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晖, 汪克夷, 宋明元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测量
陈晓晖1, 汪克夷2, 宋明元2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2.大连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文章在回顾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相关文献基础上,界定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内涵,即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学生管理者个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对学生管理工作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构建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体系,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分为管理对象认知、学生管理理论以及学生管理经验三个方面;设计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测量量表,并以东北地区13所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知识管理;知识共享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身处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也毫无疑问地会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各高校只有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强化知识管理,协调学生管理各相关部门,克服知识的部门分割,共同致力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知识资源数量的积累、质量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的充分交流与共享,是时代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一个新任务。
迄今为止,人类对于很多学科门类的知识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然而,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具体知识,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如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至今还几乎没有人在内涵上给出确切的界定。因此,研究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包含的内容,是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问题,也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覆盖大学生从入学报到至毕业离校的全过程,包括学生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指导、思想教育、学习督导、行为引导、事务管理等几方面[1]。由于高校学生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对的是有朝气、有思想,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呈现新特征的大学生群体,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也是一个内容丰富、动态发展、比较复杂的概念。它是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提炼、升华而形成的认识,并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发展。
知识是个复杂、动态、无形且模糊的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关于知识的定义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关于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概念,目前学者们研究的并不多。董发广、赵毅彬认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知识管理是将高校学生工作的各种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有效整合与集成,从个体的经验转化为可交流共享的知识的一种管理理念。高校管理知识包括未编码知识和编码知识,其中未编码知识来自学生工作者源于经验的对学生工作的判断和感知,具有很强的个性,难以用语言明晰地表达;编码知识包括学生工作的整体规划、培养方向、学生工作方针,各个院系的学生培养目标,学风、班风建设中总结出来的好的做法等内容[2]。时长江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知识划分为三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指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学校中习得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指学生事务管理者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实践性知识指学生事务管理者在教育管理服务中所具有的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即经验的积累,主要来自学生工作实践[3]。欧旭理认为基于功能和职责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组织知识,由教育对象(大学生)特点的知识、学生工作特点的知识、思想教育知识、学生管理知识、关于服务的知识、学生工作研究的知识、开发和指导的技巧知识等方面构成;按照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知识管理的内容分类,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组织知识可分为内容知识、关于学生及学生特性的知识、一般教育管理知识、情境脉络知识以及自我的知识五个部分。五部分知识有各自的功能和特点,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组织知识系统[4]。
美国是较早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国家,其高校学生工作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四种模式,并逐步确立了服务学生发展的导向。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指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等的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则是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当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消费者第一”(student consumerism)和“学生发展”(student development)两种理论[5]。在《学生人事工作宣言》(The Student Personnel Point View)中论述的“学生消费者第一”理论将学生看作市场中的消费者,以把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作为买者与卖者为前提、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基础,对学生的环境适应、学业目标、生活条件、精神寄托、医疗健康、学习兴趣、经济状况、职业目标等需要进行分析,并提出为学生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提供一系列最佳服务。这是一种注重和保障学生权益的“市场管理哲学”[6]。这一理论导致了欧美各国高校学生服务时代的开始。戴维·里斯曼(David Riesman)指出:“这种从注重学术的价值到注重学生消费者的转变是美高等教育史上两次最重大的方向上的转变之一。”[7]“学生发展”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存在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罗杰斯(Carl Rogers)的心理学理论、帕森斯(Frank Parsons)的职业指导运动以及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需要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发展理论的发展,并使其成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理论支撑和奠基学说”[8]。
英国学生事务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模式,也没有服务范围的规定。对于一个具体学校而言,学生管理人员的基本任务就是确定学生服务的范围,整合学校各个部门的学生服务,建立统一的学生服务体系[9]。
与美、英等国不同,德国与法国对学生非学术性事务的管理主要不是大学承担。学生服务工作交由社会化机构来承担,高校成立联络办公室,在本校学生与社会性服务机构之间发挥沟通和协调作用。在德国,负责学生事务的组织被称为“大学生事务局”,在法国称为“学生服务中心”,它们都是带有企业运作特点的自治性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就是针对学生的各种服务,诸如食宿、打工、就业、文化等。
除了上述相关研究之外,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按照知识的抽象程度划分,可以划分为学生管理理论知识和学生管理实践知识;按照知识的可呈现的程度划分,可以划分为学生管理显性知识和学生管理隐性知识;按照知识拥有者的层次划分,可以划分为个人学生管理知识、部门学生管理知识和学校学生管理知识;按照知识的来源划分,可以划分为学生管理主体知识、学生管理客体知识和学生管理环境知识;按照知识的内容划分,可以划分为思想教导知识、学习督导知识、活动指导知识、生活引导知识等。
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相关研究的回顾,本文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界定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学生管理者个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对学生管理工作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包括管理对象认知、学生管理理论以及学生管理经验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管理是管理者对管理对象进行组织、协调、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对管理对象本质和规律准确、全面认识是做好管理工作、实现管理目标的前提。因此,全面分析、客观把握作为学生管理对象的当代大学生的本质和特征是成功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年龄上看,当代大学生多数已经是“90后”,他们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时代背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加速改革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现实环境,等等,都不可避免地给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性格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新的特征。总体说来,主要表现为:思想积极向上伴随价值取向多元化;学习奋发进取伴随生活方式多样化;个性自主自立伴随性格特征复杂化。
