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至桃源国际机场只有40分钟。日本京都研究园距离大阪国际机场只有50分钟的车程,到东京国际机场也只有2小时的车程。

⒉强大的科研资源

据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9个国家226个科技园区的统计,依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机构创建的科技园区占其总数的86.36%。世界主要的科技园区大都位于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这是科技园区分布的一项最为基本的规律。因为科技园区的发展必须由具有相当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不断地提供高水准的科技成果,从而最大可能地获得技术的支持。

128 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地带几乎与硅谷同时发展起来,靠的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区有着剑桥大学的荫庇。印度“硅谷”班加罗尔高科技城,靠的是被称为百年印度高校王冠的印度理学院和班加罗尔大学等。台湾“硅谷”新竹科技园区,得益于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山科学研究院的智力支持。

不依靠大学而创办的科技园区也有,但出了很多反面案例,如苏格兰东部的“硅峡”,用了十余年发展仍不景气。

⒊独特的创新机制

高科技产业的首要特点是创新性,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科技产业。因此,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对于科技园区来说至关重要。创新机制内涵丰富,包括合理的科技园区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简单而高效的组织机制、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机制、适宜创新的风险投融资机制、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各种类型的激励机制等。

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以及给予科技园区的优惠政策十分重要。高科技产业的最大特点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周期短,风险大,因此减免税收就成为建立与发展科技园区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国会与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通过了“1981年经济复兴税收法”,对研究开发的投资减税25%;台湾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科技园区投资经营高科技产业,在优惠政策上与保税区无异。

科技园区兴起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政府建立科技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资金,为高技术产业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美国硅谷附近拥有60家风险投资公司,在美国风险投资总额中,硅谷占43%,每年有近1000家风险投资公司支持的高科技企业在硅谷创业;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创造良好园区投资环境上下足了功夫。

⒋丰富的人才资源

人才作为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载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领域内的竞争说到底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世界上每一个成功的科技园区都建立在人力资源相对集中丰富的地区。

正是因为人力资源有如此的重要性,美国和日本自八十年代以来就展开了人才之争。美国大公司正从日立、东芝等日本公司以及各名牌实验室招聘日本一流科学家。日本则利用其雄厚的资金优势,在美国收购公司,高薪聘请美国各类专门人才,另外,日本还大肆招揽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台湾新竹科技园区人才济济,其中不少是直接来自于硅谷。北京中关村是我国唯一、世界少有的科技智力密集区,拥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近70所,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0多家,拥有全国1/3多的两院院士,产学研一体,实现技术成果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集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商品、上市为一体,一举而成为我国科技园区的“龙头”。

高新技术产业也具有高成长性、高效益的特性,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科技园区的创造既吸引了国内各类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也有利于招揽海外人才的回归。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硅谷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