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会委员介绍
何华武(1955.8—)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工程专家。四川省资阳市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现任铁道部总工程师兼客运专线总设计师、系统集成办主任、技术委员会主任。主持并参与了既有线200km/h等级提速、高速铁路、铁路枢纽及站场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在高速铁路线路高平顺、高稳定性,铁路枢纽总体布局及现代客运站、编组站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应用于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京津、武广高速铁路,天津、武汉铁路枢纽,北京南、成都北站场等工程;突破了国外客货共线提速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密度、牵引质量限值,创造了高速铁路350km/h运营速度,实现了铁路枢纽客货运设施调整、新线引入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提高了多方向大密度客运站旅客列车通过、到发能力,提升了高密度、复杂车流编组站改编作业安全度及解体、编组能力。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铁道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
彭先觉(1941.9.16—)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子核物理学专家。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参加了第一代核武器多种型号和第二代核武器氢弹次级的理论设计、试验和定型工作,是这些型号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提出了多个改进核武器设计的新设想,富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在大幅度提高核武器性能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参与了“八五”核试验规划和各次核试验方案的制定,为我国核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使我国核武器设计水平在主要指标上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后主要从事核武器研究的规划制定和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并十分关心核爆炸的和平利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
高润霖 (1941.5.4—) 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病学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所)长。现任该院心内科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起担任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于1986年始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腔的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及其他介入治疗新技术,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驱者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急诊PTCA,使病死率明显降低,达国际先进水平。积极促进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推广及规范化并扩大我国在国际介入学界的影响做出贡献。参与领导的“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致力于介入治疗再狭窄机制及预防的实验研究,在冠心病临床、心绞痛病理生理和治疗及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
宋保维(1963.7—)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院长。海洋学家。现任水下信息与控制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自主水下航行器”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鱼雷技术专业课程”国家级首批教学团队负责人。围绕国家“海洋工程”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长期从事无人水下航行器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主持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探索创新项目、重点基础预研、工程型号等40多项科研项目,先后任两个工程型号副总设计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授权国防专利5项、受理35项,发表论文158篇,SCI、EI、ISTP收录52篇。编写专著和教材8本,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