要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者必须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不仅包括管理学的知识,还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系统论等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学生管理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学生的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并科学合理地对学生个人和集体进行组织、计划、领导、激励、沟通、决策、控制等。
除了上述这些学生管理直接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外,一些理论工作者还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将柔性管理理论[10]、网络传播理论[11]、关系营销理论[12]、仿生学理论[13]、耗散结构理论[14]、X-Y理论等其它学科领域的一些理论类比地运用到了学生管理实践当中[15],使它们也成为了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生管理经验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经过思考、总结、积累所得到的心得体会,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大多属于学生管理工作者个体所有。学生管理经验是抽象的、无形的,只有经过不断地总结、提炼、交流、传播,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共同的学生管理中的知识,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管理经验包括学生管理方法和学生管理模式等。
学生管理方法是广大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为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对长期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学生管理方法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常用的学生管理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包括专题讲座、报告、演讲、个别谈心、集体谈心等);比较鉴别法;平等对话法(即以理服人,包括研讨、辩论、民主讨论等);心理咨询法(包括宣泄、疏导、倾听等);情感陶冶法(即以情感人,包括观看影视作品、读书、现身说法等);榜样示范法(包括言传身教、经验交流等);行为强化法(包括军训、劳动、早操等);实践锻炼法(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个别访谈等);激励法(包括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评判激励、逆反激励、许诺激励、物质激励、知识激励)等。
模式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来的规律,模式的实质也正是方法,是对前人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概括和升华。不同的管理模式反映出不同的管理方法,或出发点不同,或预期目标不同,或对应着不同的学生群体,或体现着不同的管理理念,或诠释着不同的理论,或适应不同的管理体制,或适合不同类型的学校,但都各有所长,都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都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学生管理的本质和规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教育管理对象,学生管理方法也会不尽相同。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法并不是僵化的,学生管理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各种管理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都会因学校不同、管理者不同、学生不同、时间不同等而效果不同,要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不能一概而论。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管理方法运用恰当,可以事半功倍;如果学生管理方法运用不当,则会事倍功半。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要一味地照搬照抄现有的管理方法,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并在实践中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总结新的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法,充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宝库。
是否拥有学生管理经验或学生管理经验是否丰富,在与学生谈话的技巧、召开班会的设计、突发事件的处理、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学生活动的组织等各方面都会有所体现。学生管理经验来源于实践体验,来源于深入思考,来源于日积月累。学生管理经验的展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表现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技巧、工作能力(包括处理学生事务过程中对事实的判断、对真伪的辨别、对时机的把握、对程度的掌控、对发展趋势的预见以及与招聘工作人员、学生家长等不同的人的沟通交流技巧等)、工作风格等多方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成功的学生管理经验就是知道在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点环境、与最合适的对象、用最恰当的方式来处理最需要处理的事务。
综上,本研究从管理对象认知、学生管理理论、学生管理经验三方面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构建,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维度
由于本文提出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现有研究中缺乏该概念的测量量表。因此,本文借鉴相关文献的量表设计,自行开发设计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测量量表。
为验证上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界定的合理性,本人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并访谈了一些相关领域的教授以及正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资深专家,设计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初始量表。测量均采用Likert5级量表,调查题项的描述与被访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是否相符,答案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为了使该问卷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我们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3所不同高校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了预测试,并就预测试当中所收集到的反馈意见再次对问卷中的题项进行了调整。根据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净化初始题项,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大量样本进行正式测试,并根据正式调查的数据分别对量表的信度和数度进行检验,形成了本文提出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测量量表。最后,19个题项被确认用以测量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三个维度,其中,管理对象的认知(用“MO”表示)包含5个题项;学生管理理论(用“MT”表示)包含6个题项;学生管理经验(用“AE”表示)包含8个题项。
本文采用实地发放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发送调查问卷与邮寄调查问卷的调查方式,选取了东北地区13所高校的辅导员作为调查对象,考察其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13所高校分布在大连、沈阳、鞍山,覆盖了理、工、医、航天、水产、海事、交通、外语、师范、综合性院校等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高校。此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了475份问卷,回收率为79.2%,满足了调查研究中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其中有效问卷443份,有效率为93.3%。样本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描述
我们将管理对象认知的5个题项、学生管理理论的6个题项以及学生管理经验的8个题项同时选入SPSS13.0进行探测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题项的 KMO值为0.942,通过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0),证明数据很适合做探测性因子分析。按照主成分法,用特征值1截取题项数据,结合Varimax(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获得具体的因子负荷分布,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由表3可见,一共提取了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百分比为68.1%,证明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这3个因子的因子负荷分布与之前预想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三个维度正好契合,19个题项都聚集在所属因子下,且负荷系数都大于0.6,没有发生因子负荷过小或交叉负荷的现象。以上分析证明初始量表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维度划分比较准确,全部题项都得到了保留。
我们先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计算出管理对象认知、学生管理理论、学生管理经验三个维度各自的CITC值和Cronbachα系数,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各维度测量的CITC与信度分析
