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春天,一纸卵巢癌诊断书,将北京市民李秀荣一家拖进了没有旅游、购物、娱乐的紧日子。
治疗肿瘤,精确诊断是前提。而越是技术先进、效果明显的诊断项目,越需要自费。比如2004年李秀荣做的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需要全自费,一次约10000元。
治疗肿瘤,还要多次化疗。李秀荣介绍说,一次化疗需要5至6个疗程,每个疗程注射6个单位的药。当时,一个单位的药从900多元至8000多元不等。而且化疗需要配合注射一些配套药物,一针又是500至600元。“从2004年开始,看病、手术、化疗、不定期复查,大概花了50多万元。医保报销后,自己还是掏了20多万元。”李秀荣说,“我们老两口省吃俭用那么多年才攒了这么些钱,这才几年就败了一半,以后还不知道要花多少。”
41岁的老曾是内蒙古通辽人,在北京一个洗浴中心做锅炉工,月收入约1400元。老曾的妻子做保洁员,每月也有近1200元的收入。刨去房租、生活费用和女儿读书的花费,夫妻俩每月只能攒下六七百元。然而,老曾患胃炎多年,妻子有糖尿病和腰椎病。为了控制血糖,每个月吃药、打针、用试纸,花掉200至400元不等。而腰椎病和胃病,两人都不去医院,老曾有自己的“土方子”:腰椎病是贴3元钱4片的膏药,胃药一般是吃4元多24片的一种消炎片,感冒一般就吃一块多24片的黄色感冒通片。
上个月,老曾的胃病加重了,只好去医院看病。一连串的化验、检查,老曾就花了700多元。大夫为他开了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耐信艾索美拉唑镁肠溶片,一个121元一盒,一盒7粒;一个85元一盒,也是7粒。老曾最终还是没有买药。
高岩和丈夫在北京的外企工作,家庭月收入约15000元。2010年夏天,1岁多的女儿发烧腹泻两天。因为担心是重病,高岩夫妻俩早上7点便赶到北京儿童医院去挂号,没想到大厅里人山人海,两人当时就懵了。为了尽快让女儿就诊,高岩只好多花钱。为了挂上专家号,他们多花了400元找了“号贩子”;为了不排10天的队,能当天照B超,他们花了500元去医院隔壁的“国际部”拍照。
“还没开药,就花了1000多元,还搭上俩人一天的假,太受刺激了。”高岩回忆,后来给女儿打点滴时,她和丈夫只能挤在楼梯间里,自己抱着孩子蹲在地下,丈夫举着点滴瓶站着,一站就是3个小时。这3个小时里,周围的病友七嘴八舌地传授“看病经”,大大提高了高岩对未来医疗支出的预期。回家后,高岩便给女儿买了份商业医疗保险。与此同时,高岩也开始考虑双方父母的医疗问题。高岩夫妇现在的目标是攒出50万元看病钱,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