由表4可见,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三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00 5、0.900 4及0.916 2,均远大于0.7的标准。三个维度下的所有题项的CITC值都在0.653 7~0.803 0,均大于0.5的标准,证明初始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很高的可靠性。我们发现,删除任何一个题项,Cronbachα系数都会下降,所以全部题项都得到了保留。
效度检验是衡量量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是指一个量表所要测量的事物特征是否确是真正要测量的。开发新测量工具过程中,一般需要检验内容有效性、收敛有效性和区别有效性。
效度检验主要是用来判断量表所测量的变量特征是否与研究设计所要测量的变量相契合,如果效度检验效果好,则说明开发的量表具有很高的测量质量。在量表开发的过程中,内容有效性、收敛有效性、区别有效性三项指标都需要被检验。
(1)内容有效性(content validity)
内容有效性主要用来判断量表在逻辑关系上是否真实准确的表达出所要测量变量的概念和相关内容。保证内容有效性的方法有三种:第一,主观直接判断;第二,通过相关文献的学习和总结,对前人的研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第三,初始量表完成后,应该与知识管理领域的专家、研究高校学生管理的学者以及高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就初始问卷的题项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上述三种方法,能够较好地保证量表的内容真实可靠[16]。
(2)收敛有效性(convergent validity)
收敛有效性主要用来判断用以测量一个维度的全部题项是否是高度相关的。Fornell、Larcker曾在研究中指出,可以通过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对变量进行收敛有效性检验。AVE利用Lisrel8.7软件,通过极大似然估计实现。通过分析计算,我们得到了三个维度所对应的潜变量的 AVE值,分别为0.781、0.832、0.806,都大于0.5的最低标准。综上,本研究中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三个维度都具有良好的收敛有效性。
(3)区别有效性(discriminate validity)
区别有效性主要用来判断不同维度之间的差别程度。如果量表测量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差别程度很高,则证明量表的区别有效性良好。区别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是比较各维度AVE的平方根与其和其他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大小,如果各潜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大于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则证明各维度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本研究中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三个潜变量的AVE平方根分别为0.884、0.912、0.898,都大于各潜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5所示。所以,本研究中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三个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的区别有效性。
表5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各维度间的区别效度分析
本文在回顾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概念,构建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测量体系。本文认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应当由管理对象认知、学生管理理论以及学生管理经验三个维度构成。另外,本文开发出了包括19个题项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测量量表,量表从3个维度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进行了测量,并以东北地区13所高校的学生辅导员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验证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文从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内容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体系进行了构架,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全面描述,一方面,使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管理中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系统和完整的认识,并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测量提供了一个清晰、易于理解的测量框架;另一方面,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为辅导员实施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其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管理中的知识的管理。
由于本文只选取了东北地区的13所高校的学生辅导员作为调查对象,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对该量表在其他地区高校的适用性进行进一步检验。同时,关于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对于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的问题,应当在今后进行实证研究。
[1]曲建武,姜德学,张伯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5-131.
[2]董发广,赵毅彬.论知识管理在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87-89.
[3]时长江.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78-80.
[4]欧旭理.高校学生队伍知识管理研究[D].南京:中南大学,2005.
[5]程晋宽.欧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J].比较教育研究,1997,(2):14-18.
[6]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178.
[7]RIESMAN D.Riesman:On Higher Educ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s,1980.421.
[8]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及其特征[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1):73-76.
[9]WAMER D,PALFREYMAN W.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the Key Elements[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166.
[10]申万兵.论柔性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9,(8):81-83.
[11]贺志军,薛亮.网络传播理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07,(4):100-104.
[12]喻颖.关系营销理论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32-34.
[13]刘福林.仿生学理论在年级层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5,(5):64-68.
[14]王炜,杨青.耗散结构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4,(8):54-56.
[15]聂晶.X-Y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338-339.
[16]张睿,汪克夷,夏立坤,等.企业市场知识能力、营销能力及组织绩效间关系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9-24.
The Constru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CHEN Xiao-hui1, WANG Ke-yi2, SONGMing-yuan2
(1.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the knowledge of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tent of the knowledge of student management,which refer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rinsic nature and the rules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the long term practice from the department and student managers.It built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student management and divided the knowledge into object recognition,student management theory and student management experience.And it designed the measurement scale and made an empirical test from student managers as samples in 13 northeastern colle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ale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knowledge of student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sharing
G647
A
1008-407X(2011)03-0075-07
2010-10-11;
2011-01-15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DUTHS2007331)
陈晓晖(1967-),女,江苏沭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管理研究;汪克夷(1944-),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研究;宋明元(1983-),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